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一詞來自佛教,本意指人的生死輪回和人世的虛無缥缈,即憂世或塵世,在日語中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因此“浮世繪”從一開始即是描繪世間風情,浮生塵世的畫作。
興起·花街柳巷的藝術
浮世繪流行于日本的江戶時代,是迎合市民階層審美的花街柳巷藝術。從形式看,浮世繪分為肉筆畫(手繪)和版畫兩種形式,後來逐漸開始表現單獨人物的姿态,即肖像畫、美人畫和名優繪,到了後期,還出現了風景畫、花鳥畫和武士繪等,可以說浮世繪就是這個時期民間生活的全面反映。
江戶時代,日本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生活開始發生變化,資本主義工商業日益發達,都市生活也空前發展,市民階層取代貴族和武士階層而成為文化藝術的主宰,與此相關的書籍和印刷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表現世俗生活的浮世繪也由此勃興。
鼎盛·技術引發變革
由于雕版技術的進步,以手着色和套色印刷的技術相繼産生。鈴木春信創作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繪——錦繪。
鈴木春信在用色上擺脫美人畫慣用的黑白色調,用豐富而典雅的對比或呼應色,令人如沐春風。他畫中的美人,頗有中國明代仕女圖的畫風,物體态纖細輕盈,似可随風而去,面部幾乎沒有表情,但畫的整體意境,或者帶着些許的憂傷,或者有着含蓄内斂的快樂,讓人心生愛憐。
鳥居清長師從鈴木春信,發展其“錦繪”,他畫的美女都有秀麗勻稱的體态及文雅的外表,背景一般多為自然景緻或優雅的房室内部,造成一種介乎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的可喜的折衷形式。
喜多川歌麿是“大首繪”的創始人,即以臉部為特寫的半身胸像。他對處于社會底層的歌舞伎、貧妓充滿同情,并且以纖細高雅的筆觸繪制了許多以頭部為主的美人畫,竭力探究女性内心深處的特有之美。
盛極而衰·風景畫的拯救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的出現則為浮世繪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清風,拯救了危在旦夕的浮世繪。他們所擅長的風景畫其實在初期的浮世繪中就曾出現過,但這時期的風景畫家對于外觀表現和主觀意境處理卻令人眼前一亮。
葛飾北齋是這時期的重要畫家,他被公認為浮世繪的代表,更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傳說他八十九歲的人生共創造了超過三萬五千幅作品。北齋在繪畫上不斷進行自我改革,并吸取和借鑒西洋畫的一些表現方法。
浮世繪名家幾乎無一不做春畫,北齋也沒免俗,他的傳世之作《采珠女與章魚》甚至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禁忌。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高、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72歲那年,北齋完成了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這裡包括了幾乎要代表浮世繪臉面的《神奈川沖浪裡》和《凱風快晴》,以及日本各地其他風景名勝,日本曆史上其他風景畫幾乎無可與之相比。
這幅畫中,北齋富有想象力地把滔天巨浪畫成無數兇狠猙獰的利爪,畫中即将被吞沒的木船和遠處的富士山與巨浪相比卻顯得格外渺小。
歌川廣重是備受梵高的推崇而具有國際影響。歌川廣重嘗試了十九世紀初期所流行的各種不同形式的版畫:曆史場面、演員肖像、美女畫像等。用秀麗的筆緻及和諧的色彩,表達出籠罩于典雅而充滿詩意的幽抑氣氛中的大自然,他的風景畫更适合社會人士的藝術趣味。
盛極而衰·風景畫的拯救
浮世繪以其特異的色調與豐姿獨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甚至被作為整個日本繪畫的代名詞,影響更是深及歐亞各地。
▲ 梵高《星夜》 & 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裡》
▲ 歌川廣重《龜戶梅屋鋪》 & 梵高《開花的梅樹》
▲ 歌川廣重《大風暴雨》& 梵高《雨中大橋》
▲溪端英泉《花魁》& 梵高《花魁》
正如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風所說,浮世繪是最耐人尋味的東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備兩種品質:邪與媚。……讓感觀的享樂的世界有了豐富的質感,沉甸甸地,如晚熟的高粱,所有的穗子都垂下來了,富足的,殷實的,直達天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