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竈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春節
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竈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遊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遊鑼鼓、遊标旗、燒煙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祖)習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别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
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彙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辍。
端午節
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将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别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龍圖騰祭祀。
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曆史人物紀念内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内涵。
端午節在曆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内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内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