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授為喜歡《百家講壇》的朋友們送福利了,點擊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聽”的方式獲取更多内容。
“天亮了,人們找不到小美人魚,船邊的海浪上跳動着一片白色的泡沫。”
提起美人魚,那就一定要說說《海的女兒》故事裡描述的活潑可愛、心地善良的美人魚形象,給讀者們留下深深印象。
我終于有腿了!
美人魚真的存在嗎?科教授在司馬遷撰寫的《秦始皇本紀》中,看到了一句令人震驚的記載: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意思是,用美人魚的“魚油”點蠟燭,蠟燭可以長明。
司馬遷是寫過《史記》的啊!他都這樣記載,這就證明美人魚真的存在,并且還很油嗎?美人魚不是西方海盜們發現的麼?怎麼中國也有?
水中10分兒大美妞
高顔值、好身段、長發及腰
《太平廣記》曾這樣描述美人魚。
“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
人魚的老家在東北,哦不,東海……《太平廣記》撰寫于宋朝,當時的一尺大概是30厘米,所以人魚身高大概一米五到一米八的樣子,跟人差不多。
同時,她們的五官身段都跟人一樣,是顔值很高的大美女,相當完美。皮膚像玉一樣光潔,沒有鱗片,有一兩寸的絨毛。
而且發質和發量都很令人嫉妒,長發及腰都不過瘾,人家頭發跟身高一樣,總之就是美美美!
水系魔法少女
眼淚是珍珠、會做漂亮衣服
東晉時期,史學家幹寶在《搜神記》這樣說: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淚,則能出珠。”
又比如《博物志》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所以完全說明了,美人魚(鲛人)有特異功能。
“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将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鲛人從海中出來,借住在百姓家中紡織鲛绡(後面會提到),臨别時,問主人要了一件器皿,對着器皿哭泣,于是眼淚化作珍珠滿盤,作為答謝主人留住的禮物,果然很少女心诶。
美人魚這樣可人疼的人物設定,也讓李商隐忍不住幻想:“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剛剛提到的鲛绡,就是人魚所織的绡,是一種獨特的布料,傳說鲛绡非常輕薄飄逸,在水中能保持美感,入水也不會被打濕。
這一點,杜甫在《雨》中也體現了,“神女花钿落,鲛人織杼悲。”
真的是說得越來越玄乎了,不過更玄乎的是蒲松齡,他甚至寫到了一個“海中市”,說四個海域的美人魚經常到這裡“趕集”交換珍寶,其中鲛绡和明珠價值連城……海中市在哪!我要去!
所以,美人魚真實存在咯?
嘻嘻,不好意思,科教授忽悠了大家。
被誤解的美人魚——
儒艮
海洋中的“最像人”的哺乳動物
美人魚,學名儒艮,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因雌性儒艮偶有懷抱幼崽于水面哺乳的習慣,故儒艮常被古人誤認為“美人魚”。
儒艮喜歡吃海草,還有人傳說,儒艮出海時頭上偶爾會披海草,所以被人們描繪為“頭披長發的美女”。(真的要笑場了!)
儒艮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視力差,聽覺靈敏,平日呈昏睡狀。飽食後除不時出水換氣外,愛潛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處靜候……發呆。
也正是因為儒艮的“蠢萌”,自四千年前起,人類便開始對儒艮的捕殺,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
回到開頭,如果司馬遷所說的“人魚”是儒艮的話,那麼一切就都說得通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很有可能描述的是用儒艮的油燃燈……诶,瞬間有些難過。
所以,不管美人魚是精緻的美女,還是胖胖的儒艮,科教授都覺得它們是善良的化身。
下次再聊到“美人魚”的話題,除了《海的女兒》,您一定有更多故事可講了吧!
百家講壇
《絲路上的古城》第二部
播出時間:4月17日—5月1日11:53
監制 / 闫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于毅 張羽(實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