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詞大會》第六季如期播出,在這次大會中,主持人用《俠客行》中的名句對各位答題者進行提問。原題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百人團裡的36位高手硬是沒有一位能答出來,在場的康震教授更是直接搖頭,說這一題太簡單了,但大家都對其曲解了。
正确答案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随後康震教授說道:“不知道大家對這句詩能不能理解,但光從語義上分析,都能看出來‘功’沒法藏,為何還會犯這樣的錯誤呢?”彈幕中更是有網友表示:李白可能在一開始就寫錯了,也是引得了許多人的點贊。
對于《俠客行》這首詩,它并沒有納入我國的教育範疇。可綜合多方面的角度來講,“功名”讀起來似乎比“身名”更恰當,而且後者對于所有人來講,幾乎都是一個“陌生詞語”,那為何還會這裡用身名比較恰當呢?
《俠客行》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對整首詩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因為篇幅過長,這塊品史君隻簡單挑選了前四句:
趙客缦胡纓,吳鈎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從唐朝開始,俠客風就在民間盛行。《俠客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充滿了“江湖氣息”。李白不僅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同時也練得一身好劍術。在遠離官場之後,希望可以救世人以水火,不為金錢不為名利,隻為這所謂的“江湖義氣”,這也是他畢生的追求。
受俠客精神的影響,李白在很小的時候就希望幹成一番大事之後,成功隐退。通過這首詩,也從根本上描寫出李白自身的精神面貌和淡泊名利的内心。特别是“拂衣去”三個字,展現出遊俠的灑脫和非凡的氣魄。
“身與名”“功與名”
在大事做成之後,俠客功成身退。從一般的角度來講,生活中那些有成就的人就好比俠客,完成大事後都是擺在明處的,想要藏必然是自己的身體和名字。如果自己隻是默默地做,所有人都不知道,又何來“藏”一說呢?所以“功”是外顯的,而身體是自己的,“藏不藏”在個人。
同時在唐朝時期,“身與名”是一個固定搭配,被應用到了許多詩詞之中。比如杜甫《戲為六絕句》有這樣一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管你們這些人做什麼,對于曆史來講都是十分渺小的,最終身名都會被毀滅。
如此簡單為何還會出錯?對于這些答題者,他們也并非高手可言,大多數人都是社會各界的詩歌愛好者。通俗來講,也就是一些普通人。同時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容易患“眼高手低”的毛病,就比如《俠客行》,你雖然聽過,但你會真正了解它的每個字嗎?更不要說“身名”這個字眼了。
另外諸位在生活中也一定要多看書,對于你沒聽說過,對于别人來講很可能是再熟悉不過。在有限的知識範圍内,對問題進行判斷,當然解決不了知識範圍内的問題。就好比這次詩詞大會,很多人根本都沒有聽說過“身名”,又怎麼會想到改這個字呢?
品史君說品史君記得在學習生涯階段,老師給我們舉過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你今天所學的每個知識,就像存錢一樣裝進自己的腦袋。一毛、五毛、一塊……哪天突然要做五塊錢的生意了,你說你不做,因為你沒見過所以你覺得它是假的。說到底,見識真的很重要。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