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讀網絡社會的崛起有感

讀網絡社會的崛起有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12:34:41

讀網絡社會的崛起有感?在閱讀曼紐爾·卡斯特的《網絡社會的崛起》時,對于其中的一些語句我擁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見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讀網絡社會的崛起有感?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網絡社會的崛起有感(讀網絡社會的崛起有感)1

讀網絡社會的崛起有感

在閱讀曼紐爾·卡斯特的《網絡社會的崛起》時,對于其中的一些語句我擁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見解。

“地理障礙可能已為傳播與溝通所降低,但是新的障礙已經浮現,像普及全球的信息網,允諾連接,卻寂靜地、幾乎難以察覺地排除了其餘的人。” 在譯者序中讀到這句話時,我深有感觸,當今的世界在飛速發展着,從我在上小學時大多數人使用的小靈通隻能打電話發短信,到如今身邊幾乎無人不擁有智能手機,可以随時随地上網浏覽世界各地的信息、與他人進行實時交流互動,科學技術與網絡的發展明顯擁有了質的飛躍。互聯網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人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打破了時空壁壘的巨大信息網,這能夠大大減小人們在傳播、接收信息及與人溝通時所需的成本。例如過去學生在外上大學與家人相隔兩地,見面需要花費巨大成本,而如今一通視頻電話便可消除距離帶來的部分阻礙,大大節省了時間金錢等外在成本。

盡管對于大部分群體而言網絡是方便快捷的,但對于小部分無法接觸到網絡的個體來說,他們正在一點一點被孤立和排除于互聯網所塑造的新世界之外。以中國進行分析,雖然近幾年科技發展程度飛快,網絡普及率極高,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0.11億,但在消息相對閉塞、思想較之于發達地區更封閉保守的内陸地區或山區,仍會有人不願意或沒有條件接觸和使用網絡,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形成基于互聯網高速發展環境下所産生的現代化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和生活方式,與當代社會快節奏、交互性、多元化的生活相脫節。如何将網絡世界的信息傳播給這些“被隔絕在信息網之外”的人,又如何準确接收到其正向反饋;應該完善當今全球信息網的體制,使得最大範圍内實現萬物互聯共通,亦或推翻其原本于多數人所适用的模型結構,回歸公衆現代理性認知,兼顧存在于全球信息網之外、少部分個體的既得利益,重新構建起一個服務全社會、全民族、能夠允許存在多種意識形态的全新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實現個人既定權利的平等,是當今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之一。

書中說道:“當民族國家在信息化資本主義之全球化過程中曆史地轉化時,國家仍然存在,然而,國家的新形式與社會的新形式也必須開始重新摸索。”事實确實如此,伴随着社會階級的兩級分化、地域意識複興、認同關系的改變,新的社會動力正在出現,傳統的社會形式及生産方式是否适用于當今的信息化世界仍有待考證。

以中國近千年來的社會更疊情況進行縱向分析研究,便可在一定程度上論證以上觀點。中國農耕時期男耕女織,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北方基于其占據絕對優勢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成為農業社會的主導地,伴随工具的發展、生産方式的變革、生産力關系的改變,經濟文化也迅速發展,孕育出了許多影響至今的文明,至西漢時期,北方成為經濟中心,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四,也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但工業革命之後,南方開始建廠、引進外資、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在短時間内迅速占據全國GDP中心。至清末,全球經濟發展主要以工業發展為主,中國北方民衆的農耕思想根深蒂固,導緻農耕文明在短時間内無法适應這種快節奏、新興的工業化生活方式,相反,南方思維意識更開放多元包容,主動積極地引進工業文明,能夠快速适應時代潮流,順應社會大趨勢。直至現代社會,南方也一直占據着中國經濟重心。騰訊、阿裡巴巴、華為等大型企業和互聯網公司也都建立在南方,與以種植業、畜牧業、重工業為主的北方相比,這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南北方之間發展的差距,于是近些年來,中國實行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立首都經濟圈、關中城鎮群、成渝經濟區等一系列政策,緻力于平衡東西南北方之間的經濟文化差異,使得中國各地域之間能夠均衡發展,不因地理位置和互聯網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同而與社會脫節,被時代抛棄。

中國在當代社會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進行的多種實質性改革,實際上就是為了應對當今網絡信息發展帶來的挑戰和互聯網對人們生活進行的影響和改變,這也是對社會發展新形式的摸索。在此過程中,中國一直是統一的整體,隻是社會形式在不斷更疊和改變着,如果套用過去的治理思維和治理模式,不加以任何改變的對當今信息化的社會進行治理,一定會引發政治文化經濟領域的動亂,因此,每個時代都應探索與之社會大環境相匹配的政策。比如過去互聯網不夠普及,發展程度也不高,人們獲取消息最主要的來源為報紙、雜志、書籍等線下實體刊物,而如今網絡發展速度迅猛,互聯網用戶量極大,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平闆等移動終端迅速、即時、有效獲取到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新聞和消息。但也會出現新的社會問題:科技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着公衆思想進步,随着交互式平台的不斷升級,公衆意識覺醒、對自我權利的認知和對話語權的追求更為強烈,對于某一特定事件可能會在網絡上表達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輕則引發争論,重則挑起民族對立、煽動情緒或引發更大的輿情事件,而事件處理也會對當今法律關系和道德關系帶來更多元化的審判和更複雜的挑戰。如果單純以過去删帖的方式進行治理顯然不夠合适,所以在當今複雜的網絡信息環境下,切勿讓輿論搭便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冷靜思考普通個體、意見領袖及群體要扮演的角色和應承擔的責任,以及如何構建出一個新的、适用于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之内的、具有普适性和前瞻性的社會體系。

面對信息全球化,确實需要更靈活、更開放的治理體系和成熟的技術形式。縱觀曆史,中國古代儒家的獨占性政治理論具有一定封閉性,其遵于一定的意識形态和皇權的一統性,導緻中國古代技術優勢喪失活力,使得我們自明代起即逐漸失去了技術的優勢。但我們不能限制于曆史的鎖鍊,困囿于曆史的框架裡固步自封,或沉溺于任何類型基本教義的認同情緒,應該積極開放自己,吸收到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域、四面八方的信息和技術。隻有進行信息搜集整合和分析處理之後才有可能基于此結論重新探索和構建出适用于自身的、新的信息化城市模型。在此過程中,數據尤其重要,隻有擁有大量數據,才擁有分析一切的基礎和前提;技術同樣也很重要,其為構建模型的必備條件。在當今社會中,盡管技術不決定社會形态,但也已經與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産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技術已經完完全全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潛移默化的改變着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技術也不是單一存在的,它與經濟、文化、政治也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着。

在讀到“交互式電腦網絡呈指數增長,并創造傳播的新形式與頻道,他既塑造生活,也為生活所塑造。”這句話時,我想到當前的許多交互式平台,例如微博、知乎、抖音等這些近些年來受到網民所喜愛的APP,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之前的APP多為“專業生産内容”或“職業生産内容”,現在多為“用戶生産内容”,讓用戶作為内容生産者、制作者和發布者占據主導地位,參與内容發布的大多數過程,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接收信息。以抖音為例,目前其受衆量巨大,且受衆文化程度、年齡、職業範圍分布廣泛,它為用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讓更多人可以發布短視頻以記錄自己的生活。

抖音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用戶的日常,改變他們一些行為習慣。過去在閑暇時間中我們可能會選擇看書、看電視,但在如今,“刷抖音”已經成為了更多人打發時間的不二之選,抖音在悄無聲息的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讓公衆思維被信息網絡牢牢禁锢住,處于媒介所營造的拟态環境中,盡管信息量變得龐雜又多樣,我們看似好像擁有了更多選擇,實際卻更難以分辨多重信息的真假和當今信息時代中許多看似普通實則複雜事件背後的真僞以及公衆對其的理性認知。

抖音在改變着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在被人們所改變着。正因為用戶産出内容的多種樣式與多元化形态,才塑造出了當今抖音的媒體形态,“直播、帶貨、短視頻、UGC……”已經成為其代名詞,用戶發表作品、進行直播,在一定意義上也推進了抖音内部對其技術、運營方式等的不斷完善與自我更新,強制性倒逼其模式轉型升級,以适應用戶不斷增長的需求。

當前對本書中許多話語的表達理解不夠深刻,在今後我會不斷閱讀,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和擴大知識面,努力構建出屬于自己的邏輯認知體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