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全詩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并且構造出了一個幽靜清遠的意境,江畔的秋夜漁火點點,周圍又是染霜後的紅葉,在月色下呈現出一種朦胧的美,以至于在前面的兩句猶如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同時也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
正是由于客居異地他鄉,張繼想到了遠方的故鄉,還有個人的身世,以及未來的生活,種種的因素,令詩人在姑蘇城的生活并不如意,盡管在第一句中,詩人盡力渲染周圍的不一樣的風景,可是到了第二句卻又是筆鋒一轉,更多的還是突出個人的悲傷;而到了結尾則是通過一種更為深沉的筆觸,以此來表達遊子心中的無奈,還有對于故鄉的思念。
《楓橋夜泊》一出令無數人為之折服,而且這首詩也是入選了小學課本,成為了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首唐詩。在整首詩中,不僅僅是突出景色之美,更重要的還是表達了一種真實的情感變化,這種情景交融的描寫,讓這首詩有着一種更為細膩,也更具有詩意化的美。
張繼雖然名氣很大,可是世人對于其生平卻又是知之甚少,僅知他是天寶年間的進士,還擔任過洪州(江西南昌)鹽鐵判官,而且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并不是很多,隻有區區50多首詩。其中的《楓橋夜泊》則是最為經典,對于後世影響頗深。其實除了《楓橋夜泊》之外,還有《阊門即事》也是值得一讀。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這首詩同樣是描寫在蘇州城的生活情景,但是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描寫,更多的還是體現出詩人一種孤獨的心境,還有對于現實的無奈。張繼生活的時代,剛剛爆發了“安史之亂”,盡管江南地區還算是比較安定,可是對于詩人而言,依舊還是很傷感,為此在這首《阊門即事》一詩中,同樣流露出無限的憂愁。
阊門位于蘇州市城西,在唐朝有着雄偉的建築,屬于是最繁華的地段,人們在這裡迎來送往,而且曆代的詩人中的作品都提及過阊門,而當時張繼正是在清明節那一天,經過阊門,看到了城外的地裡長滿了雜草,呈現出荒蕪之感,這讓詩人感慨萬千,為此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
全詩同樣朗朗上口,并且寫得很感人,在第一二句中,先是着力于描寫近處所見之物,由于戰争的原因,原本是耕地的農民,卻被征召上了前線,這樣無數的農田也就沒有了人耕種,地上都是雜草。到了第三四句又是描寫遠處所見之物,正是清明時節,試着登上城樓眺望遠處的郊野,眼前依舊是一片荒蕪,隻有幾個小戶人家燃起了新煙,看上去越發的孤寂。
《楓橋夜泊》給人一種幽靜之美,以及孤獨之感,而在這首《阊門即事》一詩中,所呈現的同樣是一種孤獨之感,但是更具有生活氣息。由于戰争,男人都上了前線,土地無人可以耕種,使得上面都是茂盛的雜草。詩人看到了眼前的景色,再加上又是清明時節,那種悲痛之感可謂是油然而生。
“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最終讓原本強盛的大唐,開始走向了沒落,詩人正是生活在那一段時間,無論是對于戰争,還是對于現實的生活的感知,詩人都比别人要更有發言權,以至于在這首《阊門即事》一詩中,盡管沒有描寫一個“愁”字,但是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無不充滿了憂愁,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