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甯夏三面環沙漠

甯夏三面環沙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9:47:00

23萬人在沙漠建城,從吃“沙”到山珍海味,是什麼成就了甯夏?

一面是塞上江南,一面又是扶貧區。描述的就是甯夏回族自治區。那問題來了:為什麼甯夏會出現這種看上去很矛盾的現象呢?扶貧的過程中,在沙漠中建起了城市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1

先對甯夏有一個大緻的了解。甯夏地處我國中北部,被内蒙古、甘肅和陝西包圍着。面積隻有6.64萬平方公裡,人口700萬。作一個簡單的對比。整個甯夏的人口和雲南的省會昆明差不多。很明顯,既然人少,那麼甯夏在經濟的表現上一定是不如沿海城市那麼出色。2020年,甯夏的GDP為3920.55億元。有些喜歡“唯GDP”論的朋友,一定會對甯夏這份2020年的成績單嗤之以鼻。因為,這個數字大概隻占到我國經濟龍頭省份廣東的三十分之一左右。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2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拿GDP這個數字來說事。對于沿海地區數字有時候可能很重要,因為借助着地理和政策的優勢,沿海地區往往能走在時代浪潮的最前端。而GDP這個數字可能是最直觀的檢驗成果的方式。内陸地區在沒有地理優勢的情況下,視野與雙腳經常會被困在了自己身邊的幾畝地上。甯夏、青海、西藏、新疆這些西北地區多是如此。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3

說回甯夏。整個甯夏海拔在1100-1200米左右,黃河從中衛市向東北流去,最終在石嘴山離開甯夏。這一段算是黃河的中上遊地區了。留意“中上遊”這三個字。黃河流經的區域多為平原,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平原與旁邊的騰格裡沙漠隻有一山之隔。這座山被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也就是賀蘭山。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4

高大的賀蘭山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也攔下了北上的暖濕空氣。由此,就形成了沃野千裡的甯夏平原。雖然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黃河曾多次改道,但在甯夏這裡,黃河那時而暴戾的性格卻格外的收斂,早在秦漢時期,先人就開始利用黃河水的自流來進行灌溉。也許是因為黃河在這裡的“安靜”,才讓甯夏人自信地說出:天下黃河,獨富甯夏這樣的話語。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5

唐朝詩人韋蟾就曾寫到: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看來塞上江南這個稱号保守估計得有個一千多年的曆史了。但這個稱号,其實多半指的是甯夏平原這一帶。當年左宗棠擡棺出征新疆。其實,在他出征之前,還順手平定了陝甘回亂。平叛期間,他親眼目睹了隴中地區土地的貧瘠,進而導緻的民不聊生。接着在給光緒的奏章中就寫道:隴中苦瘠甲于天下。于是,我們就在甯夏看到了一個很神奇的現象:一邊是甯南的“塞上江南”,一邊是甯北的“苦瘠甲天下”。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6

可以說,直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甯夏一直是這樣一種靠“吃沙子”就能吃飽的狀态。當然這個吃沙子大概有兩層意思。一種是類似于形容貧窮的“喝西北風”;另一種就是由于環境太過于惡劣,導緻沙塵暴就像是家常便飯一樣。而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山海情》講述的就是這個時間段的甯夏。具體内容我們不談,咱們先來看劇中人物的幾個名字。馬喊水、李水花、白麥苗、張樹成、水旺。名字中對水、農作物、環境的渴望簡直是呼之欲出了。除此之外,還有福建對口幫扶甯夏、面對甯夏人的渴望,怎麼辦呢?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7

最近十四五規劃剛剛出爐。其實,解決甯夏問題的辦法都從十五計劃悄然開始了。1999年-2005年的十五計劃,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基礎問題。比如基礎設施、基礎建設、生态基礎以及産業結構。1999年時,甯夏的三産業比例為:18.2:39.2:42.6。其實這樣的三産比例是非常不健康的。大量的勞動力被釘在了附加值很低的土地上。還有劇中提到的易地扶貧搬遷試點,也是從十五計劃開始的。标題中提到的23萬人在沙漠中建立起了城市,指的紅寺堡。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8

當年,這裡大部分地區都是戈壁與荒漠。綠洲與農田幾乎是找不到的。于是在1998年,這裡開始了扶貧移民工作。在23萬移民的努力下,今天紅寺堡的一些基礎設施甚至是超過了其它地區的小城市。有了初步的基礎設施後,在2006年-2010年的十一五規劃中,甯夏開始逐漸發力,重點還是在于沿黃河的甯夏平原上的商品糧基地,事實上,今天正宗的銀川大米與黑龍江的五常大米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交通上,青島到銀川、福州到銀川等國家調整公路網太原至中衛鐵路延伸線等基礎設施也在逐漸完善。如果說十五與十一五規劃都是在夯實基礎,那2011-2015的十二五計劃,算得上是開始建造上層建築了。交通上,銀川到西安等快速鐵路、包蘭鐵路銀川到蘭州段複線的建設,“易地扶貧”逐漸變成“生态移民”。各種經濟開發區、産業園區、煤炭、煤電基地的建設等等等等。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9

2016年-2018年甯夏再次進行産業升級,各種新能源基地、大數據産業、内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陸續展開。經過這麼一搗扯,甯夏的經濟立刻鳥槍換炮,從1999年的264.5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3705.18億元。雖然GDP隻是個宏觀的數字,但甯夏的三産比例在2018年演變為7.6:44.5:47.9就業人口更是比1999年增加了108.6萬人。很明顯,甯夏人在選擇工作上有了更大的空間。比如,今天甯夏的朋友就算是從事農牧業,也有了很多選擇。比如深受大家這樣中年男人喜歡的枸杞,甯夏的産量占全國總産量的一半以上。中衛市更是已經成了全國枸杞的集散地。

甯夏三面環沙漠(23萬人在沙漠建城)10

除此之外還有蛋白質含量高于雞蛋、肉類、牛奶的發菜、甯夏五寶之一的典寶:甘草,還有因賀蘭山而得名的賀蘭石。對了,據說一萬個人裡隻有一個人吃到過正宗的鹽池灘羊肉。灘羊肉吃起來,真的沒有腥味。當然,短短的幾分鐘是無法将甯夏這二十年的變化的,相信生活在甯夏的朋友一定有很多很多想要告訴大家的。那不管是生活在甯夏,還是見證了甯夏的生長,你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