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卦是臨卦的覆卦,同為消息卦,隻是上下倒了個個。二卦相映成趣,是兩種不同理念類型的善治。《序卦傳》曰: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臨代表增大、壯大的趨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達到了可觀的規模和形态。觀指大到宏偉,可以讓人觀察、欣賞。聖人仰觀天道、俯察地道以安頓人道,這是《易經》的基本觀念。
觀卦,上坤下巽,象征着風行地上。巽為風,風代表命令;坤為地,亦為衆。風地觀取其象而得其意為國君發布命令可以像風一樣吹行大地,遍及天下,萬民無所不聞。風吹拂萬物,影響力無所不在,是故“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處在九五的君主大觀在上,應當通過巡視四方,觀察民情來合情合理地頒發政令、設立教化。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将君子的作風比作風,小人的作風比作草,風吹在草上,草就會倒,以此比喻有識君主明察秋毫、頒令施政,小人此時不能得勢,被完全壓制或排斥。
觀卦之“觀”于具體各爻讀陰平,于卦名讀去聲,音同道觀之讀法。“觀者,于上觀望也”。道作為中國古代一種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觀;觀道,如同觀察星象一樣,深不可測,隻能揣摩。道觀之地,乃窺測無上天意所在之所。道家出于對科學的探索與星占的宗教政治訴求和延年益壽需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從而形成了夜觀星象的傳統。其重視天文學的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遺風之影響,對天體極為崇拜與敬畏;同時,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證道,得道成仙。所以稱為“觀”(音同盥),取觀星望月之意,常建于山頂。
由道觀之“觀”可析出觀卦有宗教意味:大觀在上的政治領袖如何神道設教讓百姓心悅誠服?他雖處在權力巅峰,但仍然需要對神明、祖先、江山和治下民衆保持敬畏和虔誠,對前三者的态度也決定着對人民的态度,人際之間皆有感應,對于能夠遵循天道、安頓人道的聖君,天下人豈有不順服的?此卦:“盥而不薦,由孚颙yóng若。”正是指祭祀開始時行盥禮洗淨雙手,還未到進獻祭品的階段,心中的誠信已經莊嚴地表現出來。古時祭祀是皇家頭等大事,是憑借請示上天和祖宗來證明和強化其統治合法性,彰顯皇帝的偉大德行。祭祀儀式首先就是洗淨雙手,稱為“盥”,象征着洗淨污穢保持内心純潔(江湖中的“金盆洗手”就暗喻江湖險惡,處處刀光劍影,難免做過一些傷天害理或不那麼正大光明的事,現在決定決裂歸隐、重新做人就需要靠盥禮來洗禮其内心使之變得純淨)接着是灌禮,澆酒在茅草上面,然後是複雜的薦禮即進獻犧牲。但古人相信祭祀是與神明來往,以誠意正心為重,犧牲祭品隻是溝通人神的中介,不必大肆鋪排、過度強調。所以祭祀中最關鍵的是宗教般虔誠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說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神明和祖宗時,不管他在不在場,都要恭恭敬敬地禮拜,就好像他在那裡一樣。沒有恭敬之心的祭祀徒有其表,實則毫無意義。
觀的上卦是巽,巽為順利;底下是坤,坤為柔順。《彖傳》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這裡大觀在上者正是具有偉大德行的君王,他能夠居中守正來觀察天下,他對萬民的教化柔順而順利。觀卦強調君子、君王祭祀時應懷有莊嚴虔誠的精神,百姓仰觀就受到了教化,這是身教勝于言教。“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是指聖人深刻觀察體悟天地神妙的法則,受到啟示知道四季的運行因此沒有偏差,依循這種神妙法則來設立教化。這是“神道設教”的基本含義,“神道”其實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神乎其神,就是鬼神之道,“神道”的重心在道,是神妙的“天道”,聖人的神奇高明在于仰觀天道後能安頓人道,使人民心悅誠服。在這裡,聖人既對天道保持敬畏和虔誠,也由此必然對人道保持敬畏和虔誠,這就是真正大觀在上的人君。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初六剛剛進入本卦,距離主爻九五又最遠,就像純樸無知的百姓對國家的政策教化不甚了了,看問題像小孩子一樣(童觀),是情有可原的,故“小人無咎”。但第一爻也對應士,士是讀書人,如果讀書人看問題也如此膚淺就說不過去了,就會有問題。
六二“窺觀,利女貞。”:窺是窺視。由于觀卦相當于是一個放大了的艮卦,艮為門阙,所以在這裡窺就是從門縫裡往外看。古代對女子的目标定位就是修好女德守好家,所以少女總是養在深閨,極少出門,隻能“窺觀”,獲得那麼一點見識。六二恰恰是陰爻居柔位,所以“窺觀”對女子而言是适宜正固的。但《象》在後面說“亦可醜也”是指女子如此看問題是可以的,如果對于對于肩負家務之外的社會、經濟等活動大責的男子也如此片面、狹隘地看問題就應該自覺羞愧,而要“風物長宜放眼量”。這一段會讓人想到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反映出古代生活的實際情況,因為女子沒有受教育的機會,隻是局限于家務、女功,自然觀念比較狹窄。這樣說來,《紅樓夢》大觀園裡的黛玉、寶钗、湘雲等金钗小姐們不囿于針線女紅,飽讀詩書能開海棠詩社,吟詩作對,出口成章;鳳姐、寶钗、探春等人能通曉事理、通判時局、打點内外、扛起家業,确有巾帼不讓須眉,開時代之先鋒的精神内涵。
六三“觀我生,進退。”:六三在下卦坤中,坤為衆,又接近上卦巽,巽為進退。一個卦的第三、第四爻位于人間,充滿或然性,有選擇進退的機會(當然也是挑戰)。六三觀察作為生民的初六、六二,來決定自己的進退。由于是陰爻居剛位,沒有實力擔負,所以更多一層進退考慮,但與上九正應得其保護所以并未偏離正途。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君子觀察到國家的政教光輝,這時就适宜于追随君王,為其所用。古代君臣就像現在的雇主與雇員,你認為當朝者得道,你就去考取功名、追随效力;你認為其失道可以選擇隐沒。盛世明君可遇不可求,遇見是士大夫的三生有幸,要抓住機會去為其做事,成就君王也就是成就自己。當然君王任用大臣就相當于主人把賓客請到自己家裡來幫忙,通情達理、知人善用的君王應該明确一點:不要去試圖改變大臣,大臣到你這來的時候已經基本上沒有可塑性了,他就是他自己,他是你的賓客,你覺得他好,有利用價值就用,不認同他就不用,客人進進出出都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從政者也要明白自己客人的位置和角色,讓主人來安排。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哥哥李建成的死黨,但李世民不因此棄用他,魏征也看中了太宗的見識和肚量,雖然魏征生性耿直,經常勸谏甚至嚴厲批評太宗,把太宗搞得下不了台面,但太宗還是忍了下來,一直重用魏征,不願意失去魏征這面鏡子。這就是君臣之間主賓關系的生動寫照,二人相互成就才留下了一段曆史佳話。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九五是全卦的主爻。經過了下面的小人、女子、士大夫的鋪墊,全卦的核心在九五出現,就是大觀在上的天子,天子要統治全域,一定要修養德行,悉心觀察他的生民,敏銳發現問題,體察百姓疾苦。觀有看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看也不僅僅是看。它是站在全局的視野和高度看到的大大小小事物達到可觀規模的全息集合,由此它不僅僅得到微觀的具象,也能超拔得出宏觀的抽象,于是它由看見發展為觀想(佛教有觀想一詞,是探索智慧本體的方法與途徑)。簡言之,觀是高級的看,更是其思想運動之後的結果,哲學裡說的世界觀正是觀世界的産物。觀念指導行動,天子的觀想是否到位,也決定他的施政決策。所以“觀我生”是天子統治的前提,必須努力看清楚、想明白,再頒令風行天下以惠及社會和人民。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觀其生,顧名思義,即生民不再是我統治下的生民。這符合太上皇的立場:既然已經讓渡權力退位了,就隻是在一旁觀看皇帝及其治下的生民了。但此卦主要意思還不在此。有句話說得好:“君子無位而有憂,小人有位而無憂。”小人如果得志當了官,他是沒有憂慮的,因為他隻在乎自己的利益,不會把百姓冷暖、蒼生社稷放在心上。而君子即使是沒做官或者不在任上了,他也會胸懷天下,為國運操心,為百姓生計憂慮。《象傳》曰:“觀其生,志未平也。”就是說的君子進亦憂,退亦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因為他的情懷很大,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所以不可能心意平靜如水。
由上九可知觀卦的終極指向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境界。君王要做到心中有丘壑,眉間顯山河,将自己定位為職業政治家、國家主要負責人,以利國利民為己任,随時充滿憂患意識,觀我生民,遵循天道、柔順教化、明智頒令施政才能算的上真正意義上的“大觀在上”。由《彖傳》和前面所述,大觀在上者必然懷有虔誠之心來對待自己的使命和子民。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就是要求天子和君子一定要注意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言行,修養自己的德性,一出門就像要接見重要的國賓,使喚人民做事,要像奉行盛大祭典,如此莊嚴誠意,一定能夠提升自己、感化百姓,因為是宗教般的虔誠,這并不是功利的僞裝,而是觀卦在人生正途的自然應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