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徜徉于歐洲的街道,大抵都會驚訝于教堂的數量,它們或矗立于繁華的街邊,或掩映于村莊靜谧的山麓中。無論你是虔誠的信徒,古老建築的迷戀者,四處行走的旅客,都能在其中找到關注點,起碼能享受一個安靜的下午。
如果我們稍微細心一點就發現,我們稱之為教堂的建築在那邊叫法并不相同,甚至會把一些建築叫做修道院。那麼這些建築到底有什麼區别呢?我們可以好好分辨一下。
梵蒂岡聖彼得教堂
從小教堂(Chapel)說起從曆史的角度看,初期基督教的禮拜場所并非獨立建築,最早的基督徒通常會在個人住宅中某個房間完成祈禱,而且人數也就一兩個,不需要也沒有條件集會。
關于Chapel這個詞的來曆還有一段挺有趣的傳說,說的是聖馬丁還作為戰士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乞丐,本着人性的憐憫,他把自己的長鬥篷剪成上下兩半,将下半部分贈給了衣不蔽體的乞丐。那個乞丐其實是基督的化身,他自然指引了善良的馬丁。
馬丁成聖後這件鬥篷留給了法蘭克人的國王,他們在戰鬥時攜帶這件聖物,平時就放在海角的帳篷裡,那帳篷在古法語中發音為“卡佩拉”,轉英文就成了Chapel。
聖馬丁的鬥篷
現在的小教堂算所有教堂建築中最小的結構,大多依附于其他建築的内的某個房間,或者是某個建築群裡的獨立建築,通常不會設本堂神父,比如英國伊頓公學裡那間小教堂。
另外小教堂嚴格來說不等于禮拜堂,因為禮拜是新教概念,雖然小教堂和禮拜堂的建築概念相似,但宗教概念差别很大,你要是跑小教堂去禮拜,容易被誤會是在砸場子,切記沒事不要去作死。
小教堂在南極都有,基督徒們也是夠拼的
标準教堂叫Church基督教發展到公元3世紀左右的時候,基督教迎來一段良性發展期,此時戴克裡先迫害還沒開始,信徒的數量增加不少,他們開始有了集會舉行儀式的需求,最早那種一兩個人祈禱的房間顯然不能滿足需求。
在這段時間他們會聚到某個私人住宅或公共會議場所舉行儀式,據說在古希臘語中這個單詞就是聚會的意思,同時也是我們廣義理解的教堂。隻是這時的教堂還隻是個雛形,目前出土最早的杜拉-歐羅波斯教堂依然保留着家庭住宅樣式。
一直到公元11世紀,因為教會世俗權利的擴張,西歐才掀起小教區教堂建設的狂潮,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教堂都建設在那段時間。與小教堂不同的是,除了集會功能外,标準教堂都需要神父主持,或者我們可以認為是教會産物。
杜拉-歐羅波斯教堂遺迹
主教座堂Cathedral在曆史起源方面主教座堂沒啥值得詳述的,它最初的時間可能還要早于标準教堂,相傳第一批主教座堂建設于公元313年之後,那一年君士坦丁大帝頒發了《米蘭赦令》,世俗王權與基督教達成和解。作為第一位信徒皇帝(臨終受洗),君士坦丁大帝可能修建了幾個大教區的主教座堂。
所謂主教座堂其實和普通教堂區别不大,隻是代表教區主教所在的位置,随着教區主教變更會跟着轉移。當然,也會有例外,英國的坎特伯雷主教座堂就算個特例。
坎特伯雷主教座堂
宗座聖殿Basilica其實Basilica這個單詞原來是指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類型,但随着時間推移,它也用來賦予有特殊地位的教堂。獲得這個稱号的教堂不一定多多高大華麗,但必然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要麼它是某大主教的座堂,要麼它是某個宗教奇迹的發生地,要麼它保存着無比珍貴的聖物,這樣的特性讓Basilica通常被當做禁地,不會讓人輕易參觀。
羅馬的聖·薩比納教堂,不起眼,但卻是Basilica
修道院到底是什麼?修道院其實是基督教早期禁欲主義的産物,那時有些信徒通常會在苦修士或其他聖人居住的房子邊結廬,時刻學習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但這種偏極端的方式并不是所有普通人,乃至信徒所理解,為了免去麻煩,這些苦修士逐漸遠離社區居住。
這些遠離社區的苦修士在一起居住、讀書、禱告,時間長了,這些離群的修士就有了自己的社區,這就是修道院的雛形。教會黃金時代來臨後,這些修士以高尚的品質和廣博的知識成為教會中的學者,教會也自然圍繞他們做了不少文章。
很多修道院被擴展成建築群,裡面有圖書館、神學院、食堂、宿舍、醫務室,甚至還有對外開放的教堂、谷倉、鐵匠鋪等輔助設施。但無論怎麼變換,隻要被叫做修道院,裡面必然有一個(或幾個)單獨的靜修區域,通常不會對外開放,但修道院的修士後來多數可以選擇出去擔任教堂神父或者講學。
一個有點冷的知識,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其實是個修道院
大緻總結起來吧,其實上面大多該算水字數的廢話,教堂和修道院的區别一句話就能說清,你把教會理解成一家公司,教堂是銷售部,修道院是培訓部。夠簡單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