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在福州家喻戶曉。“福州同利肉燕制作工藝”于2007年被評為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記者日前采訪了“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門人陳君凡和第五代掌門人陳燕君。
陳君凡和女兒陳燕君
一家老鋪的創業記憶
相傳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時任福州知縣兼福建安撫使的真德秀被朝廷任命為戶部尚書,前往都城赴任宴請鄉友。随行廚師用木棒将豬腿瘦肉打成肉泥,摻上适量蕃薯粉,擀成紙片薄的皮子,包上肉餡做成扁肉燕。後來扁肉燕傳到福州,福州人喜歡将扁肉燕與鴨蛋共煮,于是有“太平燕”之說。
陳君凡回憶,“同利肉燕”的由來要追溯到自己的曾祖父陳官燃,那時他早上在家裡打燕皮,中午把燕皮送到城裡一些有錢人家去賣。為送貨方便,1876年陳官燃在光祿坊與南後街的交叉路口開了“同利肉燕”店,“同利”寓意“利人、利己、利在大家”。秉承誠信經營的店訓,“同利肉燕”店傳到陳君凡父親陳存談手中,這時已是20世紀50年代。1958年開展公私合營,“同利肉燕”的招牌摘下了,陳存談後來成了台江肉燕廠廠長。
在食物緊缺的年代,居民們逢年過節才可憑肉票到周邊的食品站買定量燕皮。那時三坊七巷裡的住戶,婚喪嫁娶要用燕皮,可是難以買到。
陳君凡跟着父親在自家挖的防空壕溝裡為三防七巷的居民做燕皮,開始了自己的燕皮制作生涯。陳家沉悶的燕槌聲被捂在壕溝裡,可在三坊七巷居民的心裡,那槌聲從未間斷。
随着改革開放,陳存談辭去廠長職務。1982年,“同利肉燕”店在老店原址重新開業。1983年,《福州晚報》的一篇小文章——《同利肉燕店獨具特色》,是“同利肉燕”品牌首次在媒體上介紹,吸引了一名在上海經營餐館的老闆。他買了十斤燕皮包成肉燕試銷,結果一炮而紅,“同利肉燕”随之走出了福州。
香氣撲鼻的肉燕
年輕掌門的創新理念
燕皮店賣包好的肉燕,是“同利肉燕”的首創。陳君凡回憶,在1985年泉州的農副産品博覽會上,因為人們不知如何蒸煮燕皮,于是他上街買了一口鍋做肉燕,讓人免費品嘗,銷路大增。回到福州後,他便開始賣成品肉燕。
“同利肉燕”的燕皮至今仍要經過十幾道全手工工序精制而成。如今,“同利肉燕”由陳燕君執管,年輕人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她一改老鋪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建立起全新的肉燕和燕皮工廠,采取标準化食品生産,配有槌肉、擀皮、包餡、化驗等,建立起完整的工藝生産線,增加了蝦燕、香菇燕等口味的新式肉燕。
陳燕君還帶頭研發了常溫保存9個月,可用開水沖泡的“速食燕絲”,滿足了時下年輕人的消費需求,方便快捷,成為網紅産品。今年7月,“同利肉燕”與肯德基合作,在福州、廈門兩地将肉燕送上了肯德基早餐菜單,這是東西方美食的經典融合之作,助力舌尖上的非遺文化傳承。(顧偉)
來源: “文化強國”光明日報協同推廣平台福州工作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