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發布了封王诏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再加上洪秀全自稱為天王,便構成了太平天國初期的“永安六王”。
(永安六王)
太平天國早期,“永安六王”各司其職,太平天國也一步步發展壯大,很快便攻克了南京。随着時間的推移,諸王之間開始産生間隙。尤其是東王楊秀清集軍政大權于一身,驕橫專行、肆無忌憚,引發了諸王的不滿。
在洪秀全的命令下,北王韋昌輝率軍血洗東王府,楊秀清慘遭滅門。而姗姗來遲的翼王石達開,因為自己部隊的士兵遭到了韋昌輝的屠戮,也與韋昌輝發生矛盾。随後翼王石達開逃出天京,起兵讨伐韋昌輝,韋昌輝情急之下攻打天王府。最終,韋昌輝也在混亂中被斬殺。再接着,天王猜忌翼王,翼王憤然離開天京。
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變”。
在這場事變中,太平天國損失了東王、北王,出走了翼王,各部軍隊相互猜忌,兵刃相向。這件事也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天京事變前幾年,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就已經在戰場上犧牲。失去了西王、南王的牽制,也促成了楊秀清的驕橫專制,最終才釀成了慘劇。
(天京事變)
那麼,如果蕭朝貴、馮雲山不死,天京事變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呢?
先說蕭朝貴,蕭朝貴是太平天國名義上的第三人,地位僅在洪秀全、楊秀清之下,被稱為八千歲。幼時的蕭朝貴家庭困苦,在不到二十歲的年紀,他就已經飽受颠沛流離之苦。
在得知馮雲山傳播的拜上帝教後,蕭朝貴和楊秀清在1846年入會,成為最早的一批成員。後來馮雲山被捕入獄,教會衆人開始出現動搖。正是楊秀清和蕭朝貴假托了“天父”“天兄”下凡,才安撫了教衆,鼓勵他們堅持鬥争。
這件事後,蕭朝貴便擁有了“天兄傳旨”的特殊身份,成為了僅次于楊秀清“天父傳旨”的超然人物。
在金田起義前,蕭朝貴更是帶頭自毀房屋,率先向衆人展現出了放手一搏的決心。此後的各種戰鬥中,蕭朝貴成為了輔佐楊秀清,把握局勢、調度軍隊的關鍵人物。
蕭朝貴英勇善戰,這點在《醒世文》《忠王李秀成自述》等史料中都有提及。李秀成評價他為:“勇敢剛強,沖鋒第一。”也正是由于蕭朝貴每逢厮殺必然身先士卒,在1852年12月與清軍的戰鬥中,蕭朝貴在前線指揮炮兵攻擊,卻不幸被敵軍炮彈擊中。在回營後不久便因醫治無效而死亡。
(蕭朝貴劇照)
就蕭朝貴一生的軌迹來看,他應當是屬于楊秀清一系的重要人物。但兩者不同的是,蕭朝貴這個人并沒有楊秀清那般巨大的野心。盡管在軍事上盡力輔佐楊秀清,但他卻始終以戰鬥為先,不太喜歡勾心鬥角。假若他還活着,也許楊秀清不會逼宮洪秀全。
再來看馮雲山,馮雲山雖然是南王,地位不及洪、楊、蕭三人,但他卻是太平天國成功最為關鍵的人物。《忠王李秀成自述》記載:“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在拜上帝會早期的傳教活動中,馮雲山是最為賣力的一個人。馮雲山在紫荊山地區傳教,在短短幾年内,便開創出了一個全新的革命組織,這讓洪秀全的工作變得非常簡單。早期六王中除洪秀全和馮雲山本人外,其他4王幾乎全都是馮雲山招攬來的。
後來馮雲山被捕,不僅自己要被殺頭,并且家屬也要遭連坐。但馮雲山卻無所畏懼,反而在監獄中研究出了一套一年分四季,以立春為歲首的“天曆”。
(馮雲山劇照)
在金田起義之前,馮雲山一直都是穩坐第二把交椅的。但由于楊秀清、蕭朝貴二人有“下凡傳旨”這個特殊功能,并且軍權也是由他們掌握,所以馮雲山在後來擔任了一個副軍師的虛銜。但太平軍所有的官制和禮制,都是由馮雲山制定。
但可惜在1852年,馮雲山遭到清軍埋伏,同樣因炮火命中而亡。
不過,雖然蕭朝貴、馮雲山很重要。但并不表明,他兩人的存在,“天京事變”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為什麼呢?
因為太平天國軍是農民出身,文化較差,軍紀較差。領導層之間出現矛盾,是遲早的事。哪怕蕭朝貴和馮雲山都沒有死,并且在洪、楊二人出現矛盾時全力調解了。但類似于“天京事變”這樣的政變,也是一定會發生的。
楊秀清因為其性格,在太平軍将領中樹敵太多,被火拼是遲早的事。而洪秀全一旦掌權,必然也會将自己的兩個哥哥封王,來牽制諸王的勢力。像石達開這種脾氣好的,會為了避免矛盾出走。但如果是韋昌輝這種狠辣之人,也許就會直接和天王火拼。到那個時候,太平天國依然是長遠不了的。
(參考資料:《忠王李秀成自述》《醒世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