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是心髒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所導緻的心髒、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特别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緻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即使應用目前最先進、完善的治療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腦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 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1700萬人,預計2030年将高達3000萬,居各種死因首位。
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通常被認為是老年人得的病,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表現在: 30、40歲人群發病比率不斷提升, 20歲人群也開始出現輕微病症,這些人群以白領,教師,司機,老闆久坐人群居多。因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導緻猝死的例子不勝枚舉,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生命的警鐘。心腦血管疾病是死亡病因頭号殺手!
近些年因心腦血管疾病突然死亡的名人
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數據統計
心腦血管疾病常規治療(吃藥有副作用,手術有風險)
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與輔助治療的新方法
一種簡單、實用、經濟、有效、安全無害的新療法——遠程缺血預适應!
遠端缺血預适應是指對肢體某部位施加壓力,造成缺血處理後,對遠隔器官(如心腦等)在随後發生的嚴重缺血事件中有保護作用。國内外經過近30年的實驗室和臨床研究,業已證實,不失為一種臨床治療的新方法、新技術,所以,2010年6月《柳葉刀》載文《遠端缺血預适應轉向臨床應用》,倡議臨床醫生推廣使用。臨床經驗表明,遠端缺血預适應不僅對急慢性心腦血管疾病有良好效果,而且對一些慢性病的髒器(肝、腎、消化道、肺等)功能有改善作用,展示出廣闊的治療前景。
遠端缺血預适應,操作簡易、無害、價格低廉,但其機理複雜、奧妙、迷人。其通過反複、短暫、局部的肢體缺血再灌注,釋放出有益物質(如:腺苷、緩激肽、一氧化氮等)回流全身,從而誘導細胞内激酶級聯反應,激活人體第三支神經内分泌APUD系統,進而活化細胞功能,同時引起抗炎症、基因表達和生理功能的改變,調動起體内強大的免疫保護機制,極大地挖掘人體潛能。
目前,遠端缺血預适應還未引起人們和有關醫務工作者的關注。随着臨床實踐的展開和研究的深入,遠端缺血預适應的神秘面紗必會被揭開。遠端缺血預适應将會成為普惠民生,實現全民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遠程缺血預适應的概述
遠程缺血預适應(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也常被簡稱為RIP或RIPC,是指機體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暫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後,通過誘導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髒器(如心髒、大腦、肝髒、腎)對随後發生的嚴重或緻命的缺血缺氧産生保護作用。
通俗的講:就是讓肢體做一個反複的缺血,而這種缺血,對肢體是無害的,安全的。缺血後肢體就會對缺血産生一種抵抗,他就抗缺血,抗缺血會産生多種物質(一氧化氮、腺苷、緩激肽等),這樣的物質會随着血流到全身,到達大腦、到腎髒、到心髒,随後,一旦下次再發生這種缺血的話,它就會對缺血産生耐受,從而避免發生腦梗死,心髒猝死等意外。
由于人類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種比RIP更好的内源性心腦保護手段,所以RIP一直是心腦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熱點問題,被醫學界認為是一種最安全的内源性物理療法,對于心腦血管有着難以替代的保護作用。
形象的比喻可能更容易理解:如果您平常需要吃兩碗飯才能吃飽,經過饑餓訓練,使身體逐漸适應吃一碗飯就感覺不餓了。即使迫不得已餓上幾天,也會比其他人更能耐受饑餓。
二、遠程缺血預适應的發現
1986年,美國學者穆裡(Murry CE)和其同事傑尼斯(Jennings RB)及雷默(Reimer KA)在研究犬心肌缺血模型時,發現阻斷冠狀動脈5分鐘再灌注5分鐘,反複4次之後可使再阻斷冠狀動脈40分鐘所緻的心肌梗死範圍比對照組減少75%。并将其模型研究成果發布在美國心髒協會的Circulation期刊上。從此,遠程缺血預适應訓練在醫學界進入廣泛研究和臨床階段,并逐步成為一種新的、行之有效的預防腦血管疾病和幫助恢複心腦血管功能的物理療法。缺血預适應這項技術,最早應用于冠心病的治療上,并逐步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
三、遠程缺血預适應的科學發展曆程
1、1997年,Ikonomidis發現,缺血預适應能産生保護大腦的腺苷A1、A2受體;
2、1999年,Loncher研究證明,缺血預适應能夠大大提升心肌細胞中PKA含量;
3、2005年,Bully研究發現,遠程缺血預适應會産生大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控制氧自由基的活性,從而有效遏制活性氧對心肌的攻擊;
4、2007年,Wu研究發現,缺血預适應能合成體内一氧化氮(NO),可促進Ca2 排出,減少ATP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心肌對缺血的耐受力;
5、2008年,Tupling AR研究确認,缺血預适應能激發體内熱休克蛋白70生成,以減少缺血心肌細胞的凋亡;
6、2010年,Erie N等人發現缺血預适應能促進蛋白激酶C生成,從而促進線粒體呼吸和增加ATP合成。
四、遠程缺血預适應國内的臨床應用
(1)2007年至2013年,北京宣武醫院應用這一技術治療心腦缺血患者5000多人。結果顯示:短暫性心腦缺血發作頻率和程度較前有所好轉,腦血流、腦代謝改善率達95.2%以上。
(2)2010年,湖北中山醫院臨床确認,對大量卒中前期的患者給予遠程缺血預适應的幹預,可減少卒中的發生及後果,尤其是對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術者。
(3)2011年,重慶醫科大附屬第一醫院臨床證明:缺血性卒中RIP組的改善率明顯要高于單純的藥物治療改善率。
(4)2011年,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解放軍第105醫院聯合臨床觀察發現:缺血預适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改善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可能與其降低血清CRP、DD、FIB水平變有關。
(5)臨床與研究結果證明:遠程缺血預适應訓練,是一種安全無創,簡單易行的方法。
(6)預适應血壓訓練儀面世,并逐步走進普通家庭。
五、缺血預适應的作用機制
1.激發機體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釋放;
2.促使cAMP和蛋白激酶A(PKA)的提升;
3.開發ATP敏感性鉀(KATP)通道和一氧化氮NO;
4.激活蛋白激酶C(PKC);
5.産生保護性熱體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
6.促使腺苷受體上升。
在防治缺血性卒中方面,可以通過減輕基底膜損傷、減輕腦水腫,減輕腦梗死體積,抑制神經元凋亡而發揮作用。
六、缺血預适應訓練是一種内源性物理治療
缺血預适應調動機體的自身防禦和修複機能,提高大腦及其他器官組織對缺血缺氧的預防和适應能力,是一種内源性物理治療。無手術風險,效果穩定,無衰減,無需終身治療,對于心腦血管病變治療具有獨到作用。它有别于藥物治療和開放手術、支架植入等,無藥物副作用與手術風險,尤其适用于有症狀但達不到手術适應證,有手術适應證卻擔心手術風險的病患。當然缺血預适應訓練隻是卒中管理中一個環節,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還必須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戒煙少酒,改變飲食習慣,同時加強鍛煉。
七、遠程缺血預适應訓練儀原理
采用獨創的泵壓智能技術,符合相關實踐驗證,能通過外在幹預、有規則的短暫阻斷肢體(上肢或下肢)動脈、靜脈血液流動,瞬間大量激活肢體腺苷、緩激肽和一氧化氮等保護因子,經過反複短暫的缺血、再灌注、即可達到缺血性适應的效果,對心腦血管及其他器官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是根源呵護心腦血管的有效方法。
八、預适應訓練後的好轉情況
1.好轉反應明顯:
有很多顧客使用預适應訓練儀後,高血壓的,血壓降下來;低血壓的,血壓升上去。頭暈目眩情況得到緩解;胸悶心悸得到調理;整個人精神好很多,失眠多夢情況得到改善;心動過緩,心動過速得到改善。訓練一次相當于血管跑了五千米的運動,訓練一次有一次的收益,訓練一次就可以打通側支循環一部分。
2.血壓忽高忽低,脈壓差增大,心髒不舒服:
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高,血管硬化程度高,在加壓時,前臂缺血,心髒泵出來的血就會增多,會加快血流,加速血液循環,血管在做運動,舊的平衡被打破,建立新的平衡時,會出現血壓忽高忽低的情況,脈壓差增大,都屬于正常情況。訓練和運動會讓人有點累,但對身體很好。堅持用兩三周之後,就會适應這種訓練。
3.失眠,頭暈,頭痛:
老年人腦組織供血供氧不足,自身已經适應了供血供氧不足的狀态(腦部長時間缺血缺氧容易導緻腦萎縮或老年癡呆,一旦腦神經細胞因缺血而壞死是不可逆的),當做完訓練後,建立了側支循環,腦部供血供氧充足了,反而不适應了,有些人就會有頭暈,頭脹,頭痛等症狀。這也是一種效果的體現,做兩三周訓練後,腦部适應了這種供血供氧,就會頭腦清醒,睡眠改善,記憶力增強等,遠離腦中風。
4.手腫,手麻,手青,手發紫,手臂出現白斑,血點:
出現不同的狀況證明你身體出現不同的問題,手腫證明體内濕氣重,風濕因子存在,微循環太差;手麻證明末梢循環出現問題;手青,手發紫證明體内毒素、垃圾、重金屬堆積過多;手臂出現白斑證明相對應的組織下面毛細血管已經堵塞,出現血點證明血管動脈硬化嚴重。
幹預調理三高融合多樣化無副作用調理方案,遵循人體自愈系統的調理恢複理念,安全、便捷、快速無依賴性的全身系統性調理,幫助萬千三高人群遠離并發症,擺脫西藥控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