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寒食節”,不能不說晉文公,可以說寒食節是晉文公一手“創造”出來的。
重耳在未做晉國君主之前,曾在外逃亡十九年。在這期間,鞍前馬後最忠心耿耿的人莫過于介子推。
重耳在由狄國逃往齊國的途中,當時情況緊急,一沒帶盤纏,二沒帶食物,不久就人困馬乏了。衆随從采此蕨薇等野菜煮來充饑,可重耳過慣了優裕生活,怎能咽下這些東西。仰天長歎:“難道天要亡我重耳不成?”正在這時,忽見介子推捧着一盆肉湯獻給重耳,重耳來不及詢問這食物的來由,一掃而光,吃完仍覺口有餘香,問道:“這荒郊野外的,哪來的肉?”介子推說:“這是我大腿上的肉。我曾聽說‘孝子殺身以事親,忠臣殺身以事君。’現在公子缺乏能吃的東西,我想隻有這個辦法能解燃眉之急。”重耳聽介子推一席話,被感動得淚流滿面:“本來就是我連累你無家可歸,你還這樣對我,我将如何才能報答你呢?”子推說:“隻要公子能早一天回歸晉國,振興晉國,以成霸業,我們這些随從哪還奢望報答不報答。”
此後,重耳又輾轉楚國、秦國等,最後終于回到晉國,繼位國君,是為晉文公。即位之初,文公大會群臣,行複國之賞。分為三等:以從亡為首功,送款者次之,迎降者又次之。趙衰、狐偃等都是跟随公子逃亡者,得到首功之賞。介子推,也是從亡人之一,但他為人一向潔身自好,不屑與那些居功自傲的人為伍。因此,在文公行賞之前,他就托病在家,甘守清貧,自耕自織,以侍奉老母。文公大會群臣,論功行賞時,不見介子推,也曾派人去請,但子推拒而不見。
由于複國之初,百廢待興,文公整日忙于國事,時間一長,也就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的鄰居解張,見子推無賞,心懷不平。一天見國門之上,懸有令:“倘有有功未得到封賞的,可自來告之。”解張飛快地跑到介子推家報告這一消息。介子推淡淡一笑,沒有說什麼。在廚房的老母聽見了,就對介子推說:“怎麼說你也為文公效勞了十九年,況且還曾割股救君,功勞也算不小了。文公國事繁忙,一時忘了,你為什麼不自己去說一聲呢?也許能換來幾擔米,咱娘倆也能過個溫飽的日子,不勝過你每天織草鞋賣?”介子推說:“獻公有九個兒子,隻有文公最為賢德,其他幾人都沒有執掌一國的德能,所以上天才把晉國交于文公執掌。
而滿朝的文武大臣們,居然不知這是天意,恬不知恥地你争我奪,都以為是自己的功勞,才使文公執掌晉國,與這些人為伍,我身感恥辱,又怎能與他們共事呢!我甯可終身賣草鞋以度日,又怎敢貪天之功!”介子推老母說:“你雖然不求名不求祿,也該入朝見一見文公,也不枉你割股之勞呀。”介子推說:“孩兒既然無求于君,又何必去見他呢?這反倒讓文公難做。”聽了介子推這一席話,老母也慷慨道:“你能為廉潔之士,難道我不能為廉潔之士之母嗎?這樣吧,我們母子二人隐居深山,再也不與世人往來,你看什麼地方呢?”介子推聽了母親的話,很高興,說:“孩兒素來喜愛綿山,那裡山高谷深,環境幽雅,好似世外桃源,我們就去那裡吧。”
于是,介子推告别解張,背起老母往綿山而去。臨行前介子推一再囑咐解張,千萬别把此事張揚出去。
自介子推與老母離開以後,解張仍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天夜裡,趁夜深人靜,寫了一首詩懸于朝門之上。文公上朝時,一大臣把它交給了文公,文公打開一看,隻見上面寫道:“有龍矯矯,悲夫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于淵,安其壤土。數蛇人穴,皆有甯宇;一蛇無穴,号于中野!”
文公看畢,大吃一驚,說:“這不是介子推的怨詞嗎!當初寡人過衛國缺乏食物,正是子推割股救我。我掌國之後大賞功臣,而獨獨落了子推,寡人之過也!”當即派人往召子推,已不見子推的蹤迹。文公對左鄰右舍說:“你們誰能說出子推的下落,寡人一定給他封官晉爵。”解張聽說後就入朝見文公,說:“這根本就不是子推寫的,是我寫的。子推恥于求賞,早就背着老母隐居到綿山深谷之中。小人恐怕泯滅了子推的功勞,就寫了這首詩。”文公說:“要不是你懸書朝門,寡人幾乎忘了介子推的救命之功!”于是拜解張為下大夫。
即日以解張為前導,駕車親往綿山,訪求介子推。到得山前,隻見峰巒疊疊,草樹萋萋;流水潺潺,白雲飄飄;林鳥群噪,山谷應聲;竟不得介子推蹤迹。正是:“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左右找來幾個農夫,由文公親自問話。農夫說:“數日前,曾有人看見一漢子,背一老婦人,在此歇腳,并取水喝,然後就往山裡去了。現在我們也不知他們到哪裡去了。”文公命車馬停于山下,差随從軍士四處尋找。幾天過去了,卻不見子推母子的身影。
文公有些沉不住氣了,對解張說“子推真的恨我到這種程度?我費這番苦心,他也不出來見我。我聽說子推是至孝之人,如果現在沿山放火,他一定背着老母出來。”
于是,軍士在山前山後,周圍放火。正趕上天幹物燥,火烈風猛,延燒數裡,三天三夜火才熄滅。綿山已被燒得面目全非,卻始終不見子推出來。
文公命軍士們上山搜尋。發現子推母子相抱,死在一株枯柳之下。軍士把子推母子的骸骨收集起來交與文公,文公見了,痛心疾首,淚涕滿面,道:“都是我害了他們母子呀!”痛定思痛,文公命随從将子推母子厚葬于綿山之下,并立祠祭祀。環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讓農夫每年祭祀。并說“改綿山為介山,以志寡人之過!”後世于綿上立縣,謂之介休,言介子推休息于此也。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國人思念子推,因子推是被火燒死的,不忍舉火,為之冷食一月,後來漸漸地改為三天。至今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各處,每歲冬至後一百五日,預作幹糧,以冷水食之,謂之“禁火”,亦日“禁煙”。因此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遇節,家家插柳于門,以招子推之魂。或設野祭,焚紙錢,皆為子推。
介子推随去,但他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财富,兩千多年後的今日,我們中華民族十幾億人民依然不忘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同時寒食這一天,也成為我們十幾億華夏兒女懷念祖先的日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