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認知與思維的理解?【作者】 夏永紅; 李建會;【機構】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對認知與思維的理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 夏永紅; 李建會;
【機構】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
【摘要】情境認知是一種與主流的認知主義相對立的認知科學綱領。它在哲學和科學上的來源包括系統思想、現象學傳統、美國實用主義、文化-曆史活動理論、生态心理學、心靈生态學等,其最早成形的理論形态是情境學習理論和情境行動理論,後來逐漸成為對各種強調情境性的認知進路的統稱。情境認知在"認知發生在哪兒"和"認知是什麼"兩個問題上均與認知主義有不同的答案,根據對前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存在着具身認知、嵌入認知、延展認知、分布認知和生成認知等幾種情境認知進路;而對後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目前存在着認知的動态系統理論和認知符号學兩種研究綱領,它們的發展将決定情境認知運動能否成為一場真正的科學革命。
【關鍵詞】情境認知; 認知主義; 動态系統理論; 生物符号學;
【基金】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生物哲學重要問題研究”(14ZDB17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所屬期刊】 哲學動态(2015年12期)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湧現出了一種新的認知科學思潮,它一般被統稱為情境認知(s itua t edc og nit i o n) 。s itua t e d 的本意是“ 位于”、“ 置于”, 其名詞形式s it u at i on 的意思是人與物在環境所處的場所、位置和情勢等。s i tuate d c ogn i tio n 也因此意味着對認知的研究必須考慮到人與環境的關聯和交互。在這個意義上,情境認知直接挑戰了傳統的主要基于認知主義的認知科學。認知主義源于對心理過程的計算隐喻,可以追溯到紐厄爾和西蒙(Al l enNewe l l a nd He rbe rtSimo n ) 、明斯基(M arv in Mi ns ky ) 等人的人工智能研究, 在他們看來,認知過程是類似于計算機操作的信息加工過程。這一思想被帶人到心理學之中, 成為了一種标準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綱領,一般被稱之為認知主義, 而與之前的行為主義相對。在認知主義那裡, 認知被比作一個符号計算過程, 有機體的感覺器官執行了輸人系統的功能, 而大腦神經系統則類似于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 人的運動器官則對應于輸出系統。認知主義者認為, 感覺器官将環境刺激轉化為可表征的句法或語義符号, 而神經系統則根據一種先天或後天習得的既定規則對這些符号進行加工操作。這些符号經過加工處理之後,可以轉化為有機體的身體或其他行為。因此,認知主義者将認知過程視為對表征符号的操作, 甚至将大腦也隻作為一個可以運行各種軟件的通用計算機硬件,心靈最終是與身體和環境等情境分離的。與之相反, 情境認知強調身體、技術、語言、社會文化等語境在認知中的作用, 知識最終是在認知能動者與其所處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浮現的。在拉可夫( Ge or geL a k of) 看來, 相對于基于英美哲學的認知主義假設之上的第一代認知科學, 這種強調認知能動者與其環境交互作用的新一代認知科學可以被稱之為第二代認知科學。第二代認知科學更加強調意義與我們的身體功能的相關性, 而不僅僅将其視為符号間的抽象關系。[1] 因此,不少人認為, 基于具身性和情境性的第二代認知科學實際上帶來了一種範式轉換, 它标志着一場新的認知科學革命。[2] 也就是說, 情境認知不僅更新了認知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框架, 而且重設了它的本體論基礎。在拉可夫等人看來, 認知主義實際上是笛卡爾主義主客二元論的現代翻版。[3] 相對于認知主義, 情境認知可看作非笛卡爾主義的認知科學。惠勒(Mi ch ael Wh eel er ) 也認為, 通過融合海德格爾哲學、動态冢統理論和各種新形式的機器人學, 可以構造一種替代認知主義的非笛卡爾主義的認知科學J4] 事實上, 情境認知重返了包括海德格爾在内的大量反笛卡爾二元論的思想家, 來為情境認知提供新的哲學論證。伴随着越來越多的來自經驗研究證據的支持, 情境認知的觀念也逐漸獲得了廣泛的承認。然而, 情境認知是否真的構成了一場認知科學中的範式轉換, 并非是不證自明的。在本文中,我們試圖重返情境認知誕生的曆史語境, 呈現情境認知在認知科學發展中的地位。我們将在第一部分中概述情境認知的曆史來源;在第二部分中, 我們基于對“ 認知發生在哪兒” 這個問題,試圖給當前各種進路的情境認知進行恰當的分類, 比較各種進路之間的關聯;最後,我們将基于“ 什麼是認知” 這一問題, 呈現兩種有可能形成完整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理論範式。我們将指出, 情境認知需要在這一問題上發展出更成熟的理論, 因為這将關系到它能否給認知科學帶來一場真正的範式轉換。
一 情境認知的曆史起源
在傳統的認知科學中, 往往将認知視為個體化的、通用的、抽象的、符号的、顯性的、基于語言的和位于大腦之中的, 情境認知往往會拒絕這些假設中的一個或多個,将認知假定為社會的、特殊的、具體的、隐性的、非語言的和分布的。[ 5 ] 在思想史上, 這些觀念并非是全新的,我們可以将其追溯到認識論思想傳統中對英美主流的經驗主義哲學的批判,在後者那裡,認識被設定為一個原子和白闆式的個體心靈對外部對象的表征的處理,在對其批判過程中,包括身體、環境、行動、語言、實驗儀器、認知策略、政治地位、社會秩序、曆史文化語境… … 等因素,逐漸被納人到影響認知的因素集合之中。當這些觀念從哲學和認識論領域滲透到認知科學之後, 便誕生了我們稱之為情境認知的研究路徑。在思想史上,以下這些思想傳統都對情境認知産生了直接的影響:
超越大腦界限的認知_情境認知及其對認知本質問題的回答_夏永紅.pdf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