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顧客到某咖啡店購買一款聖誕特飲,喝下第一口後出現舌頭發麻、喉頭水腫等過敏反應。原因在于飲品中含有可緻該顧客過敏的燕麥奶成分,而産品名稱及宣傳海報卻并未标注。一時間,“重視食物過敏”的話題在網上引發熱烈讨論。
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5億人有食物過敏症,過敏性疾病成為繼心血管、腫瘤、糖尿病、呼吸病、精神心理疾病之後的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早在2000年末,世界衛生組織已把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重點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過敏會遺傳,但不傳染
工作之餘,25歲的李子瑩把大部分閑暇時間用在了挑選食物和給自己做飯上。“我對很多食物過敏,所以得特别小心。”李子瑩告訴記者,她從6歲開始出現食物過敏症狀,輕則出疹子、惡心嘔吐,嚴重時要到醫院急診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為引起警示,她總會随身攜帶一張“危險食品清單”。
“簡單來說,食物過敏是指某些人吃了某種特定食物後産生的一種異常免疫反應。”南昌市第三醫院皮膚性病科醫師鄧朝輝指出,“過敏症狀可以表現在皮膚,比如紅腫、瘙癢;可以表現在消化道,比如惡心、腹痛、腹瀉;也可以表現在呼吸道,比如哮喘、喉頭水腫,嚴重時甚至會發生窒息和休克。”
從小觀察日常生活,李子瑩發現有很多自己過敏的食物,母親也同樣不吃。“後來才知道過敏是有一定幾率遺傳的。”李子瑩說。此外,有件事讓她一直覺得挺委屈:“我皮膚經常過敏,同學、同事看到會下意識避免和我接觸,但其實任何形式的過敏都不會傳染的。”
至于如何應對過敏性疾病,目前患者可采用的方法大緻分為三種,一是避免接觸導緻過敏的事物,即過敏原;二是使用脫敏療法,即通過提升對過敏原的抵抗力逐漸擺脫過敏;三是在過敏症狀發生後服用抗過敏藥物,達到讓症狀減輕和消失的效果。
“不管哪種方法,第一步都要先找出過敏原。”鄧朝輝說。
九成過敏患者
由8類食物引起
1999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公布了常見緻敏食品的清單,認為世界範圍内90%以上的臨床過敏反應皆由8類高緻敏性食物引起,這些食物包括:蛋、魚、貝類、奶、花生、大豆、堅果和小麥。
李子瑩曾到醫院做過一次過敏原篩查。據了解,過敏原篩查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别是通過皮膚點刺試驗進行體内過敏原檢測,以及通過抽血進行體外過敏原檢測。“當時檢測範圍包括了20多種過敏原,但人一天生活中接觸的東西有上百種,一周吃到的食物就有數十種,過敏原篩查是不可能窮盡所有可能存在的過敏原的。”李子瑩告訴記者。
在她看來,每個人都有可能對某種已接觸或未接觸的食物過敏,進而踏上“不斷試錯、總結教訓”的荊棘路。比如在初次吃青椒兩小時後,李子瑩的皮膚開始起紅疹,奇癢無比,之後她便長了教訓,對所有含有青椒的食物敬而遠之。
“而且過敏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打過青黴素嗎?”李子瑩問記者。按照流程,醫院在為患者注射青黴素前要先做皮試,以防藥物過敏。“即使你說之前打過,不過敏,醫院還是要先做皮試,因為很可能之前不過敏,這次過敏了,食物過敏也一樣。”
“我小時候對紫米過敏嚴重,但長大後慢慢能吃一些了,即便這樣,我對曾經引起過敏的食物還是非常謹慎。”李子瑩說。
嚴重過敏可緻命,
應避免反複接觸
“過敏症狀有輕重之分,其中嚴重過敏反應可危及生命。”鄧朝輝對記者說。
2019年4月,《藥物不良反應雜志》刊發了《<嚴重過敏反應急救指南>推薦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将過敏反應分為4個等級,臨床表現從單純的皮膚黏膜系統症狀和胃腸系統症狀,逐漸上升為嚴重的呼吸系統症狀、重度血壓下降,直至發生心跳紊亂或(和)呼吸驟停。
對于網絡熱議的過敏急救藥物腎上腺素,鄧朝輝認為應該保證正确合理使用。“對于臨床表現達到《意見》中二級及以上的過敏患者,腎上腺素是救治的首選藥物,”鄧朝輝介紹,“也就是說患者已出現明顯的呼吸系統症狀比如呼吸困難、支氣管痙攣,或者血壓明顯下降。”
根據《意見》,在患者出現疑似嚴重過敏反應後,患者或身邊人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或前往附近醫院,如果需要緊急用藥,應尋求醫生指導。此外,在撥打電話直到醫務工作者到來前,患者應盡快脫離過敏原,平卧;若出現嘔吐,應保持頭部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嘔吐物導緻窒息。
“通常情況下,人們初次接觸某種食物,即便出現過敏也不會太嚴重,這時就應該加以重視;如果反複接觸,過敏程度會逐漸加重;另外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也可以幫助減輕過敏症狀。”鄧朝輝說。
■作者:馮雅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