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真谛是回歸?作者:裴偉探尋中華根脈,賦能當代生活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王蒙的最新力作《天地人生:中華傳統文化十章》(以下簡稱《天地人生》),由江蘇人民出版社、鳳凰出版社聯合打造問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生活的真谛是回歸?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裴偉
探尋中華根脈,賦能當代生活。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王蒙的最新力作《天地人生:中華傳統文化十章》(以下簡稱《天地人生》),由江蘇人民出版社、鳳凰出版社聯合打造問世。
本書圍繞生死、天地、修身、君子、勸學等十大核心概念,以作者近90年的人生閱曆、60年的潛心研習為基礎,秉持親切生動的文筆、率真幽默的風格、深情積極的人生态度,全面解讀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本書在内容方面絕不故作高深,而是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古籍中抽絲剝繭,帶領我們發現國人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準則的源頭,學習古聖先賢的人生智慧,開啟當代生活的全新天地,是一部萃大雅、集大成的文化人生讀本。
康德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則。”王蒙在《天地人生》書裡發揮了一如既往豪邁靈動、生機勃勃的獨特文風,并非引經據典從概念到概念照搬傳統文化知識,而是從對于傳統文化的體悟着手,以接地氣的語言,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智慧,乃至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提倡的熱愛和平、審慎積極的高超人生态度。如論勇敢:“孟子貶低匹夫之勇、血氣之勇、一夫之勇;認為那是廉價的也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蘇轼在《留侯論》中,更明确提出‘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他認為僅僅表現為易怒,拔劍而起,敢于拼命,并不是真正的勇敢。中國古代聖哲提倡的是清醒的勇敢,慎重的勇敢,有影響力與組織力的勇敢,理智的勇敢與戰略的勇敢,而不是一時的莽撞與冒險。”
王蒙說過,創作文藝作品,要有觀察能力、捕捉生活細節的能力,還要有想象力——“通過自己的想象,比生活還往前走一步,比生活還往深裡挖一步,比生活還要更濃縮,比生活增加一種精神的力量”。
“人終有一死,但留存下文化遺産的人士,仍然活在他的文化創造、文化貢獻裡,正如曆史偉人仍然活在他的功業與榮譽裡。文化是靈魂,也是對死亡與忘卻的戰勝。”王蒙認為“文化是靈魂,是積澱的永生”。這本《天地人生》,就是輸送了上善的力量、上乘的精華。人生苦短,每個人也都想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作為孔、老、孟、莊、荀等聖賢的代言者,王蒙将聖賢思想著述中文化遺産借助書本實現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實現了讓上善的思想、上乘的遺産“活起來”。
書名“天地人生”來源于“天地境界”。王蒙在書中重點闡釋了大哲學家馮友蘭創立的四個境界說。“第四也就是最高,乃是天地境界。就是說不僅是人文的,而且是擴而大之、飽而滿之、周而全之、遍而及之、久而永之的境界。是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三山五嶽峰、人民萬物全有緻、内聖外王永太平的使命責任義務關注思考勞作境界。”“天地境界說極有感染力沖擊力,它是更高的道德感受,是哲學直至神學的偉大崇高範疇,是數學的通向無窮與永恒的時間空間範疇,是科學的面對世界與人生的真理範疇,是詩學文學的感情化審美化語言符号的升華擴展與再升華再擴展,是悠悠此生此情、永生永情的詩性詞眼,它也是一種中華式的神性幻想與崇拜。它略顯宏泛、大而化之,然而既可視可觸可感,又可以無所不包,找不到更合适的詞來代替。”
王蒙重點說解的“人生境界”說,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人以及人的生活的理解:人的意義賦予活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理性認知、價值規範、審美情感或宗教信仰等等;意義的無限性不會僅僅限于由概念認知所“覺解”到的事物之“理”。境界的提高在于意義空間的内涵不斷得到豐富;意義的超越性是通過人自身的努力在社會曆史傳統和教育中克服現實的限制以自我完善。人及其生存意義隻有在現實經驗生活中才能得以持續地“澄明”。
“天地境界的說法教育我們,人生雖然短促,人身雖然渺小,人的境界是可以提升與擴大的,人不應該、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活着,人應該默默地體察世界、天地間的一切對自己的期待,默默地完成着自己對于天地、世界、人類、同胞、祖國、故鄉、生靈萬物的義務擔當,有所發展,有所貢獻,有所創造,有所事功,有所播種、影響與遺愛。”“天地人生”中這類散文詩“範”語言贊頌着人的存在意義,書寫着真善美等永恒價值所散發出的迷人光輝,引領讀者走進新的人生境界。
衆所周知,理解一部經典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經典本身,若借助著名學者的學識反倒多了“有所待”的依靠,反落了下品。可如今匆忙的生活節奏,反倒讓我們與傳世經典多了許多隔閡,想再度身臨,往往有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不管多麼高深的文化,都是來自生活、回到生活的,文化的意義在于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文化的有效性在于它在生活中還活着,“所以我盡量不把談中華傳統當成一個談古代的很遙遠的事兒,而是好像我們談家常、一塊交流生活經驗一樣”。
王蒙在書中談到,在所有的農諺中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最具代表性,因為“這就是天地之間矗立的那個中國人,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文化裡最優秀的人生觀、價值觀之一。無論現在,還是将來,皆當傳承,皆應發揚”。他還指出達·芬奇的知生乃知死,與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互文互補,異曲同工,會通中西古今的人生智慧。
洋洋灑灑,蓬蓬勃勃,融現代情境或文化意味于古詩詞、謠諺。大雅大俗、道不遠人,王蒙的《天地人生》,是一面人生之鏡、一盞文化之燈,更是一座連接千年的思想之橋,既由經典出發,又和現實接軌,為我們去理解古人做了很好的文化鋪墊,《菜根譚》中有句話:“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無事道人。若騎驢又複覓驢,終為不了禅師。”因為這本書,跨過那座橋,忘卻這座橋,重新翻開經典本身,重新去體驗古人帶給我們的“一生面對順境和逆境”的智慧,這才是對古代先賢們最好的禮敬!(裴偉)
來源: 解放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