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公衆号
在很多現代人看來,廣東人是什麼都能吃的。從天上飛的到地上跑的,再到水裡遊的,似乎隻要是活的,就沒有廣東人不吃的。為此,廣東人還被人們稱作有異食癖。
如果查查曆史,似乎還能發現廣東人的異食癖不是現代才有的。漢朝的《淮南子》中就有記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相隔千年之後的唐朝的《嶺表異錄》,更是将廣東人吃鹦鹉、貓頭鷹等習慣記錄在冊。之後的宋朝《嶺外代答》中,直接說:深廣及溪峒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
《淮南子》中的廣東人就愛吃貓頭鷹
這些記載都坐實了廣東人在衆人眼中的異食癖。可是實際上,這種說法并不全面。因為在古代,類似的習慣是幾乎所有地區都有的。《漢書》就曾記載,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賜百官以其惡鳥,故以五日食之。古者重鸮炙及枭羹。蓋欲滅其族類也。顯然在當時,食用貓頭鷹的習慣非常普遍。
漢朝人其實非常依賴野味來獲得肉食
2002年,社科學家在陝西的長安城遺址中,挖掘出一堆餐廚碎骨。其中就發現了貓和黃鼠的殘骸。在唐朝,全國各地各有各的地方野味。比如閩浙地區就愛吃青蛙和蛤蟆,江西地區在冬天會吃紅燒穿山甲。哪怕是到了清朝,果子狸也是各地公認的美食。所以,野味在古代并非隻有廣東人的愛好。
古代的都城居民 一樣會食用貓肉
古代的畜禽業生産效率一直不高,雞鴨豬羊等家禽的養殖量,遠遠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所以,大部分人其實是吃不上肉的。正因如此,孟子在見梁惠王時,還特意闡述了他的解決辦法:要确保畜禽業勿失其時,70歲以上的人才能吃上肉。可見,尋常百姓家吃一次肉是多麼困難!
古代畜牧業的産量 遠遠無法滿足大部分人需求
所以,人們就隻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野生動物,來補充人體所需的動物蛋白。野生動物種類越多的地區,就越容易成為人們眼中的異食癖地區。廣東地處南部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鱗次栉比。加上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所以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動植物種類繁多。
孟子就提醒梁惠王要注意畜牧業發展
到了近代,環境改變與畜禽業發展,讓大部分地區的人都已經吃不上多少野味。但古老的飲食習慣記憶還在,并因為野味的數量減少而逐漸變得“富貴化”。例如在清朝,人們就将熊掌、燕窩、魚翅等列入八珍。更将駝峰和果子狸等更少見的野味,列入山八珍。為了體現身份,官宦與富人都流行用熊掌、魚翅和駝峰等來宴客。野味就這樣成為了身份尊貴的象征。
從古至今都不會便宜的 燕窩
在價格上更勝一籌的魚翅
在廣東開放通商口岸後,貿易讓有錢人越來越多。他們需要用最直接而迅速的方法,來标識自己的與衆不同。由于野味價錢越來越貴,所以就成為了商業新貴們的裝逼首選。随後又向着其他有身份階層流動,最後形成了約定俗成的飲食理念。
近代廣州一直是較為富裕地區
富起來的新貴們 都喜歡用野味來彰顯身價
所以近現代廣東人吃野味,已經不單純是為了補充身體所需蛋白質,而是把野味當作了富貴的符号。一直發展到今天,野味在廣東已徹底承載一種社會功能。任何有身份的人,都會以野味來招待那些倍感詫異的貴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