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不僅僅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作為農耕文明的重要傳承,從古至今在農業生産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清明時節開始,除北方部分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都上升至12℃以上,因此,清明節也是重要的春耕時節。
同時,清明節還是表征春季物候特點的節氣,老祖宗根據清明節前後的天氣變化,會對未來的天氣狀況和收成進行預測,并編成朗朗上口的農諺,最終用來指導農事生産。農村有經驗的老農民說,這些諺語挺準的!如何科學看待這些諺語?今天我們就詳細聊一聊!
和清明節前後冷暖有關的諺語
四月清明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已經比較熱了,因此有“過了清明節,就把棉衣脫”以及“過了清明節,一天要比一天熱。”的說法。但時不時仍有寒潮來襲,也依然會忽冷忽熱,在很多地區都有清明過了冷十天的說法,比如“過了清明寒十天,脫了棉衣再不穿”、“到了清明别歡喜,還有十天冷天氣。”、“過了清明休喜歡,還有十個大冷天”等等。
和清明節天氣陰晴有關的諺語
盡管很多諺語都有很強的地域屬性,但大體上都希望清明節能有一個晴朗的天氣,正所謂“清明要晴,谷雨要淋”。在湖南等地,有“清明陽光照,一年年成好”以及“清明光,谷滿倉;谷雨暗,糧萬擔。”的說法,在江西還有“清明光,一丘秧”之說。
如果清明節這一天天氣暗淡,大多都是不好的征兆。如在山東等地有“清明不明,遍地生蟲”、“清明不明,十月一日不晴”的說法,在廣東、廣西等地則有“清明暗,江水漫江岸;清明亮,江水落千丈”,在江西則有“清明不明,春雨淋淋”的說法,意思是說一年内雨水較多。
和清明節當天冷暖有關的諺語
清明節當天的冷暖,也被古人用來預測一年的收成,但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在東北、河北地區有“清明冷,好年景”的征兆,而在江西等地,則有“清明寒,爛谷秧;谷雨寒,爛禾秧”的說法。
當然 ,也通過清明節當天的冷熱來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氣候,比如在山西地區有“冷清明,熱谷雨”之說,而在廣東、廣西則有“清明不凍,冷到芒種”的說法。
和下雨有關的清明節諺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時節下雨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同樣,和下雨有關的清明諺語也是數不勝數。“不怕蒸,不怕煮,就怕清明連夜雨”就是很典型的一句。在我國許多地區,清明時節冬小麥已經進入抽穗揚花期,如果此時遭遇連續陰雨,會對小麥授粉造成影響,進而影響産量。
類似的說法非常多,比如“春怕清明連夜雨,秋怕白露一場霜”、“稻怕寒露一夜霜,麥怕清明連夜雨”、“黃明(清明節後的第二天)雨凄凄,麥像蝗蟲屎”、“麥吃兩年水,隻怕清明前日雨”、“麥吃四季水,隻怕清明一夜雨”等等,還有很多很多。
當然,如果往北行進,這種情況則可能恰恰相反,比如,“清明不落雨,稻谷出不齊”、“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在河北地區則有“大雨落清明,必定好年景”的說法,在陝西也有“肥不過清明一場雨,瘦不過九月一場霜”以及“清明前後下了雨,勝似秀才中了舉”此類的諺語。
另外,下面這兩句也很有意思。在湖南、湖北等地有“清明清,鬥笠蓑衣跟背行;清明落,鬥笠蓑衣挂屋角”,是說清明如果天氣晴朗,則未來可能雨水較多,鬥笠蓑衣要時時背在身上,反之,如果清明下雨,則未來幹旱天氣較多,鬥笠蓑衣完全可以挂起來了。但在福建等地,則恰恰相反,“清明沒雨滴,蓑笠挂上壁”,如此看來,農諺的确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
和霜、雪有關的清明諺語
總體上來說,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清明節下雪或降霜,都是不好的征兆。在山東地區有“清明前後一場雪,到了結果一把糠”,預示年景很不好,類似說法還有安徽的“清明下雪,砸鍋賣鐵”。降霜也是一樣,在山西、陝西等地有“清明不斷霜,莊稼有一荒”以及“清明一場霜,麥子一包糠”,而在四川、安徽同樣有“清明打了霜,九塊秧田十塊光”的說法。
和風向有關的清明諺語古人利用清明及清明前後的刮風情況來預測未來天氣狀況或收成,在農諺裡是最為常見的。
如果清明當天沒有風,則有“清明不見風,豆子好收成”預示着一年收成較好。不過,如果清明節刮大風,一般來說都不是什麼好的征兆。比如“清明吹去墳頭土,莊稼人一年百姓苦”、“清明風刮墳上土,莊家老,白受苦”、“清明刮動土,一刮四十五”、“清明刮大風,陰雨四十五”。總之,清明刮大風,是莊稼欠收的征兆。
這也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我們都知道,如果清明時節刮大風,對農業生産的危害很大,沙塵覆蓋在植株的葉上、花上,阻礙農作物正常呼吸作用,而且此時大多數果樹正處在開花授粉階段,也會受到影響,嚴重時還會引起農作物和果樹減産。
除了風的大小,風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預測依據。我們先來看看東風,在甘肅、陝西、江蘇等地有“清明東風起,麥田喜融融”,在廣西有“清明東南風,高田雨水勻”的說法。接下來我們看看南風,在湖北、湖南、雲南、廣西等地有“清明吹南風,一定收成豐”以及“清明吹南風,莊家佬把手拱”,看來清明刮東風、南風都是不錯的征兆哦!
如果清明節刮北風或西北風,在廣西有“清明翻北風,滴滴哒哒落到四月中”,意思是清明後雨水較多;在山西則有“清明刮北風,務農白費工”的說法;在河南、山東有“清明西北風,當年旱不清”;在浙江、江蘇、安徽有“清明西北風,養蠶多落空”的說法,總之,征兆就不那麼好了。
另外,在福建、海南、廣西等地有“清明前後北風起,百日可見台風雨”的說法。古人将“清明”日的前3天和後3天稱為“清明前後”,如果在這一時間段内有二級以上偏北風(西北或東北)吹起,就謂之“清明前後北風起”。在這段時間内的第一天吹偏北風定為報點,後推100天左右将有台風或大雨出現,即“百日可見台風雨”。
人們對此進行了考證,在考證的18年裡,“清明前後”吹偏北風的年份有15年,對應100天左右出現台風影響的有10年,如果包括出現中雨以上的降水共有14年,另外,“清明前後”沒有北風的有2年,對應100天左右均沒有台風和中雨以上降水出現,從這點來說,預測基本準确。
總之,還有很多和清明節有關的農業諺語,限于篇幅,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想說的是,農諺是經由千百年來的經驗總結而來,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就如文中我們所看到的,也具有地域局限性,而且随着科技的發展,如高标準農田建設等,人類在農業生産中對自然資源條件的制約已經取得不小的突破,對待諺語,我們也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