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媽李信敏女士說過,與優異的語文、英語成績相比,姚貝娜的數學成績的确很欠火候。
坊間曾廣為流傳一則笑話:姚貝娜讀初中時,有一次數學測驗她隻考了21分,得到的分數比她的很多同學扣掉的分數還多。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因為這次21分的數學測驗,姚貝娜曾離家出走。很多人更不知道的是,她為什麼隻考了21分?
傳記《姚貝娜:一個用生命歌唱的女孩》披露,若幹年後,姚貝娜在和她的母親回憶這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時說,是一個數學老師讓她産生了極大的挫敗感。
事情的經過大緻是這樣的:
有一天,姚貝娜遇上一道數學題不會做,就去請教老師,可這個老師坐在教室講台前連眼皮都沒擡一下,衆目睽睽之下很冷漠地吐出四個字:“回去看書!”但是姚貝娜注意到,那些數學成績特别好的同學去找這個老師時,他都會和顔悅色地耐心講解,這讓看似自信實則膽小的姚貝娜深受打擊。好多年後,想起當時的這一幕,姚貝娜仍然憤憤不平:“我如果能看得懂,還需要問老師嗎?”
心有不服卻又無可奈何的姚貝娜,從那時開始,一到上數學課她就和老師“非暴力不合作”,幹脆趴在課桌上睡大覺,趕上數學考試,她就抄同桌的試卷。(詳見傳記《姚貝娜:一個用生命歌唱的女孩》第63至67頁)
因為老師的一句話,姚貝娜徹底地和數學說了拜拜,但這位老師是不是也該為自己的簡單粗暴之舉而反省反省?
由此可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也都很敏感,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難免有犯糊塗的時候,何況是進入青春叛逆期的中學生。 因此,一個學生能遇到一位好老師是天大的福分。 老師對學生的态度,哪怕是不經意的一點小事,都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無論是對學業還是性格都會産生重大影響。可惜可歎的是,“姚貝娜21分現象”并非個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就是因為老師一句不得體的話造成了心理陰影甚至被毀掉了。
當然,主張給學生多一些關愛和呵護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評。因為,批評一定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利器,不然的話,中國古代的私塾先生的手上怎麼會總少不得一根戒尺?民間怎麼會流傳着“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之俗話?雖然現代教育反對體罰,但把象征着懲罰的“戒尺”還給教師卻是近年來很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呼籲,也足以說明批評、懲戒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姚貝娜就挨過批評。
比如,當她從通俗唱法專業轉到民族唱法專業時,因為真假聲轉換不暢,她的專業老師、武漢音樂學院馮家慧教授就曾笑侃她是“破鑼嗓子”。把一個學聲樂的學生的嗓子比喻成“破鑼”,這個批評是很重的,姚貝娜也因此急得哭了鼻子,但馮教授并不是圖一時的口舌之快,她随後想了很多辦法,幫姚貝娜突破了這個難關。當姚貝娜因為喜歡流行歌曲而排斥民族唱法時,馮教授既嚴厲地批評了她,又給她講清楚了各種唱法有區别又是相通的道理,最終她得以順利考上中國音樂學院。
姚貝娜還挨過媽媽的批評。
和所有的琴童一樣,姚貝娜小時候因為不好好練琴,被媽媽罵過,甚至打過。但姚媽批評她最狠的一次是在她為了參加藝術活動從新兵訓練基地偷偷地跑出來,打算與海政文工團不辭而别。對此,姚媽嚴厲地批評她這種行為是“逃跑”,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一個“污點”,告誡她“一個人做事要有理、有節、講規矩”。正是在姚媽軟硬兼施地引導下,姚貝娜認識到了自己的莽撞,最終成功化解了“逃兵風波”。
湖北省荊門市沙洋中學原副校長楊繼甯有感于姚貝娜的經曆,從《姚貝娜:一個用生命歌唱的女孩》這本書中挑出以上兩個事例寫了一篇書評《〈姚貝娜〉:這個姑娘曾經來過》,發表在《揚子晚報》上,後來又被《荊門晚報》轉發。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楊繼甯先生在書評中敏銳地指出:“對孩子的批評要用愛的手段,而不是以愛的名義。愛的手段充滿溫暖,愛的名義常常是訓斥和折磨。”他還特别強調:“誰說批評不是教育呢?姚貝娜就是在批評中由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此話甚是,理當引起老師和家長們的深思。
附:楊繼甯先生書評全文
《姚貝娜》:這個姑娘曾經來過
對于娛樂圈,我是相當呵呵的,主要是娛樂圈裡非藝術性的東西太多了,這限制了我進一步接觸了解的意願,甚至略帶反感。直到閱讀了新近出版的《姚貝娜:一個用生命歌唱的女孩》,我才知道自己犯了以偏概全之錯,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倒洗腳水的時候把小孩也倒掉了。
作者範洪濤寫了姚貝娜短暫而輝煌的一生,這完全颠覆了我的認知:音樂圈不隻是娛樂圈。《姚貝娜》在我心中構築起姚貝娜音樂女神地位,“娜”樣芳華折服了我。姚貝娜不僅僅是歌手,她用才華加人品構築起“姚貝娜顔值”。
我為姚貝娜可惜,藝術像紅葉一樣燦爛,生命卻昙花一現。
《姚貝娜》描述了一個怎樣的音樂人呢?
在書的封底,有關于姚貝娜的總評:
“感動江城”2014年度武漢人物評選活動頒獎詞:她或許被娛樂,但她從不娛樂,她用純真的藝術溫暖我們的心靈,她用追夢的腳步延展生命的旅程……
2015年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介紹:作為廣受群衆喜愛的優秀青年歌手,姚貝娜熱心公益,全力參與各種慈善活動,不幸患絕症早逝,家人按照她的囑托把眼角膜捐獻給多位眼疾患者,使他們重獲光明。
2015年4月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發布公告将41981号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姚貝娜(1981—2015),一位才華橫溢又充滿勇氣的中國女歌手,曾因為流行音樂方面取得的成就屢獲獎項……不幸離世後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這是她的标簽,人世間對她的定義。扪心自問,我們有幾人可以獲得其中的一個?
姚貝娜的藝術成就十分顯著。她是大型音樂劇《金沙》第一代女主角,央視“青歌賽”冠軍,《甄嬛傳》、《1942》等優秀影視劇的歌曲演唱者,“中國好聲音”無冕之王;央視馬年春晚零點時刻演唱《天耀中華》……
姚貝娜是如何長成“大人”的?
《姚貝娜》追蹤了姚貝娜的一生,讓我意外的是,從中得以窺見姚貝娜也曾經經曆過孤獨。
姚貝娜的父母是音樂工作者,時常外出演出,無法顧及姚貝娜,所以小時候的她曾寄養在姥姥家、姨媽家。從某種意義上講,姚貝娜也是“留守兒童”,隻不過境遇比廣大農村的留守兒童稍好一點,忍受孤獨的時間相對短一些。
情感不希望你遠離親人,生活叫你不得不上路。好在這份尴尬培養了她的自立精神。
逃學、恐懼,相信是不少人在童年少年時都有過的經曆。
姚貝娜讀初中時,數學成績很差,有一次隻考了21分,不敢見父母,居然離家出走。
很多人認為唱歌的跳舞的文化成績都很差,尤其是學不好數學。但姚貝娜學不好數學是曾遭遇過數學老師的一次“暴擊”,在她求教一道數學題時,老師卻很不耐煩地讓她自己去看書。這種冷漠徹底傷了一個小孩的心,以至于她以不學數學來對抗老師,也誤傷了自己。
顯然,《姚貝娜》披露的這個故事在揭示我們,對孩子的批評要用愛的手段,而不是以愛的名義。愛的手段充滿溫暖,愛的名義常常是訓斥和折磨。
幸運的是姚貝娜遇到了充滿愛心的老師。
針對姚貝娜一心想唱流行歌曲的想法,武漢音樂學院馮家慧教授曾批評她是“破鑼嗓子”,又憑着豐富的教學經驗告訴她,民族唱法可以拓展她的音區,為她當流行歌手打下紮實基礎。中國音樂學院董華教授對姚貝娜也就同一個問題對姚貝娜提出批評,細心引導。
誰說批評不是教育呢?姚貝娜就是在批評中由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一本書好不好看,有一個判斷标準:它能不能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讀《姚貝娜》,會被它帶着節奏走。作者行雲流水般地寫,似江河一瀉千裡;讀者讀得酣暢,也好似泉水三疊,一疊笑,一疊哭,一疊愁,不斷轉換情緒,此味未盡,彼味又出,如此往複推進。作者不愧是資深媒體人,縱橫捭阖,知道如何講故事,把讀者拿捏得死死的。
含淚讀完《姚貝娜》,耳邊響起她唱過的《心火》:“沒深夜痛哭過,又怎麼會有資格談論命運生活,甯可壯烈地閃爍,不要平淡的沉默……”,封面那張冷豔精緻的照片分明告訴我們,這個姑娘曾經來過。
(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揚子晚報》,轉發于2022年10月28日《荊門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