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
民間稱“中元節”
俗稱“鬼節”
每年七月十五這一天
神木家家戶戶都要捏面花
當地俗稱捏面人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
水中遊的樣樣都得有
這些面人大都五彩缤紛
栩栩如生
媽媽輩捏的面人是這樣的
娃娃
大公雞
小老虎
兔子
孔雀
蛇
年輕人捏的面人是這樣的
佩奇
喬治
玫瑰花
皮卡丘
鴨子
大象
蝸牛
海豚
梅花鹿
花仙子
小雞
是不是都很棒呀
以前很多九零後
隻會看着媽媽奶奶捏面人
現在很多九零後
開始自己學着捏面人
如果你還不會捏面人
也不要急
今天小編就告訴大家
怎麼捏面人
還有面花背後的傳奇故事
流程:神木面花有講究
捏制面花除了白面和水,需要的工具有案闆、碗、堿、刀、錐、剪、梳子、竹筷、火柴棍、食用色素和做眼睛用的紅花椒籽、高梁杆等簡單道具。
揉面更是一項技術活,即使面軟硬正好,如果揉不好,蒸出來的面花身上會有裂紋,臉上會有皺紋。
面人頭部是一個圓形饅頭大小的面團做成的,再弄個小劑子,淋上點油、摻上點鍋底黑,反複揉搓,做好了發亮的黑面團,做成漂亮劉海與發型,再搓上柳葉眉、小巧玲珑的鼻子,附在上面,在眼睛部位墊一個小面球,放上圓圓的小黑豆,微微一按,一雙笑眼便形成,把豆子墊上面墊,鑲嵌進去做成櫻桃小嘴。再用搓好的面繩,卷成兩隻耳朵,點綴在頭的兩側,一個栩栩如生的面部造型就出來了。
接着用一塊大小适當的面團,揉一個橢圓造型的上身,與頭部相銜接,用一條細面繩,系在頸部,不但美觀,還可以遮擋頭與身銜接處的缺陷。再搓兩條粗細勻稱的圓條,放在橢圓面團的兩側便是兩條胳膊。然後用小梳子在胳膊末端輕輕壓五個梳齒印便是兩隻手,把兩條成形的胳膊環抱在懷中,随後搓一根如麥稈粗細的面條,合适的長度,兩頭順時針盤圈,直到重合後,用刀剪分别裁出一朵類似菊花的面花,然後放在面人的肚臍上,再做一些小面花,點綴在面人的身上、胳膊上,如此一來面人就大功告成了。
蒸面花是一道關鍵程序,把擺放好面花的籠屜放在已燒開水的大鍋上,大約15至20分鐘後,一個個光潔如玉的面花出鍋了。把熱氣騰騰的面花端出鍋後,用筷子在酒樽裡蘸一下食用色素,在面花身上輕輕點綴一下,給面花畫眉心,點小嘴以及身體各個部位,準确利落地點着紅綠小圓點。經過一番裝扮,面花變靓了,猶如一個個從畫像中躍出來的鮮活生命。
面人蒸好後烤幹了更好吃
咬上一口又甜又脆
過去人們用大鍋烤幹
現在用烤箱一會就烤幹了
探秘:面花背後的傳奇故事
農曆七月十五又稱“麻谷節”,相傳在神農時代,我國就有人從事農業生産了,但那時的農作物隻有麻子和谷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際,會請求神靈保佑多打糧。漸漸地祭祀麻谷就成為人們重視農業生産的象征。在果熟之時,人們用新麥磨面,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谷神,将其拴于莊稼地裡,進行祭祀,這是捏面人的最初來源。
神木面花作為豐收和慶祝豐收的象征,包含着人們對土地的期望和對莊稼的祈禱,以及對于天災人禍的深刻體驗,它不僅體現了人們祭祀神靈和祖先、趨逐鬼魂、護佑兒孫及親朋的美好祈願,更成為這片土地上廣大婦女展示才藝的一項重要精神活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創新: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先捏龍後捏虎,雙頭獅子滾繡球,有福的在後頭;中間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遊的樣樣都得有;最後一定要捏大肚羅漢佛手手,一年捏來十年有”“龍天虎地,捏上老虎陪福地”“雙頭獅子滾繡球,有福的在後頭”……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品,神木面花寓意深刻。
随着時代的發展
人們在面花花樣上不斷推陳出新
使面花得到最美最燦爛地綻放
我市通過舉辦面花大賽
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精粹技藝
此外,社區也組織居民舉辦各式各樣的捏面花活動,展示神木民間藝術魅力。家家戶戶更是親朋齊聚一起,共同交流面花技藝,面花成為節日裡人們走親串友、相互饋贈的禮品。同時,老一輩向年輕人傳授面花的傳統技藝,年輕人則根據時尚元素進行創新,豐富了面花的形式和造型,使得陝北傳統民俗文化得以傳承。
經過人們靈巧雙手的變幻,一個個形态各異、惟妙惟肖且富有地域特色的面花瞬間變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些面花形象地诠釋着神木人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趕緊抓住七月十五的“尾巴”
一起捏一波面人吧
記 者:韓豔豔
編 輯:喬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