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考志願的熱點可以說是風頭無二,在各家都争相輸出志願填報相關方法論的時候,微博卻正在以「人」為核心,構造内容知識社區。不同于傳統平台對于專業性的鼓吹,微博更傾向于構建開放的、包容的内容生态。在這裡,我們能看到考生的求助、官媒的科普、路人的安利,同時也能看到許許多多内容創作者所輸出的專業内容。
而這些以人為基石的生态活水,或許都離不開微博新知。
回顧過去,微博新知已然走過了一年時光。在過去的一年中,從零散到聚合,相較于過往,微博新知所做的顯然更多,也更加全面。
當我們回望「新知」二字的時候,或許應當将「新」和「知」分而化之進行解讀,新所代表的,是新的知識、新的博主,以及新的内容形式。這一切的『新』都組成了源源不斷的内容活水,為微博注入新鮮的血液。這樣的新血液打破了過去微博泛娛樂化的桎梏,讓用戶不至于陷入審美疲勞的困境,也讓更多豐富、有趣、有深度的内容,得以生根發芽。
而「知」所代表的,是行業專家和内容深度。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微博新知大V也會産生虹吸效應,吸引更多有發展潛力或是有平台聲量的kol進入平台,從而進行更為深度的内容創作,打造内容活水。
微博的優勢顯而易見,在于其「不同」,熱點和知識的整合、長内容和短内容的碰撞,都是人無我有的優勢。事實上,并不是每一件互聯網産品,都可以做到如微博一般「自由」——對,這裡的用詞是自由。用戶可以不受過多限制地表達原先難以被人看見的觀點,得益于微博的算法,這類觀點會被推送到更大的流量池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創作者,都能夠被「看到」。
尤其對于輸出長文的創作者來說,這樣的「看到」難能可貴。
産品叠代下的全新體驗
在2021年,新知計劃正式發起,這吸引了不少站外專業大V入駐微博、加入新知。同年,在内容側,新知的熱點讨論曝光破10億,新知博主的入駐破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微博對于新知計劃的相關布局和決心——堅持貫徹以專業深度為核心的内容體系,以權益和用戶體驗為基準,以專業大V為端點,虹吸更多優秀的創作者。
于是,微博新知的體驗也不斷升級,首先,是流量分發機制的叠代和新知話題頁内容的加權,這樣,更多的創作者都能得以獲得創作相關的正反饋,并在此獲得收益。此外,創作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斷叠代,發博頁面有了創作熱點推薦按鈕,對于非專業創作者來說更為友好,也能進一步鼓勵創作者創作更多更好的内容。
當時間跨越至2022年,新知計劃所做的也就更多了。在2022年上半年中,新知博主開放正式入駐,内容策略也有了相應改變。更多地扶持專業創作者,更多專業的流量分發和内容創作向支持,都讓其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首先,像是@曾光 @張作風UCLA @張頤武 @張開教授 這樣的行業内大V,都先後入駐了新知計劃,另外,在冬奧會期間,微博新知計劃也先後率領入駐的博主,輸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内容。
在較為小衆的電競領域,微博新知計劃也有着一大批優秀博主。這些博主或在陣容解讀上有獨特專長,或更偏向于賽事分析,再或者是對打法策略别有心得,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着對于内容的原始熱愛。@尹天CLANG 這類的博主,就不斷深耕于微博平台,發表了不少高質量長内容。
同其他博主不同的是,@尹天CLANG 更傾向于寫1-2萬字的長文章,當别的博主僅僅用百字左右的内容來總結一場比賽的時候,他卻用長文深度剖析着整場比賽。
這來自于他對于行業的熱愛,也來自于對他對新知的解讀——獨特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這樣的内容,才能真正幫助到别人。
“長文複興”下的大衆認知需求
從2000年中國互聯網高速發展到如今全面觸網,圖文時代已經走過了20餘個年頭,這期間一系列平台崛起逐步成為現今網生代的日常,圖文實時分享社交的微博、走圖文種草路線的小紅書、打圖文垂直知識輸出的知乎等等。
短視頻與直播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平衡。短視頻激增的5年裡,曾有無數人預測紙媒、圖文時代等深度信息傳播形式的衰敗,而正如“内容為王”永遠是金法則一樣,短視頻浮沫散盡時,“長文”正在以更有深度、更有力量的姿勢進行着回歸,一度被高知識博主稱為“博客”文化複興。
例如說知名大V @張抗抗KK ,就是其中之一。在2004年,他考入清華大學汽車系,長期深耕電動汽車領域。也是因此,他進入了微博,成為了新知博主中的一員,憑借着專業的知識分享,很快他就積累了一大批粉絲,成為了知名的微博KOL。這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改變,同時,他也在輸出的過程中,獲得了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視頻時代,碎片化信息加速信息繭房形成,而随着大衆精神文明及心理需求的日益增長,文字力量正在被重新喚起,泛知識、泛文化、泛娛樂時代已經無法滿足大衆對于獨特圈層及特有文化的探知欲,這時則需要更垂直、更專業、更深度的知識内容出現,需要垂直專業的深度内容創作者、更需要容納創作者的高概念創作輸出平台。
而如何區别專業知識與課本教材的區别,或許就在于其傳播的時效性與高頻互動性。當然,我們都知道,對于普通人來說,吸收專業知識始終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此,微博使用了熱點 社交的機制以傳遞專業知識,真正實現跨圈層交流,也做到分享知識、碰撞觀點,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它還會推動事件的發展。
社交屬性助力内容加碼
在信息碎片化嚴重的今天,每個人每天一睜眼就已經有着龐大的信息量待其處理,如何盡可能的打破“無效”信息的幹擾,讓更多的受衆更及時更快速的獲取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内容,并能在熱點輿論擴散範圍内達成探讨回饋與觀點輸出就變得格外重要。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長文傳播的及時性。微博選擇采取以“熱點”事件為網絡觸點,通過自身特定的關聯機制與算法進行話題裂變和脈絡梳理,基于這種熱點事件輿論的關聯覆蓋性,以特别的關注、轉發機制來進行一定範圍的擴散和精準人群覆蓋,這樣一來,内容的分析、表達、知識體系都将更有關聯性,規避内容輸出中的無效覆蓋,确保讓一切都有迹可循的同時具備無可替代的時效性。
而這一點,無疑也隻有“社交大戶”微博才能做到。據2022年Q1财報顯示,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5.82億,同比淨增5100萬。這就為長文内容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超強的用戶基礎與保障。與此同時,内容加碼之下用戶粘性才會增高,用戶流量自然回流,由此形成良性循環,實現社交助力下的長内容生态。
除去傳播的時效性以外,内容衍生出的高密度互動更為重要。而好的互動則離不開好的平台維護,隻有人、創、場形成良性循環時,真正的生态才會得以構建。
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微博新知博主@平原公子趙勝 就曾經發布過一條微博,表達了對東京奧運會的不解,同時對日本的文化進行了解讀,但是,作為争議性極大的事件,他在評論區也收獲了許多不同的聲音——然而這樣的聲音并沒有引起「罵戰」或是「糾紛」,相反,各路網友都在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對他人的言論進行禮貌的回複。
事實上,在微博的獨屬生态中,各路網友都可以展開互動,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大主題能夠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和觀點,而基于微博「公域」的特點,這樣的溝通和互動能夠被更多人看到,同時,這也能用良性的反饋更好地刺激創作者産出更多優質的内容。
信息繭房下的文字力量
微博作為内容運營維護平台首先在内容産出上做到了“開源”。
據微博官方統計,平台上擁有1萬以上、10萬和100萬粉絲數量(即尾部、腰部和頭部)的作者數量分别達到了135.5萬、14.1萬和2.1萬,同比分别增長7%、19%和11%。
除去微博天然的KOL高IP儲備外,微博還鼓勵更多的腰部、小白等優質内容創作者進行内容創作。其中不乏優秀的腰部kol,知識領域覆蓋至财經、教育、文學、生活、母嬰等多領域場景。
盡管在如今,短視頻大行其道,但我們仍舊不可忽略文字的力量。從書本到互聯網内容,從散碎的快節奏到長篇幅的大稿,這樣的内容是對立的嗎?或許并不。至少微博就做到了,在散碎短文案和專業知識内容之間,微博找到了最好的平衡點,這樣的平衡,讓普羅大衆也能共享知識的紅利,甚至開始了解、思考和質疑,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對于微博而言,新知品牌并不僅僅面對社會精英,也面對着許許多多的普通人。打破信息繭房之下人們對于深度知識的偏見甚至厭煩,讓人們可以真正從知識中獲取力量,才是新知品牌的核心成功點。
在當下,閱讀長文已然成為了一種能力,如何培養這類能力,甚至培養用戶反向輸出這類内容,也是新知品牌所思考和踐行的。畢竟,在網絡環境收縮的今天,這樣的内容是珍貴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珍貴的内容從來都不缺認可。從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微博新知的熱點讨論曝光已達到1000億,爆款博文量達到了4000 ,同時,還有2000 大V和200 行業大V入駐微博新知,累計漲粉5500w。這些,都是微博新知的成績,也是微博内容社區的成績。
結語
網絡時代下的長文複興這一現象或許為内容、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了新航向。90後及Z世代人群作為網絡使用主群體,“網生代”的屬性是其不可忽視的标簽,同時他們更是網絡社交、圈層文化的主流共創者及極緻追捧者。他們對于内容保持着高審美、高要求的屬性,這樣側面證實了,内容對于未來各大賽道的重要性。
随着流量高速聚集時代的消退,人們對于情緒消費、及用戶習慣培養等會越來越有抵抗力。用戶隻會在乎誰能提供更好、更具針對性的内容,誰能以完善的内容體系提供更優質的用戶體驗。相信在這一點上已經先行一步的微博,或許就是凝聚“共識”的最佳場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