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來源:重慶日報作者:趙童 張亞飛 劉欽
七月十五日,到内蒙古考察。在赤峰博物館,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後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
“非遺保護有擔當,民族遺産有活力。”酉陽縣負責人介紹,酉陽是重慶市幅員面積最大、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山區大縣,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資源大縣。在漫長的生産生活實踐活動中,勤勞勇敢的土家、苗、漢等各族人民創造和積澱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近年來,我們加大挖掘保護力度,創新傳承舉措,讓非遺走出來、活下來、火起來,盡顯非遺的魅力與活力。”
現在,酉陽成為中國土家擺手舞之鄉、中國著名民歌之鄉、中國土家文化發祥地、中國著名原生态旅遊勝地,也是渝東南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區 。
搶救挖掘讓非遺走出來
今年 5月31日,第四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産暨老字号博覽會在榮昌區夏布小鎮啟動。6月1日晚上,酉陽縣精心組織的《酉陽民歌》《酉陽耍鑼鼓》《酉陽擺手舞》等非遺文藝節目在榮昌區夏布小鎮進行專場演出,深受觀衆喜愛。
“酉陽擺手舞有土家文化‘活化石’之稱。”酉陽縣文化館館長石勝利介紹,酉陽土家擺手舞是一種以擺手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它是土家族最具代表的标志性文化形态。 擺手舞以祈求幸福吉祥為主題,是一個龐大的藝術載體。擺手時在擺手堂的壩中央升起篝火,土家後生和姑娘們在土老司的指揮下圍繞篝火翩翩起舞,常常通宵達旦。
提起酉陽擺手舞,還有一個漫長艱辛的挖掘保護經曆。1956年,從事民族事務工作的潘光旦到酉陽考察,被當地豐富多彩的土家文化深深吸引,他建議盡快搶救、挖掘、搜集、整理這一批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産。
1982年後,酉陽縣對酉陽擺手舞的原始資料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并大力普及推廣。1993年,酉陽縣邀請國家一級編導張瑜冰等人編創大型樂舞《擺手祭》,同時推出了酉陽第一套廣場擺手舞。至此,跳土家擺手舞成為酉陽城鄉居民的一項廣場文化活動形式。
擺手風情 邱洪斌 攝
此後20多年時間裡,酉陽縣依托土家擺手舞不斷推出文藝精品。2002年,文化部把酉陽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擺手舞)”。随後,擺手舞跳進了央視,跳出了國門,創造了10萬人同跳擺手舞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酉陽文化旅遊一張響亮的名片。
“這讓我們看到了非遺的魅力,随後下定決心搶救挖掘,讓瀕臨失傳的非遺走出來。”石勝利稱,10多年來,酉陽縣共采集非遺線索1040條,确認有9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土家族擺手舞·酉陽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民歌是酉陽民族文化中最為絢麗的一朵奇葩。酉陽古歌是巫傩師在祭祖崇拜、祈求豐産和驅邪還願活動中吟誦或唱誦的文辭,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巫歌,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總彙,學術研究價值極高。
2003年,酉陽縣被重慶市文化局命名為重慶市特色文化單位——“民歌之鄉”。今年6月,重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酉州苗繡、浪坪傳統織綢技藝入選傳統技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雷氏蛇藥入選傳統醫藥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至此,酉陽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8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198個。
保護傳承讓非遺活下來
非遺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澱,保護非遺文化遺産就是對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一種認同。
近年來,酉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整理編寫《酉陽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成果彙編》《酉陽自治縣非物質文化生态保護規劃》等資料,出版《酉陽土家族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等書籍。
“浪坪鄉裡好鬧熱,來了一群城裡的客……”在浪坪鄉,70多歲的張宗香有“劉三姐”美譽,她不僅能演唱3000多首傳統山歌民歌,還能見人見物臨場編唱。
重慶市級非遺項目《酉陽耍鑼鼓》 邱洪斌 攝
酉陽縣文化館一方面抓緊整理錄制張宗香的山歌民歌,一方面引導她組建文藝演出隊伍,為山歌民歌愛好者傳授演唱技藝,開展廣場文化活動。
2013年以來,酉陽縣将酉陽楠木号子、黑水号子、薅草鑼鼓、木葉吹奏、秧歌等音樂形态進行梳理、提煉、融合,創新推出《啊啦調》。
“高亢洪亮,聲樂技巧獨特。”酉陽縣民宗委主任張昌波介紹,《啊啦調》所用繞舌(彈音)借鑒唢呐花舌技法,循環換氣,别具一格,極具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啊啦調》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歌舞比賽中獲得金獎。
在文旅融合的推動下,非遺的力量進一步得以彰顯。每年春節、端午、中秋,龔灘古鎮舉辦的“千年非遺鬧龔灘,民俗文化過大年”等活動,先後亮相央視《新聞聯播》《共同關注》《新聞直播間》《東方時空》《朝聞天下》等欄目。在桃花源景區,非遺項目激發了景區的發展活力。今年3月27日,曆經數次修改,集酉陽民族文化和非遺項目于一體的大型歌舞實景劇《夢幻桃源》在桃源大舞台成功升級上演。
土家織錦 邱洪斌 攝
近年來,酉陽通過派員外出進修、舉辦傳承人培訓班培養文化專幹和非遺傳承人。在花田、黑水等鄉鎮培訓《啊啦調》優秀學徒100餘名;《木葉情歌》傳承人白現貴、張宗應在桃花源景區、酉四中等傳承基地培養出一大批木葉吹奏能手。
截至目前,酉陽縣成功申報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6名、縣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24名,初步建立了國家、市級、級三級項目及傳承人名錄保護體系。
走向市場讓非遺火起來
7月初,“絲綢之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民族地區扶貧成果展”在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舉辦。事實證明,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是人類曆史上重要的文化結晶,也是脫貧緻富、助力文旅産業發展的資源和資本。
酉陽車田鄉和浪坪鄉是市級深度貧困鄉鎮。近年來,酉陽縣實施文化精準扶貧,加大兩個鄉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挖掘保護力度,舉辦民族文化項目傳承培訓班,把非遺打造成帶動脫貧的支柱産業。
2017年,酉陽子月苗族文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 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在車田鄉和浪坪鄉各建了1個苗繡車間,通過苗繡技能培訓、産品回購、搭建銷售渠道等方式,幫助貧困婦女售賣苗繡,增加收入、脫貧緻富。截至目前,已有近300人可以繡制作品,82名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累計創收達120多萬元。
在浪坪鄉,67歲的胡仕啟将一手古法織綢技藝打造成市級非遺項目,憑借每年6萬餘元的收入,供養兩個孫子讀大學,“既是一門家傳技藝,也是一項可以創收的手藝。”
“非物質文化遺産不能在保護中‘睡覺’,要在傳承中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酉陽縣相關負責人稱,在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過程中,酉陽以開放的思想擁抱市場,大力發掘非遺項目具有市場潛力的部分,在保持最本真的價值觀、技藝理念以及民族性的同時,打開國内國際市場的大門,走向市場,讓非遺真正火起來。
柚子龜源于刀耕火種的火種包。人們把柚子掏空風幹,捏成烏龜形狀,用來放置火石、火鐮火草等取火工具。後來,人們又将龜的腹部放入當地的青蒿、薄荷、山菊等中草藥,作為腰間飾品。
“現在,火種包變身柚子龜。”土家柚子龜傳承人劉仲華稱,加入了長壽圖騰的柚子龜如今成了工藝品,也成了遊客喜愛的旅遊産品。
随着旅遊的發展,不但柚子龜火了,酉陽的龔灘綠豆粉傳統制作技藝、麻旺醋傳統釀造技藝、土家油茶湯傳統制作技藝、酉陽白酒傳統釀造技藝、藤茶傳統制作技藝等非遺正走向市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