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在動物學上屬哺乳綱、齧齒目,全世界有2500多種,約有300多億隻,是世界人口總數的5倍還多。老鼠生存于地球的曆史比人類久遠。人類自誕生之初,就在不斷進化不斷發展,于老鼠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适者生存,優勝劣汰,在曆史長河中,該有多少“強虜灰飛煙滅”呀,就連曾經主宰過地球的動物之王恐龍也不能幸免。然而,老鼠這一毫不起眼的小小生靈,卻能曆經劫難,生生不息地綿延至今,這是一個驚人的奇迹,也是老鼠生存才能的體現。
奇迹背後是什麼呢?在鼠類家族成功的背後是一個個令人困惑的謎!
貓為什麼吃老鼠?幾百年來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一直困惑不解。
德國海德堡大學生物學教授穆勒博士經過多年探索,解開了這個長期困擾動物生理學界的謎團。穆勒認為,貓一旦不吃老鼠後,它們的“夜視”能力就會逐漸下降,最終變成黑夜裡的“瞎貓”。
這是因為有一種叫“牛黃酸”的物質,能提高哺乳動物的夜間視覺能力。
牛黃酸普遍存在哺乳動物體内,能保護心肌、增強心髒功能,對肝髒和腸胃都有保護作用,能修複角膜、預防白内障等。貓不能在自己體内合成牛黃酸,如果體内長期缺乏牛黃酸,貓在夜間就會從“一目了然”變成“睜眼瞎”,最終喪失夜間活動能力。大自然是一個有機的鍊條,老鼠體内不僅含有牛黃酸,而且含量很高,所以在自然狀态下,貓隻有不斷捕食老鼠,才能彌補體内牛黃酸的不足,保持自身的夜視能力。
穆勒認為,當今大城市中的貓處于一種惡性循環狀态:一方面,貓很少或幾乎不吃老鼠,使它們的夜間捕鼠能力大大降低,而這種降低又使它們少食鼠肉,這樣下去,貓的捕鼠功能自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另一方面,貓的食物非常豐富,這些食品補充了必需的牛黃酸,再加上貓糧裡含有牛黃酸,吃貓糧的貓也不需要抓老鼠了。
穆勒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眼科醫學家的興趣。原來,目前醫學界對一種“頑固性夜盲”束手無策。這種夜盲并非常見的由缺少維生素A引起,發病機理至今不明。于是,醫生們設想,這種病的患者可能也缺少牛黃酸,因而他們嘗試讓這些病人食用一些鼠肉。經過眼科生理檢測發現,食用老鼠肉以後.病人眼睛中視網膜内的視紫紅質數量增多,由此使有弱光感應的杆狀細胞的感光性能增強,他們的夜視能力因此也增強了。
在千百種聲響中,老鼠的咬齧聲是許多人較為敏感的聲音。老鼠沒有犬齒,門齒相當發達,并且終身生長,于是,它們隻好借助咬齧物什來磨短牙齒,不然的話,老鼠的牙齒就會瘋長不已,最終戳穿自己的嘴皮。
經驗豐富的滅鼠人和深受驚擾的屋主說,老鼠能在木頭、石灰甚至鉛管中咬出一條路來,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現在,科學家找到了老鼠如此“牙尖嘴利”的分子機制,解釋了鼠類門牙牙釉質異常發達的原因。
門牙處于嘴巴的前端,專門用于咬斷物體。老鼠的門牙總在不停地生長,用以替代那些被磨損掉的部分。它們的門牙得以保持銳利,是因為牙齒緊挨嘴唇的那一面覆蓋着一層薄而堅硬的半透明鈣化質層——牙釉質,封裹并保護牙冠的牙質,使齒緣銳利有如刀鋒。而對于絕大多數哺乳動物,例如人類來說,牙齒暴露出來的所有部分都被牙釉質所覆蓋。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迷惑不解的是:什麼機制使鼠類的牙釉質出現這種戲劇性的不對稱生長?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發展生物學家埃爾馬·特斯勒弗發現,一種在胚胎發育中起重要作用、名叫卵泡抑素(follistatin)的蛋白質,可能是導緻這一現象的關鍵。
她和研究小組的同事一起,利用經過基因工程處理的小鼠,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缺少卵泡抑素基因的小鼠,門牙兩邊都長出了牙釉質:而體内卵泡抑素生産過量的小鼠,牙齒上完全沒有牙釉層。研究者還發現,正常老鼠牙齒沒有牙釉層的那邊,卵泡抑素含量非常高。這些發現表明,是卵泡抑素控制牙釉質長在牙齒一邊,好鋼用在刀刃上,賦予了老鼠一付“鋼牙利齒”。
老鼠具有有驚人的繁殖力。對老鼠經過1年繁育究竟可産下多少後代?這是令許多人感興趣而又疑惑的問題。不同的老鼠種類繁殖能力有差異。以褐家鼠為例,有的說1對褐家鼠1年繁育的子子孫孫超過1500隻,還有人說25000隻,更有甚者說超過35000隻,當然,也有的說得很具體:“據測定,1對褐家鼠1年繁殖的子子孫孫加起來可達15552隻。”
為了求得更準确、更有說服力的答案,按照如下前提和數據進行計算:褐家鼠妊娠期為22天,平均每胎産仔6.5隻,假如母鼠和仔鼠全部存活,仔鼠經過3個月性成熟也參加繁殖。
首先把創世母代鼠開始受孕日定為整年繁育的開始,其後代是由它加上子代和孫代、曾孫代共同參加繁育。由于仔鼠經過3個月(約91天)的生長發育性成熟,加上懷孕期22天,即經過91 22=113天可産下下一代仔鼠。這樣,1年内可再參加生育的有(365-22)÷113=3.035代,取整數3代,它們和母代共計4代一起參加同一年的繁殖,第4代可生下第5代,由此得知老鼠可以達到每年5代同堂,即母、子、孫、曾孫、重孫代。
仔鼠的雌雄比例大部分情況下接近1:1,這樣每隻雌鼠每胎可産下的雌雄仔鼠各約為6.5÷2=3.25隻,即為3.25對仔鼠。為了計算方便,設N=3.25,即每隻雌鼠每胎可産N對仔鼠。當子代鼠生育時,同一時日生育孫代的雌鼠數就能增加至N隻,它們能同時産下N×N對孫鼠;當輪到孫代鼠參加生育時,同一胎次參加生育的雌孫鼠增加到N×N隻,它們能同時産下NXNXN對曾孫代鼠,依此類推,各代鼠年内各胎次的生育量年終時可獲如下等比數列:
N,N×N,N×N×N,N×N×N×N,即N1,N2,N3,N4。由此推算,1對褐家鼠經1年的繁殖,理論上可達到5564隻後代。
事實上,老鼠的繁殖還要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如生理、環境、氣候、天敵、疾病等,不然的話,今天的世界難得有人類的立足之地了。
老鼠遍布全世界,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它們适應能力強,生命特别旺盛。一個令人類最感到吃驚的事實,就是它們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有着不同的體型特征與不同的生理功能。就體型來說,與人類共生的鼠類一般較小——因為時刻面臨着人類這一強大的天敵,體型越小,所消耗的食物越少,容易躲藏逃避人類的捕捉與搜尋。如,小家鼠的體長一般隻有8厘米,而遠離人類的鼠類一般較大,它們與野生動物共生于同一環境,體型越大越有利。
鼠類在進化過程中保持着小巧的軀體,很容易開辟較大動物所不能适應的生存場所。事實上,鼠類能夠适應的環境實在是太廣闊了——從炎熱的赤道地區到冰天雪地的兩極地區,凡是陸地上可能生活的環境都有齧齒類的身影。除了經常出沒在人類居室及其附近的家鼠、田鼠外,松鼠生活在樹上,
跳鼠過地下穴居生活,
岩鼠築巢于岩石縫隙中,
沼狸栖息在沼澤地,子午沙鼠則活躍在沙漠之中。
鼯鼠,又名大飛鼠,分布在我國的甘肅、青海、河南、雲南等地,它的前後肢之間有一層膜,膜上有毛,較寬。當然,它并不是像飛鳥那樣搏擊長空,隻是在樹間滑翔。原産南美洲的海狸鼠,趾間有蹼,善遊泳,能水陸兩栖自由生活。
希臘維庫拉熱泉中有一種燙鼠,因常年生活在90℃以上的高溫泉水中而适應了特殊環境,即使把它們放在沸騰的開水裡也能活潑地浮上潛下、
東遊西竄。歐洲有一種金色倉鼠,嚴冬季節體溫降到3.5℃,依然活得自在,這在哺乳動物中絕無僅有。
老鼠的免疫力特别強,許多能置人及其他動物于死地的兇猛的病菌、病毒,卻連老鼠的皮毛都不能傷及。這就是為什麼老鼠生長在那麼肮髒污濁的環境中卻很少患病的原因。(所以請不要吃任何野生的動物)
老鼠是自然界進化的産物,有其特定的生态價值,要想從地球上徹底消滅它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大自然從來不産生多餘的或不需要的東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