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東到江南——同樣一片區域為什麼有不同的叫法?
江南煙雨
江東,是中國古代地理概念,因為長江在過了九江以後走向開始偏北,過了南京以後開始往東,因此從九江到南京以東的區域稱之為江東,大緻範圍包含今天江西、安徽沿江東部的地區和蘇南、浙北、上海。
長江從九江到南京走向
江東最為典型的提法就是三國時期的江東六郡,分别是吳郡(今蘇州市)、丹陽郡(核心在今南京市)、會稽郡(今紹興市)、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廬陵郡(今江西泰和縣周邊)和廬江郡(今江西廬江縣周邊)。
江東六郡
那麼江東最早的提法是從哪裡來的呢?應該是《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于是便有“江東父老”這個說法。據史料記載,項羽是江蘇宿遷人士,此地位于長江以北的泗水郡,那為什麼項羽會說江東父老呢?原因在于他年輕的時候,他曾經和與自己有着很深厚情感的叔父項梁,雙雙逃到吳中地區,也即今天的江浙一帶,應該說他們是從江東起家打天下的。
項羽和虞姬
随帶說一句,有人說江東是指皖江之東,我覺得這個說法不靠譜,皖江是明末由桐城派提出來的,主要是一個文化概念,包含的地域主要至長江進入安徽的一段。相當于現在的蕪湖、安慶、池州、銅陵、宣城、滁州與馬鞍山。
桐城派代表人物塑像
三國兩晉開始,江東以文化繁榮、經濟富庶著稱。三國兩晉時期江東的典型代表城市就是南京了,第一個在南京(建業)建都的是東吳,公元280年被司馬家所滅,南京結束第一次作為國都的使命。西晉八王之亂後,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馬睿重建晉朝,建都南京(建康)史稱東晉。随後又經曆了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建都南京(健康)。據說南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突破百萬的城市,請君考證。至少那首著名的《烏衣巷》憑吊的就是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但是煙花散盡,至唐以後逐漸被江南的概念取代,何也?因為揚州!
在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時候主要通過渡口,滾滾長江自古就被視為“天塹”,隻有在過了九江以後水流開始變緩,但是渡江要選擇江面比較窄的地方,隋唐以前,南京的燕子矶就是最有名的渡口,被稱為“萬裡長江三矶之首”。“矶”就是江邊常見突出水面的山岩,三面環水,單面靠岸的地理形态,這種地方是最利于做渡口的。
燕子矶,位于南京市栖霞區江邊的直渎山上,三面懸絕,突兀江上,如燕子般欲展翅飛掠江面,故得名燕子矶。燕子矶總扼大江,所以很多皇帝都想在南京立都,保衛京都。其地勢險要,矶下驚濤拍石,洶湧澎湃,掌握着長江渡口和重要的軍事重地。
燕子矶
馬鞍山的采石矶和南京的燕子矶再加上嶽陽的城陵矶并稱長江三矶,但是他們的名氣卻遠不如瓜洲渡(也叫西津渡)。王安石那句有名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大家都耳熟能詳。屬于現在鎮江的京口和屬于現在揚州瓜洲,分列長江南北。三國時,這個地方叫蒜山渡,唐代改為金陵渡,宋代才以後稱為西津渡。
瓜洲渡
這個地方能夠變成一水間,要得益于長江中流沙沖積而成的水下暗沙,随江潮漲落時隐時現,至漢朝以後,因形狀如瓜而得名,又稱瓜步或瓜埠。至晉朝露出水面,成為長江中四面環水的沙洲,島上逐漸形成漁村、集鎮。成為渡江的最佳渡口。要知道那個時候瓜洲渡以東長江變得寬闊無比,是絕對的天塹了。而奠定瓜洲渡曆史地位還得是隋唐開鑿的京杭大運河,長江以南運河的船隻有在鎮江的京口入長江,過江後在揚州的瓜州進入長江以北運河。使得這裡經濟空前繁榮,使得瓜洲渡取代了燕子矶的地位。于是有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因為從這個地方起長江流域就叫揚子江了。那片區域自然地從“江東”被叫成了“江南”,也就是揚子江以南。
京杭大運河的瓜洲船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