孔子認為“學無常師”,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相傳他曾訪樂于裝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
苌弘,(公元前582?一前492)字叔,又稱苌叔,四川資州(今内江市資中縣)人。苌弘是“以方術事周王”之賢士,在周王室大臣 劉文公手下任大夫一職。苌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 周景王交往, 孔子在 齊國久仰其名其才,于 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 周國造訪苌弘,求教 韶樂與 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
師襄, 春秋時魯國的樂官。擅擊 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進步,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内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内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内容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俨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颀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的确是《文王操》。”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
第一次是在孔子17歲時,即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地點在魯國的巷黨。據《水經注·渭水注》載:“孔子年十七問禮于老子”。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點在周都洛邑(今洛陽)。《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适周,将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态,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孔子問禮于老子後,對老子有很高的評價。“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第三次是孔子53歲時,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點在一個叫沛的地方。《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沛之地望在何處地,關系到孔子見老子的具體地點。
第四次在鹿邑,具體時間不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