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史詩文化
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一部在藏、蒙、土、納西等民族中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歌頌藏族英雄人物嶺·格薩爾王的迄今世界上最長的活态的史詩。它既是一部規模宏偉、卷帙浩繁、内容豐富、場景壯闊、詩文絢麗的世界文學名著,又是綜合反映古代藏民族的生産情況、經濟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風尚、思想情感、政治結構、軍事組織、民族關系、文化藝術、價值觀念等社會曆史的百科全書,具有多種學科的研究價值。
千百年來,随着《格薩爾王傳》在廣大民衆中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圍繞格薩爾傳奇故事又衍生出豐富多彩的雕刻、繪畫、藏戲、建築、舞蹈等民間藝術,更凝聚着千百年來藏族人民的審美觀和人文精神,有着永不被時間消蝕的藝術魅力,是藏族人民群體智慧的結晶。
甘孜藏族自治州作為格薩爾王的故裡,具有廣泛和多元的格薩爾文化資源,全境到處都有格薩爾的傳說和遺迹,是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産生、流傳最廣、最有群衆基礎的地區,也是《格薩爾王傳》最早走出涉藏州縣、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地方。
格薩爾王城(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公元11世紀,朗達瑪滅佛後,強盛的吐蕃帝國崩潰解體,藏地出現分裂局面,從此陷入數百年地方割據勢力間的争伐戰亂,康區更是氏族部落林立,互不相率,征戰不斷。在這種曆史背景下,英雄格薩爾降生于康區德格阿須的吉蘇雅格康多,幼年母子被叔父晁同驅趕到瑪麥薩納隆東,15歲通過賽馬奪冠,一舉登上康北地區嶺部落首領寶座,統一大、中、小3個嶺部落。從此,他帶領部落聯盟衆英雄好漢,南征北戰,降妖伏魔,使嶺地百姓過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正是以嶺部落聯盟波瀾壯闊的部落戰争生活場景為背景,以德格林蔥土司祖先嶺·格薩爾為生活原型,由無數民間說唱藝人集體創作、加工、提煉,口耳傳承乃至僧侶文人記錄整理,成為流傳至今的民間文學巨著。
史詩《格薩爾王傳》的廣泛傳播,其影響滲透到了藏族地區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獨特的格薩爾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格薩爾王傳》說唱本、說唱藝人、格薩爾藏戲、格薩爾神迹遺址風物傳說、繪畫雕刻、民間遺風、建築等各方面。
說唱藝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這部史詩主要依靠目不識丁的民間藝人以口授心記的方式保存,以說、唱、舞等形式傳播,他們是史詩的創作者和傳播者,由此形成獨特的格薩爾說唱藝術。這些民間藝人在藏語中稱“仲巴”或“仲肯”,類型分為神授藝人、聞知藝人、掘藏藝人、吟誦藝人、圓光藝人五類。說唱形式包括“向仲”(托帽仲)、“銅鏡仲”、“讀仲”等多種(“仲”為格薩爾說唱之意)。據全國《格薩爾》辦公室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所掌握的格薩爾說唱藝人大部分都是康巴人。像全國著名的紮巴、玉梅、桑珠等均是康巴人。
格薩爾說唱藝人大多無傳人。目前,甘孜州有名的格薩爾說唱藝人有德格縣阿尼、色達縣俄真卓瑪等。
《格薩爾王傳》說唱本:格薩爾史詩除了以說唱形式流傳在民間外,還以說唱本形式流傳在民間。說唱本包括手抄本和木刻本。《格薩爾王傳》最早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均出自康區德格。根據近年來的調查統計資料表明,全國涉藏州縣一共隻發現7部《格薩爾王傳》木刻本,其中6部全為德格所刻印,為《格薩爾王傳》木刻本之最。其中林蔥刻本3部,德格印經院刻本2部,八幫寺刻本1部。至于手抄本更是散存在康區廣大民間,多如牛毛。大衛·尼爾女士在《嶺超人格薩爾王傳》中提到,她在林蔥土司家就曾看見過好幾本手抄本,“有些漂亮得發光,可惜的是已經褪色了”。她還在其序言中稱:“考慮到西康版本在西藏最為著稱,它不僅在英雄的家鄉,而且在拉薩甚至全藏都被視為權威版本。”2002年時,據有關數據統計,《格薩爾王傳》已被發現的手抄本和木刻本等近700種,除去異文本共200多部,約兩千多萬詩行,近兩億字,是荷馬史詩的722倍,成為世界上最長的一部英雄史詩。同時也是一部至今仍在被傳唱的活态的史詩。甘孜州目前已發掘出16部,約十多萬行。
格薩爾藏式建築藝術:藏族民居建築中也體現有格薩爾文化精神内涵,以色達縣色爾壩格薩爾藏式建築最具代表性。據傳說,色爾壩是格薩爾王的大将上嶺八部首領——色爾哇·尼崩達雅大将的領地,在色阿拉山腳現存有尼崩達雅大将的城堡遺址。色爾壩的民衆為銘記英雄色爾哇·尼崩達雅,巧妙地利用當地建材,建成一幢幢具有色爾哇·尼崩達雅大将形象的藏房。色爾壩藏房一般三層,高約六至八米,一至二樓四壁皆以片石砌築,底樓是作畜圈或堆放雜物,二樓系核心所在,為一家人食宿生活樓層,内設寝室、經堂、接待賓客之所;三樓主要用來晾曬和貯藏糧食。藏房外貌多為長方形,三樓四壁皆以柳條編制而成,形似色爾哇·尼崩達雅大将齊肩的頭發,整體造形為上寬下窄,形似戰将穿上铠甲後上身寬大、下身窄小,嚴如一位魁悟的戰将。這一民居建築不僅表現着藏民族高超精湛的建築技術,也是藏民族熱愛英雄的象征。
色爾壩格薩爾藏寨(圖片來源: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網)
格薩爾藏戲:率先創建格薩爾藏戲的是德格竹慶寺第五世土登卻吉多吉活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寺廟中的格薩爾藏戲與傳統寺廟樂舞一樣,是一種儀典式的樂舞。涉藏州縣許多寺廟會在“普巴”傳統節慶表演格薩爾藏戲,其表演陣容龐大,一百多個角色相繼出場,穿插有序,表演内容主要是格薩爾王從誕生、降魔、征戰、成佛的全過程。
格薩爾藏戲(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到近代,色達塔洛活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北派藏戲的藝術風格,創立了獨樹一幟、很有影響的格薩爾藏戲。其主要特征是:充分保持了《格薩爾王傳》本身的語言特色,曲多白少,以唱腔渲染劇情,以叙事的詩性結構,唱詞的音樂結構,組合成格薩爾藏戲一種獨特的舞台風格;其藏戲民間語彙豐富,比喻豐富,語言樸實,通俗易懂,易唱易記,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音樂和唱腔沿用民間說唱藝人的說唱曲調,不同人物都有不同曲調,不同場合有不同唱腔;舞台動作采用民間傳統藝術與現代手法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寫實的布景、燈光和《格薩爾王傳》中所描繪的,富有創意地制作了胄、铠甲、全身甲、無臂甲、戰袍、氅披以及刀、弓箭、劍、盾牌等道具,并成為涉藏州縣各格薩爾藏戲團的道具“範本”。
至于格薩爾神迹遺址、風物傳說、民間遺風,則更是異彩紛呈,遍布全州各地、無處不有,在此不作細述。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色達縣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