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贊美長城的詩句和名句

贊美長城的詩句和名句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9 10:05:13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内,勤勞善良;對外,堅韌不屈。勤勞善良,使得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長期處在世界前列;而堅韌不屈,使得中華民族無論遇到多少磨難,到現在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此“百年之未有之大變局”之際,我們仍要用我們民族之堅韌不屈的精神,戰勝前所未有之挑戰。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象征,讓我們重溫長城詩詞的方方面面。

1. 歌頌長城的雄偉悲壯

贊美長城的詩句和名句(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象征)1

萬疊燕山冰雪勁,萬裡長城風雨橫

因為長城即邊塞,在詩詞中,向來是雄偉悲壯的代名詞。詩人一想到長城,便是邊境戰争,一種悲壯之情油然而生。宋代詩人黃慧真在《送水雲歸吳》中寫到:

萬疊燕山冰雪勁,萬裡長城風雨橫。

君衣雲錦勒花骢,此酒一杯何日更。

古代燕山乃北方邊境,而長城則是重要邊塞。所以有“萬疊燕山冰雪勁,萬裡長城風雨橫”,燕山彎彎曲曲,像重重疊疊,一疊萬重;而萬裡長城,則橫跨風雨,屹立不倒。

一句話,把長城的豪邁和悲壯描寫得淋漓盡緻。

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也高度贊揚長城,林則徐在南方鎮守居多,見到北方長城及大漠風景,也是贊歎不已。他在《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二》中寫到: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

除是廬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在長城飲馬,頭上是宵月,寒氣逼人;古代戍關、大漠雄風。在林則徐眼裡,除了廬龍山海關天險,東南再也沒有任何關隘能比長城嘉峪關的雄風。

2. 贊揚長城的軍事作用

贊美長城的詩句和名句(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象征)2

峻阻将長城,高标吞巨舫

應用于防守,長城當然有其軍事作用。每當國有良将,人們愛将他們比作國之長城,長城的軍事作用,可見一斑。唐代著名詩僧皎然在《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效曹劉體》中寫到:

國難倚長城,廟謀資大賢。

清損休汝騎,仁留述職篇。

“國難倚長城”,有雙重含義,即肯定了長城的軍事作用;同時,也把良将比作長城。國家有難,必須倚靠關防長城和良将雄兵。

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在《奉使益州至長安發鐘陽驿》中寫到:

峻阻将長城,高标吞巨舫。

聯翩事羁靮,辛苦勞疲恙。

盧照鄰高度評價了長城峻阻的軍事作用,将其比作“高标吞巨舫”,海上的巨浪吞沒了巨大的戰船。

長城的存在,表明中華民族對面困難,勇敢面對,積極防守,堅韌不屈!

3. 宣揚中華民族的軍事成就

贊美長城的詩句和名句(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象征)3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中華民族也不是一味死守,也會北出長城,主動出擊。而去中華民族數次的主動出擊,都取得了不朽的成績。唐代詩人李益的《統漢烽下》就描寫了這一場景:

統漢烽西降戶營,黃沙白骨擁長城。

隻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漢軍在長城附近經曆了大大小小的無數戰役,長城腳下盡是黃沙埋白骨。到今天,已經取得勝利,就像當年“燕然石勒功”一樣;現在,北地已經沒有了敵軍,隻空餘月明照大地。

唐太宗李世民在《飲馬長城窟行》中寫到: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迹,朔吹斷邊聲。

旆旌飄卷,我們飲馬後,出了長城。“飲馬長城”就代表了漢族的主動出擊,在李世民眼裡,被動防禦不如主動出擊。

每一次的北出長城,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次主動出擊!

4. 強調軍人的重要性更勝

贊美長城的詩句和名句(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象征)4

但使将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

雖然中華民族主動建設了長城,保衛自己的建設成果;但中華民族從來不視有長城便萬事大吉,相反,我們更強調軍人的作用,軍人的作用更勝于長城。漢代詩人陳琳在《飲馬長城窟行》中寫到:

男兒甯當格鬥死,何能怫郁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裡。

男兒就應該戰鬥至死,而不是憂郁地建築長城。這就說明了,戰鬥的勝利更勝于修築長城的防衛。

唐代詩人崔湜也是強調軍人的作用更勝,他在《大漠行》中寫到:

火絕煙沈右西極,谷靜山空左北平。

但使将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

“但使将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如果将軍能夠百戰百勝的話,那麼就不需要中華民族修建長城了。這裡強調了軍人的作用,特别是人才的作用。

唐代詩人李涉也在《邠州詞獻高尚書三首》中寫到:

将家難立是威聲,不見多傳衛霍名。

一自元和平蜀後,馬頭行處即長城。

如果有百戰百勝的将軍,那麼他們馬到之處就是長城,即他們就是長城,而且更勝于長城,不但可以固守,而且可以主動出擊。

5. 宣揚政治的作用更勝于長城

贊美長城的詩句和名句(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象征)5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俗話說,“上戰伐謀,下戰伐兵”,其實,上上戰是政治。中華民族也早就看到政治的重要性。唐代詩人汪遵在《長城》中寫到: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裡連雲際,争及堯階三尺高。

秦朝修築長城,雖然長城比鐵要堅硬、牢固,雖然長城萬裡一直到雲上。但是,秦朝修建長城的功績,比不上堯帝政治的功績。

唐代詩人李益也在《登長城》中寫到: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當今的天子,政治賢明,以不戰而平四夷。“不戰四夷平”是不可能的,一定是當朝政治賢明,兵強馬壯,一戰而定四夷。

唐代政治家姚合在《送邢郎中赴太原》中寫到: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長城。

如今并州北,不見有胡兵。

有上将,有良策,有恩威,這些作為長城。才能使得今天的并州,再也不見有胡兵侵擾。

6. 贊頌戰士的英勇

贊美長城的詩句和名句(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象征)6

敕散萬金收猛士,身騎匹馬出長城

如果要描寫戰争的場面,要歌頌戰士的英勇,把戰場設在長城是一個常用的手法。明代詩人唐順之在《從軍行送呂兵曹募兵遼海》中寫到:

敕散萬金收猛士,身騎匹馬出長城。

雁行暗結遼西陣,魚貫晴開海上營。

這裡的戰争場景讓人血脈噴張:身騎戰馬,北出長城;軍隊像雁陣一樣,結集到遼西;同時,他們在海上也鋪開了戰場,各種戰場魚貫而來。

初唐四大家之一的盧照鄰在《紫骝馬》中寫到:

骝馬照金鞍,轉戰入臯蘭。

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

一樣的讓人神往:我們騎的是骝馬,配的是金鞍;我們轉戰入臯蘭。當時,邊塞風正急,長城腳下的河水正寒冷刺骨。

李行中在《讀顔魯公碑》中寫到:

平生肝膽衛長城,至死圖回色不驚。

世俗不知忠義大,百年空有好書名。

這首詩歌頌了顔真卿的偉大,“平生肝膽衛長城”,這裡長城隻是一個借指,指的是顔真卿戰鬥過的邊境城市。說了,世人隻知道顔真卿書法的盛名,殊不知他的忠義相較于書法更值得讓我們紀念!

總之,詩詞中的長城,涉及到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方方面面,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光大,永世流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