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曆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意見認為,公曆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曆。他們發現天狼星第一次同太陽一起升起的那天(這一天在天文學上稱為“偕日升”)之後的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于是他們就把這一天當做一年中的第一天。古埃及人最初将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是最早的太陽曆。後來他們根據尼羅河水泛濫的規律,把一年分為3季,再分成 12個月,每月30天,餘下的5天作為節日;
另一種意見是公曆起源于古羅馬的儒略曆,羅馬共和時期,儒略•恺撒主政,創立了豐功偉績。他死于7月,後繼者将7月改為大月,從2月的30天中抽取1天,變成了29天。7月命名為JULY,這就是所謂的《儒略曆》。《儒略曆》測量地球繞太陽一周需365.25天,而公曆為365.2422天,很明顯,後者要比前者精确得多。于是,公曆陸續為許多國家所接受,并流行于全世界。
公曆是當今國際上通用的曆法,又被稱為太陽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曆法。
根據甲骨文一頁甲骨曆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陰曆,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定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曆之稱,是純粹的陰曆。陰曆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一年共是354天。其中陰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因此陰曆閏年是355天。陰曆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所以使用這種曆法,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唯一的好處就是在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由于它與農業生産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農曆由來已久,其淵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曆之稱。我國使用農曆,一般人叫它陰曆,那是不對的。農曆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曆,而是陰陽曆。農曆把朔望日的時間作為曆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農曆運用了設置閏年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曆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好。農曆是基本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和回歸年比起來相差11天左右,為了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曆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于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參考資料:百度文庫
本文由learningyard學苑原創,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