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禮與仁的關系是什麼

禮與仁的關系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21:12:18

禮與仁的關系是什麼?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禮與仁的關系是什麼?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禮與仁的關系是什麼(什麼是禮什麼是和)1

禮與仁的關系是什麼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意譯】

有子說:“運用禮,貴在做到和。先王治理天下,能以禮促進和,這點是最美的。小事大事都拘泥禮,就有行不通的情況。知道和為貴,而一味求和,不能用禮去節制它,也行不通。”

這一章有許多概念,需弄清楚。不然,就會偏離有子的本意。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儒家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也。”人不知道禮,無法立身處事。劉康公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戰事是國之大事。魯國大夫孟僖子說:“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禮,是人的主幹。沒有禮,就無法立身。他本人見有精通禮的人必向其學習(苟能禮者,從之 ),臨終,遺命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

但什麼是禮?禮從哪裡來?禮的作用是什麼?一般的人不下番功夫,還真不容易說清楚。

禮的古字是“豊”,後演化為繁體“禮”,之後又簡化為“禮”。禮儀起源于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許慎說:“豊,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讀與‘禮’同。”王國維《觀堂集林》:“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由盛玉獻神的禮器,豊又有了“祭祀敬神”的含義。許慎說:“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後來,禮又由“祭祀敬神”,引申出禮儀、禮制、禮法等内涵。

西周時朝,禮達到了一個高峰。孔子說:“周借鑒了夏商二代,禮文多麼完備美盛啊!我效法周(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平王東遷後,王室衰微,諸侯稱霸,禮崩樂壞,世風尚奢,僭越禮制,愈演愈烈。《八佾》中“管氏亦有塞門,亦有反坫”、“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季氏旅于泰山”,都反映出春秋時期,“禮”越來越失去了調節關系的功能,失去了活力和生機。林放問禮之本,孔子說:“這個問題真大啊!禮,與其奢侈(掩蓋了本質),甯可儉樸(保留些本質);喪禮,與其禮文瑣細(不知哀戚),甯可(少些禮文)多點哀戚。”

本章有子之言,就是針對時人不知為何用禮、不知如何用禮的社會情況而發的。他首先提出了“禮之用,和為貴”這一石破天驚的精辟論斷,然後指出“先王之道,斯為美”,潛台詞就是今人已不能做到“禮之用,和為貴”。之後,又從時人用禮的兩個相互對立的錯誤,及因此不可行的後果,全面透徹闡釋了“禮之用和為貴”的深刻内涵。

對“禮之用,和為貴”的理解,衆說紛纭。朱熹說:“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和者,從容不迫之意。蓋禮之為體雖嚴,然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為用必從容不迫,乃為可貴。”錢穆說:“禮主敬,若在人群見加以種種分别。實則禮貴和,乃在人群間與以種種調融。”蔣伯潛說:“禮主于讓,故以和為用。”一言以蔽之,作為調節人神關系、人人關系、社會關系的工具,禮表面看是對不同的對象、群體、組織加以區别,但其實質是使不同的對象、群體、組織各居其位、各由其道,達到共生共處共赢的和合境界。

“禮之用”,不能想當然翻譯為“禮的作用”。禮之用的“之”,不是助詞“的”,而是用于主謂之間的一個語法助詞,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以使該句與下文構成一個完整句子。這種情況,在文言中是很常見的。《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中“夷狄之有君”的“之”,就是這種用法。錢穆《論語新解》:“禮之運用,貴在能和。”錢遜《論語讀本》:“禮的運用,以和諧為可貴。”再換一種譯法,“運用禮,以能做到和為美。”

禮作為規範,有其穩定性、滞後性,但具體事卻有大小輕重緩急之别。如果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是無論大小事緩急事都拘泥于禮而不能權變,就失去禮應有之“義”。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 針對時人拘泥于禮之細而忘禮之義的情形,有子說:“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由”,是“依循”、“不違”的意思。之,指禮。

能做到和,固然為貴為美,但若為了和而求和,違禮而和,喪失原則而追求一團和氣,就成了苟和、苟同。這樣做,不僅無益,實則害莫大焉,事實上也行不通。君子以此為恥而不為。孔子說:“君子泛愛衆而不黨私,小人黨私而不能愛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說:“君子追求和合而不求同一,小人求同一而不追求和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但什麼是真正的“和”呢?先人對此早就有精辟的論述。周太史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晏子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争心。……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中庸》的論述更為精辟:“緻中和,天地位焉,百物生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從前人論述,可知和是以保持事物的主體性為前提,直面矛盾,包容差異,在矛盾沖突鬥争中,追求事物共生共存共赢,是對“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仁的思想的高度概括提煉。和為貴,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和日常行事的準則,也是一種包容天地萬物的世界觀,更是一種為此付出努力的實踐過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