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寒食》古詩中的“漢”字有什麼深意?
《寒食》是中唐詩人韓翃的著名作品,這首作品出名就出名在首句: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描寫寒食節前後長安城的諷谏詩。曆來有個規定,在寒食期間,是要吃冷食的,所以稱為“寒食節”。這個節日當時是官推,為了紀念忠誠到極點,然後被主子放火燒死的介子推。如何看大家是否遵守了過節的規矩呢?那就是禁火。而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明明就是寫那些官宦之家,不但點了燈,還是皇宮裡發放出來的燭火。所以這其實是一首諷谏詩。
注意這裡的“漢宮”其實是指當時的宮廷,這個是當時寫文的規矩。好比白居易開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誰不知道他是寫唐明皇呢?
這種以漢代唐的現象在唐詩創作中非常普遍,這其中有幾個原因。
首先,雖然在唐朝并沒有文字獄,但是禮儀之邦,向來講究為尊者諱。何況在封建集權王朝中,雖然風氣相對開明,但是階級規則是清晰而不可逾越的,所以我們也看到這種代稱現象大都是在對皇帝、宮廷的時候使用,這是一種尊敬,也是一種避忌。既表達了尊重,又保護了創作者。
那麼秦皇漢武,都是唐前的大一統王朝,為何文人們喜歡使用漢朝來指代當朝呢?秦朝雖然武功蓋世、天下一統,卻是一個公認的暴政王朝,這是講究仁義的儒學、道學所不喜歡的,同時秦朝時間太短,用來指代當朝也不吉利。而漢朝幾百年,文治武功,是中國曆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強大王朝。
唐朝人堅信:無論政治、軍事,還是經濟、文化,前朝能與唐代相類比的隻有威名久遠的漢朝。唐人的這種自負是有一定道理的——漢、唐兩朝盡管相距數百年,但确有許多相似之處,并齊名于世界。“唐遵漢法”既是唐王朝統治者建立、鞏固其封建帝制的一個出發點,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漢代唐的重要原因。
所以唐朝詩人習慣采用了明說漢實指唐的借代手法——寫漢是虛,指唐才是實的。
白居易的《長恨歌》就不必說了,除了首句,詩中還有多處描寫漢宮的景色,如“太清玉液池”之類的,都是借漢宮景色指唐宮舊景。高适的《燕歌行》也有“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王維的《少年行》有“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随骠騎戰漁陽。”李白《關山月》有“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杜甫《兵車行》有“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所以韓翃的這個“漢”字有何深意?并沒有,不過是唐人以漢代唐的普遍寫法而已。
誰都知道他寫的是當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