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什麼是天賦?肯·羅賓遜認為,天賦,是天資和熱情的完美結合。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和熱情。理解這一點,就可以改變一切。
肯·羅賓遜是誰?他是TED播放量最高的演講者,是作家、教育家、演講家,他在2006年TED演講中提醒大家“我們正在教育人們遠離創造力”,并指出孩子需要時間來跳舞、畫畫、創作,并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
我們整理了肯·羅賓遜最著名的一本《讓天賦自由》,分二篇與大家分享,為什麼我們還沒有發現天賦?我們該如何發現我們的天賦?未來教育,該如何發展?有什麼樣的創新教育,能夠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
cinian
肯·羅賓遜(Ken Robinson) 爵士于2020年8月21日辭世,享年70歲。
01
多動症女孩 vs舞蹈家
▲圖片來源:By Jenny Løvlie
吉莉安才8歲,但她的未來已經出現了危機。她的老師認為她的學習成績一塌糊塗,她上學遲到,書寫糟糕,考試成績差,而且還破壞課堂、騷擾同桌,學校通知父母吉莉安存在某種學習障礙,應該去專門為此設置的特殊學校。
吉莉安的父母收到學校的來信後大為震驚,立即帶她去見了心理醫生,希望能為她做一個準确的診斷。
心理醫生花了20分鐘,向吉莉安媽媽了解了她在學校裡遇到的困難和學校反饋,然後他們把吉莉安留在診療室,去隔壁觀察她,但是在離開房間前,心理醫生打開了辦公室裡的收音機。
他們一離開,吉莉安立即伴着收音機裡的音樂在房間裡走來走去。兩個大人站在外面靜靜地看了幾分鐘,他們被她的魅力驚呆了,在吉莉安的動作中有一些天生的,甚至是本能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讓她的臉上露出了純真的笑容。
最終,心理醫生和吉莉安的媽媽說:“吉莉安沒有病,她是一個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學校吧。”吉莉安媽媽真的送她去了舞蹈學校。吉莉安後來回憶說“我都不知道該怎麼描述,那真的太棒了,我走進一間教室,那裡全都是跟我一樣的人,我們不需要靜坐在那裡,而是可以邊動邊思考。”
▲ 年輕時的吉莉安·琳恩 圖片素材:BBC
吉莉安開始每周去舞蹈學校學習,每天在家也積極練習,最後,她去倫敦皇家芭蕾舞學院試演并錄取。後來她加入了皇家芭蕾舞團,成了一個獨舞表演家,并在全世界巡演。
當芭蕾舞演員的生涯結束後,吉莉安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劇團,并在倫敦和紐約推出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劇目。最終,她遇見了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并和他一起創作了一些音樂劇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包括《貓》和《歌劇魅影》。
吉莉安·琳恩的故事,傳達了一個非常強大的信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賦,我們都有潛力達成更高的成就和自我實現的目标。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和熱情,它可以成就超乎想象的我們。理解這一點,就可以改變一切。
02
為什麼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天賦?
▲圖片來源:By Jenny Løvlie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現自己的天賦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數人對自己天生能力的認識非常有限,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證實。
第一種限制在于我們對自身能力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非凡想象力、智力、感覺、直覺、靈性、身體和感官意識。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隻運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或許有些部分根本沒有用到。許多人沒有發現他們的天賦,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自己的能力。
第二種限制在于我們對這些能力相互關系的理解: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認為自己的思想、身體、感情,以及與他人的關系都是相互獨立的,就像各個獨立的系統。
第三種限制在于我們對自身發展和變化潛力的理解: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似乎認為生活是線性的。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能力會下降,錯過的機會永遠都不會再現。其實不論你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一些最傑出的、最有創造力的人在學校的表現并非很好。他們中很多人直到離開學校之後,才發現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以及他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在這方面,學校就有過失,美國的教育系統和世界上大多數的其他地方也是如此。這些教育系統有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隻關注某些類型的學術能力。學術能力非常重要,但學校系統往往隻專注于某些種類的批判分析和推理,特别是語文和數字。
第二個特點是學科的層次結構。學科層次結構的頂部是數學、科學和語言技能,中間是人文學科,最底端是藝術。在藝術之中還有一個單獨的層次結構,即音樂和視覺藝術,這兩者通常有着比戲劇和舞蹈更高的地位。
第三個特點是越來越依賴特定類型的測評。所有孩子都面臨着在範圍狹隘的标準化考試中得分必須越來越高的巨大壓力。
學校系統灌輸給我們的,是一種非常狹隘的智力和能力觀念,也高估了某些種類的天賦和能力。它們忽視了其他同樣重要的東西,不顧它們之間及維持人們與社區活力的關系。這種分層,這種“普适”的教育方法其實邊緣化了那些天生不适合這種學習方式的孩子。
世界上很少有學校和學校系統會将舞蹈作為每天正式課程的一部分,就像它們對待數學一樣。
但許多學生隻有通過他們的身體才能學習。例如吉莉安就在發現自己的舞蹈天賦之後,所有的學科成績都提升了。她就是“移動思考”(move to think)的一個典型例子。不幸的是,大多數孩子都不會遇到吉莉安的心理咨詢師這樣的“伯樂”。
那些通過視覺學習的學生可能會偏愛某一個主題或學科,但如果老師隻采用一種非視覺的教學方式,他們就不會意識到學習方式的差異和效用。
03
你的感官有哪幾種?
▲圖片來源:By Jenny Løvlie
天賦的一個關鍵在于,我們需要挑戰對于自身能力和他人才能的固有觀念,這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比如,人類的感官有多少種?大多數人會回答“5種”,味覺、觸覺、嗅覺、視覺、聽覺,有些人會說還有“第六感”——直覺,但很少會有人提供除此之外的任何答案。
人類學家凱瑟琳·林·戈伊茨在《文化和感官》書中提到了自己對加納南部安洛埃維人的研究。
當凱瑟琳給當地人列出我們認為的5種感官時,他們還說到一種所有人都具備的感覺,也是人類世界運轉的基礎——平衡感。可以想象一下,因疾病或者酒精導緻平衡感被破壞會對生活産生多大的影響,你就知道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麼重要了。
不是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具有平衡感或其他感官。巴特·康納就是個例子。康納6歲時,他在學會雙腳走路的時候,也幾乎可以用手走路。當他長大一些後,他甚至訓練自己用手去上下樓梯,因此非常受周圍的人歡迎。
在康納10歲時,在母親的鼓勵下,他被她帶去了當地的體操中心。當康納走進體操中心時,他的眼珠子都要掉出來了!
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奇妙的東西,繩子、雙杠、吊環、梯子、蹦床、鞍馬,各種各樣讓他可以攀爬、跳躍、翻滾的東西,這就是他的歸宿,他的生命在那一刻改變了。後來,他成了美國最榮耀的男子體操運動員,成為第一個在國際體操賽事上獲得金牌的美國人。
像巴特·康納對自己身體的能力有着非常深刻的認識。而他們所達到的成就表明,我們對于人類能力的理解真的是很有限。如果觀察分析運動員、舞蹈家、音樂家和其他類型表演者的工作,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在以非凡的方式思考着、表現着。在練習過程中,他們的整個身體都投入到了表現形式的塑造和記憶中。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依靠的是一些所謂的“肌肉記憶”。在表演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快速移動,而移動的方式非常複雜,基本上已經不能依賴常規的意識思考和決策過程了。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研究的“多元智能”包括語言、音樂、數理、空間、動覺、人際(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和内省(對自我的認知和理解)等智能。
加德納認為,這些類型的智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獨立,而且最為重要的是,有些智能是“顯著的”,而另一些則可能處于“休眠”狀态。加德納說,我們都有不同的智力優勢,教育應該對之平等對待,讓所有兒童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個體能力。
04
找到屬于你的媒介
▲圖片來源:By Jenny Løvlie
創造力是最能表明智力的動态性的例子,它可以解釋我們思維和存在的各個領域。很多人認為他們沒有創造力,因為他們不知道創造力是什麼。
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通常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熱愛自己所運用的媒介。音樂家熱愛他們的聲音,作家熱愛文字,舞者熱愛運動,數學家熱愛數字,企業家熱愛交易,偉大的教師熱愛教學。
找到可以激發想象力、讓你熱愛工作,并樂在其中的媒介,是釋放創造性能量的重要一步。曆史上有許多人一開始也并沒有發現自己真正的創造力,直到他們發現了自己思維的最佳媒介。
根據我的經驗,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創造力,事實上他們隻是還沒找到屬于自己的媒介。
了解媒介的角色對我們的創造性工作之所以非常重要,為了開發創新能力,我們也需要完善使用這些媒介的實際技能,重要的是我們要以正确的方式開發這些技能。
創造力就是要建立新的連接,這樣就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以新的方式看待事物。
人類的創造力随處顯而易見:我們使用的技術,居住的房子,穿的衣服,看的電影等。但是,創造力所觸及的還要更加深刻。
它不僅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貢獻,而且影響我們對世界的運用,不僅包括我們創造的東西,而且包括我們對它們的思考和感覺。
05
找到屬于你的部落
▲圖片來源:By Jenny Løvlie
梅格·瑞恩是一位演員,她最著名的作品是《當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圖夜未眠》等電影。然而她在學校時從未想象過自己會一生以此為職業。事實上,一想到表演,甚至隻是在公共場合演講都會讓她感到無比恐懼。
然而,她後來成了同代人中最有成就的喜劇女演員之一。在某種程度上,這正是因為她發現了自己的部落。她一直喜歡寫作,一心想成為一名作家,她當時認為寫作是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為了支付學費,她偶爾會參加商業活動。這讓制片人選擇她作為肥皂劇《地球照轉》中的固定角色,也讓瑞恩發現了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喜愛。
瑞恩後來回憶說,“周圍都是很搞笑的人,就像身處一個有點古怪的大家庭中。但這一下點醒了我。雖然每天工作16個小時,我卻對這種‘日常’越來越适應。我喜歡大家在一起談論為什麼有些人會做那些事情,一起研究人類行為。我們每天都會收到新的腳本,我不得不記住所有的台詞。那些角色是如此的迷人,絕對引人入勝。我沒有時間去想别的,就是完全沉浸其中。”
梅格·瑞恩有很多選擇:她擁有成為一名作家的出色文筆,她有着突出的學術天賦,有着廣泛的興趣和魅力。但她在演戲時發現了一群和自己擁有相同世界觀的人,他們讓她感覺到自己最自然的狀态,讓她更加确認了自己的天賦,他們也鼓勵她、影響她,讓她成為最好的自己。
當瑞恩跟演員、導演、攝像和燈光師,以及電影世界的所有人在一起時,她最接近真正的自我。作為這個部落的一部分,她找到了自己的天賦。
找到合适的部落對你發現自己的天賦很關鍵。如果你内心深處感覺到自己身處錯誤的人群,這可能是一個好迹象,說明你可以轉而尋找其他的歸屬。
談論部落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兩個概念對于那些希望找到自己天賦的人來說都很重要。第一個是“領域”,第二個是“圈子”。
“領域”指的是人們從事的各種活動和學科,如表演、搖滾、商業、芭蕾、物理、說唱、建築、詩歌、心理學、教學、美容、時裝、喜劇、田徑、台球、視覺藝術等。“圈子”指的是同一領域的其他人。
找到部落對你的認同感和目标都會産生革命性的影響,因為部落會帶來三種強大的動力:認同感、靈感,以及我們所謂的“協同魔力”。
和擁有同樣熱愛的人保持聯系,你将不會感到孤單。有些人喜歡你,但可能不理解你的熱情,而有些人卻能。你是否喜歡他們每個人以及你是否喜歡他們的作品并不重要。
你不喜歡他們是完全有可能的,最重要的是你們是否熱愛相同的事情,是否彼此認同這一點。找到你的部落,你就能體驗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覺,你們能夠天馬行空地讨論想法,分享和提升技能,毫不掩飾你們同樣的愛憎分明。
獨處最舒服,一個人,也是一個部落
也有些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隻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發現天賦。對于有些數學家、詩人、畫家和運動員來說就是如此。
不過,即使是這樣,他們也對自己的領域有着心照不宣的認同,如一些作家、畫家、數學家和運動員能使他們所在的領域更加豐富,并且突破了他們對可能性的認知。
領域内人和人之間的、作品和作品之間的交流對我們來說和獨立思考一樣至關重要。
找到你的部落,除了獲得認同和互動外,還有其他一些同樣重要的東西。部落可以提供靈感和激勵,讓你提高自我成就的标準。
在每一個領域之中,成員往往會督促彼此探索才能的極限。有時,這種刺激并不是來自密切合作,而是來自同領域其他人的影響,無論是同時代者還是先輩,又或是和特定領域直接相關或關聯甚微的人。
古人或是室友,都是部落的存在形式
部落是具有影響力的圈子,它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部落的組織可能廣泛松散,也可能聯系緊密;部落成員可能隻存在于你的思想之中,或者是與你真實的同處一室;他們可能是在世的人,也可能是已經去世但仍可以通過作品發聲的先輩;他們可能是同輩人,也可能是不同世代的人。
06
努力去尋找屬于你的導師
▲圖片來源:By Jenny Løvlie
在最基礎的層面上,優質的指導能提高學生的自尊和目标感。當要指導或激勵人們發現天賦時,那就需要更高層次的指導了。
當導師打開這一扇門時,他們做的工作就猶如畫龍點睛一樣精妙。這就像開啟一個新領域,或者将一點興趣的小火苗變成燎原般的熱愛。
導師的四大作用:
導師的第一個作用是“識别”(recognition)。導師可以從興趣的小火苗中識别出天賦,還可以幫助個人深入掌握具體領域的重要因素,讓他們的能力和激情得到匹配。
導師的第二個作用是“鼓勵”(encouragement)。導師讓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實現一些之前看起來不可能實現的目标。他們不會讓我們長期屈服于自我懷疑,也不會讓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夢想高不可攀。他們總在提醒我們已經擁有的技能,告訴我們如果繼續努力會獲得什麼。
導師的第三種作用是“協助”(facilitating)。導師可能通過給我們提供建議和技術,為我們鋪平道路,甚至可以在我們發生動搖的時候,與我們一起糾正錯誤,讓我們從錯誤中學習,而引導我們發現天賦。
我們的導師也可能是我們的同齡人。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和有同樣志趣的人相互切磋,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
導師的第四種作用是“督促”(stretching)。好的導師能讓我們突破過去自以為是的限制。他們不會讓我們在自我懷疑中倒下,也不會讓我們有所保留。一位真正的導師會提醒我們,我們的目标不應該是“一般”水平。
導師的指導具有雙重意義。正如導師對我們人生的非常重要一樣,我們幫助他人履行自己的角色也同樣重要。有時我們甚至會發現自己的真實天賦就是給别人做導師。
安東尼·羅賓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個人教練和導師,他通常被認為是私人教練職業的奠基人。這個領域在世界各地呈指數增長,已經形成了數百萬美元的産業。
這些人天生表達流暢,擅長輔導和指導别人,在幫我們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扮演着影響深遠的角色。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他們的天賦就是做一名導師。
結語
所以,在發現天賦的路上,我們需要花一些時間,用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看一看,我們在做什麼事情的狀态下,感覺最幸福?你呆在什麼樣的圈子裡,最感覺到是自己與生俱來的自然狀态?
你的感官系統中,哪幾項你最擅長、最得心應手?我們的天賦往往就隐藏在這些細節中,等待你去發現、去探索。
反而言之,如果你發現自己呆的圈子,覺得哪都不對勁;自己每天用的媒介,好像用起來很費勁,并不喜歡,那就要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錯過了什麼。從現在開始去發現,無論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本文摘自:《讓天賦自由》[英]肯·羅賓遜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