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幾個不太懂戲曲、但是想接觸戲曲的朋友聊天,其中有個朋友問,“戲曲能商演嗎?”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我說戲曲有商演吧,拿出的照片都是院團在基層搭台子演出,台下坐的一大半是白發蒼蒼,跟他們心目中明星演唱會的場景差距很大;而符合他們心目中商演的那種大體育場或者大劇場,确實少有戲曲的商業演出,即便确有戲曲上演,也很少有觀衆集體狂歡的感覺。
某搜索引擎給出來的“商演”,定義為“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通過售票或者包場支付演出單位或者個人報酬的,以演出為媒介進行廣告宣傳或者産品促銷的有贊助或者捐助舉辦的演出活動”。要按照這個定義,秦腔的商演還真不少。
比如逢年過節特别是逢集趕會,鄉鎮甚至大些的村莊,總會請個劇團過來演戲,雖然費用大部分都是村集體出,或者是緻富不忘鄉親的帶頭人出錢,但總符合“包場”的含義;我小時候常見的商品交流會上也會有秦腔演出,雖然不是針對某一兩種商品進行“廣告宣傳”,但确實能帶動人氣、增加銷售,從本質上也是促進市場交易。
但總有擡杠的人說,商演應該是在城裡的大劇場,全靠觀衆喜歡,自覺自願的一張張買票,就像明星演唱會或者相聲大會那樣。
這話就要一點一點讨論了。
搖滾明星或者西方歌劇,或許更适合大城市的大劇場。戲曲特别是秦腔,從誕生開始就屬于基層,就符合基層人民的文化訴求,市場就在基層,大城市居民也需要秦腔,但需求量并不很大。打個比喻,化肥主要在農田裡面用,城裡綠地花園雖然也用,但用量總沒有農田大,硬要裝上幾卡車卸到哪個大廣場上去賣,估計銷路也不會太好,還不如在供銷社裡賣的多。
而且一個劇種有一個劇種的個性,地方戲有強烈的方言屬性。評劇在東三省或者華北平原是可以滿鄉鎮去商演的,但要拉到廣東的哪個鄉鎮去演,估計也沒幾個當地大老闆去包場,那就反而不如在廣州市的大劇場演出,京津唐老鄉會說不定就能包場。同理,廣東粵劇有“春班”習俗,各鄉鎮會争搶看演出,劇團還得搞個拍賣,要是試着拉到呼倫貝爾廣袤的大草原上商演,再有錢的牧民也未必會去支持支持。
而說到讓觀衆自願一張張買票,可能也不太合理。無論是基層鄉鎮專門弄出一項“文化下基層”預算,還是村裡面大夥集資湊份子,甚至是緻富帶頭人個人出錢,基本上都不會另外單獨跟觀衆收費。逢年過節大家圖個熱鬧,逢集趕會大家圖個紅火,總而言之就是讓老百姓開心,演幾場秦腔滿足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掏錢的人也不是為了賺錢,往大裡說也算弘揚傳統文化、支持藝術發展。
戲曲下鄉演出現場
很多戲曲演員其實也不是為了靠商演來發家緻富,畢竟總演出費用有限,分到個人頭上那點勞務也買不了房也買不了車。戲曲終究是群衆的藝術,在跟觀衆互動的過程中,演員可以通過觀衆的反應來調整表演,從而獲得提高。有個老藝術家說她到甘肅基層演出,前三排的觀衆都是閉着眼睛像睡着了一樣,“我一看最前面有幾個老漢突然睜開眼睛看我,心裡就想壞了壞了,是不是我剛才唱錯了”。這說明商演帶來的互動是真能促進演員更好演出。
商業演出雖然有定義,但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戲曲的商演就是這樣。既不能對标歌星演唱會的票房收入,也不能對标相聲大會的火爆程度,但論起“老百姓喜歡”,絕不比别的藝術差。勤學苦練認真演,出人出戲下基層,咱這也是成功的商演。
作者:李想
編輯:妍薇
審核:王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