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道教十大娘娘

道教十大娘娘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3 20:18:42

後土娘娘

後土娘娘,又稱地母娘娘、後土。源于母系社會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禦/六禦”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相傳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後與主持天界的皇天大帝(昊天)相配合,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中文名:

後土

外文名:

Houtu

别名:

地姥娘娘、地母元君、虛空地母至尊、後土夫人、後土、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

主要成就:

平能九州;掌運幽冥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主要成就: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

出處:

《左傳》、《世略》、《宋史》

屬性:

神靈

來曆:

母系自然崇拜

次序:

四禦天帝

廟宇:

平陸和芮城兩縣交界處

道教十大娘娘(民間祭祀後土娘娘起源與來曆)1

天地動靜,陰陽互根。天欲化物,陰陽交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陰陽孕化,氣運成塵,塵有玄道,精微聚合,漸始初生,生生之類,人立其中。女娲為鳳,玄始天尊,補天造人,确立婚姻。後土神的産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大約在唐朝(公元618年)以後,民間乃稱為後土娘娘。宋代以後,道教列為四禦尊神之一,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山川之秀,道觀并設後土殿。民間建後土娘娘祠,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相傳是後土娘娘聖誕日,隆重祭祀之。她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

簡介:

後土全稱“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神,俗稱“後土娘娘”,簡稱“後土”。她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中國農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對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萬物的生靈,在人們心目中倍覺親切和崇高,被視為“萬物之母,大地母親”。千百年來,民衆為了生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目的,建廟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賜福滅災,給衆生帶來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為曆代民衆極為虔誠的宗教信仰之盛舉。

道教十大娘娘(民間祭祀後土娘娘起源與來曆)2

道教對于後土皇地祇(地母至尊)的描述:

道教神靈,居四禦之末位。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尊稱“後土娘娘”。“後土”之稱始于春秋,其身份、來曆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說法。漢代列入皇朝祀典,為曆代帝王所沿襲。宋徽宗封後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宋史·本紀》卷二二)宋代時,道教列為“四禦”尊神之一。

後土在道教體系神話中被列為四禦/六禦之一,與玉皇大帝管理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她是一位女神,被人們稱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稱為天公。在為她建立的神廟裡,人們把她塑造成一位端莊的女性,一般民衆稱她為後土娘娘。人們相信,該神是農業獲得豐收的保護神,還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根本的國家,且人類長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的思想束縛,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禮法。

對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質及其作用。就崇拜土地而言,當時古人并非是崇拜土地的實體本身,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她們感到土地廣大無邊、力無窮、孕育萬物、負載萬物,是賴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該神。在中國的曆史上,每年都要舉行對該神的大型祭祀儀式,許多時候由皇帝親自主持。

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二注:“後土即朝廷祀皇地神祇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為天父地母焉。”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後土皇地祇”稱:“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

宋張君房《雲笈七羲》卷二十四稱:“璇玑星君,字處行,勾陳六星主之,常陳天之虎責也。”并列勾陳上宮目天皇大帝名目,列為四禦之一。

勾陳大帝的職能為: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統禦衆星,并主持人間兵革之事。

中國曆史進入青銅時代,人民過着刀耕火種,捕魚獵獸的生活,智力很大地開發了。(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劍号巨阙 ,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這些神聖偉大的部族在後世開枝散葉,形成分流,遍布全國各地。

大約在10萬年前,浙西山區建德一帶已有人類活動。稱為越人。到了約七千年前,在與鳳凰聖族的融合裡,越人一部分遷移到了太湖和紹興地區,形成後來的吳越,一部分遷移到了湖北洪湖一帶,與神農氏後裔融合成後來的荊楚,一部分到了江西鄱陽湖一帶,形成後來的苗黎族團。另一部分則泛舟飄流過海,到了琉球列島,南海諸島。因此,鳳凰聖族是以後逐漸遍布亞洲東南的“百越”文化的源頭。

道教十大娘娘(民間祭祀後土娘娘起源與來曆)3

五行之官:

《帝王世紀》帝喾“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後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颛顼時有“南正重”、“火正黎”,帝喾設“五行之官”可信。

後土娘娘,統領地上諸神。一神名曰:太歲。其神猛烈,号稱:蠻雷大神,太歲之下有十二值符之神。又統領七十二侯神将,名曰:地煞。又有副将王元帥,麾下率領猖獗神兵五百,每逢四季逐月巡遊,又有遊檢太歲,名曰:遊煞,其數有千二百名,遊居不定。複有方域之神八位,一曰:青龍,二曰:白虎,三曰:朱雀,四曰:玄武,五曰:蠢室,六曰:力士,七曰:博士,八曰:奏書,各主地分所司。其事又有竈府之神,名曰:司命。

如積惡者,上奏三曹南鬥北鬥同會三官,在于都會府中,較量考察。或降天火焚伐,或行冰雹誅苗,或遣飛蝗,或折子嗣,或降口舌以侵淩,或行橫殃而殘害,量輕度重俱報之。——《厚德光大後土皇帝祇 · 五黃尊經》

至心皈命禮 九華玉阙,七寶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執陰陽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數蓄于柔順利貞。效法昊天 ,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嶽渎是依,山川成仗。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

道教十大娘娘(民間祭祀後土娘娘起源與來曆)4

地位信仰:

信仰來由:

後土信仰源于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郊特牲》載:大地承載萬物,上天垂示景象,從大地取材,從上天取法,因此尊崇天而親近地的。所以教化民衆善良回報。 古代人們生括有賴于地,故“親于地”,并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後土”崇拜,大約始于春秋時期。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們稱大地是“人類的母親”。因此,後土被奉為社神。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漢建“後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後土”之說。天為陽,地為陰,帝又與後相對,于是後土成了女神。而今稱為“大地母親”。

後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這位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帝。中國古代有“皇天後土”的說法,可見主宰大地山川的後土神是相對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貴的大神。 後土對民間來說,并不是一個不熟悉的神,她其實就是人們俗稱的“地母娘娘”。

《禮記·郊特牲》對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釋,還是比較樸素。也就是說,古代人類祭祀地神,是為了酬勞它負載萬物與生養萬物的功勞。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後土皇地祇》條說:天地未分,渾然為一體;天地初開,陰陽定位所以清氣上升成為陽天,濁氣下降成為陰地。為陽天的,五太相互流傳,五天定位,上用太陽和月亮,參差玄象。為陰的地方的人,五黃相互乘加,五之氣凝結,負載隐居山林房屋。所以說,天陰陽地,天公地母的。”《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廟在汾陽,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後土皇地祇”,其年駕幸華陰親祀之。今揚州玄廟觀,後土詞也。殿前瓊花一株,香色柯葉絕異,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

道教十大娘娘(民間祭祀後土娘娘起源與來曆)5

信仰變遷

一、

關于後土神的來曆,有各種不同的傳說:

《國語·魯語》說神明是共工之子,能平定九州,成為地神。

《左傳》又說是神的名稱:“土正曰後土。”

《周禮·大司樂》稱“地示”。

《禮·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如果把一些漢代以前的著作集中就可看到,漢代以前“後土”信仰其實已是一種土地信仰。

二、

《周書·武成》曰:“告于皇天後土。”蔡傳:“句龍為後土。”按《五禮通考》曰:“此以後土為人神。”

《禮記·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後土。”孔疏:“共工後世之子孫,好後土之官。”

《五禮通考》曰:“此以後土為土官。”

《禮記》:“南郊祀天,則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陽位,則祭地就陰位矣。”

當時後土曾是專指由曆史産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後土”演變過程中有人格化的過程。這位神邸有個在中國神話中有名的家族。血親即是與黃帝争帝,怒觸不周山的共工氏。後土又有一個神話中有名的後代,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蹤太陽的理想家“誇父”。

《左傳》昭公29年說:所以有五行的官員,這就是五官,木神是句芒,火神是祝融,金神正是蓐收,水神是玄冥,土神是後土。颛顼氏有個後代叫黎,是祝融;共工氏有個後代叫句龍,是後土。後土是社神。[15] 《山海經·海内經》:“共工生後土,後土生下噎嗚,噎嗚生年十二。”同上面《大荒北經》說:大荒當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承載着天。有人插在耳光上兩條黃色的蛇,手握着兩條黃色的蛇,名叫誇父。後土下生信,信生下誇父。[16] 郝懿行注:“後土,共氏之子句龍也。見昭公29年《左傳》,又見《海内經》。”《海内經》:“共工生後土。”

三、

在所有這些有關後土的記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的記載。根據這一記載,“後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經的原始版本應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檔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茅盾以“玄殊”為筆名寫作《中國神話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經》的内容與《楚辭》互相對證,發現到在春秋時代。根據《楚辭》的《招魂》一篇,後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山海經》的《海内經》:北海以内,有山,名叫幽都的山。黑水發源。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虎、玄豹、玄狐蓬尾。有大玄山,有玄丘民(郭注:說上人物都一樣),有大幽國,有一種赤腿的民衆。

茅盾以為這裡所說“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頗與希臘神話中說的冥國内陰慘無光相仿。原始人對于死後世界的觀念大都是慘厲的。但《山海經》的“幽都”神話并不完全。茅盾還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說明後土是幽都之王:

“魂魄回來吧,不要下到幽冥王國(王逸注:地下陰間,所以說幽都。)。那裡有扭成九曲的土伯(王逸注:土伯,後土的侯伯。約,彎曲的。),它頭上長着尖角銳如刀鑿(王逸注:對地下有土伯執衛門,本人九折,有角,主遇害人的。鋒利,利貌)。脊背肥厚拇指沾血(敦,厚的;肱,背的;拇指,手拇指的。),追起人來飛奔如梭(駓駓,走貌。)。還有三隻眼睛的虎頭怪,身體像牛一樣壯碩。這些怪物都喜歡吃人,回來吧。恐怕自己要遭受災禍。”

《楚辭》的王逸是後漢順帝時代的人。茅盾是以王逸的注解為實而下了定論。由這一注解看《楚辭》作者對後土的印象,人們至少可以了解這是當時在長江兩域的中國南方對不可測的甚至時而對敵的北方,加諸其神話人物的印象。所以《楚辭》這種把後土說成幽王的傳說,一面對應了《山海經》的記載,又與《禮記》、《左傳》所載的社神形象有相異之處。這就影響了後來人們在南北文化交流後,對後土的看法會出現以為神明兼俱土地之神與幽冥之神的性質。

茅盾在論述中的結論以為:“參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衛者,仿佛等于北歐神話中守衛地獄門的獰狗加爾姆。中國大概也有極完備的冥土神話,可是現代隻存留上述的二斷片。後人隻能知曉幽都門口的守衛者土伯,彎着九曲的身體,搖晃一對利角,參目虎首,張開了滿塗人血的手指趕逐人。幽都之内有什麼,後土是怎樣一個狀貌,原來大概一定有,可是現代全都逸失了。後代的書籍講到冥土的故事極多,然而大抵摻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話,已不是中國民族神話的原樣。佛教在中國的興盛,恐怕是中國本有的冥土神話絕滅無存的最大原因。”

從曆代以來,民間對後土的祭祀,尤其華南一帶墳邊普遍拜祭後土,可從中得知其幽冥之神的原型,在民間并未完全消逝。它恰是“禮失求諸野”般地繼續流傳成為墓葬文化的一部份。

道教十大娘娘(民間祭祀後土娘娘起源與來曆)6

信仰發展:

至于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祭祀後土,《文獻通考》引孔穎達疏說:地神有兩個,每年有兩次祭祀。一個在夏至的日期在澤中方丘祭祀昆侖山之神;第二個夏正的日期在北郊祭祀神州.……又又有人說:知道四方之山嶽的神是昆侖山的,按地統書《括地象》說:“地中央是昆侖”。又說:“它的東南方五千裡是神州”。

夏至之日祭地抵于澤中方丘的“方丘”到底在哪兒,遠古的傳說并不很明确,故早期的祭地多采用後一種祭法,也就是夏至日,農曆七月的時候,用泰折之壇祭地抵于京城的北郊。

漢代帝皇的崇祀後土,以及《淮南子·天文》載:“中央土地,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又可知道,這時的後土信仰畢竟是統一了。後土被視為黃帝之佐,代表總樞中國大地不同方向的神話人物。人們并以感謝土地負載萬物的心情去崇祀後土,把它視其信仰為主流。

漢朝是後土信仰進一步獲得尊崇的開始。在這朝代,它成為了皇家祭祀的對象。

在那個時代,後土代表全國土地之形象是較為突出的。

漢文帝

西漢文帝時,由國家統一祭祀地隻,“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祇”。

漢武帝:

到漢武帝時,因為汾陰一位名字叫錦的巫士,在瀕臨黃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寶鼎,上報給當時的河東太守,太守上書武帝,武帝即刻派有司勘驗。而這時一汾陰籍的道士公孫澇洋正侍于皇帝左右,乘機上書說汾陰就是古地理書中的昆侖山東南之五千裡的神州,是中國的中心,而發現寶鼎的地方則是遠古祭地抵的“澤中方丘”,因其形如人臀,故曰脽上。武帝深信其言,并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迎鼎儀式,将發現寶鼎之處改為寶鼎,次年改國号為元鼎。随後在汾陰脽上建後土祠,親自到此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祭地儀式。

《史記·孝武本紀》: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縣郊祭,與群臣議論說:“現在朕親自郊祭上帝,而不祭後土,這在禮上是不報答它的恩德。”主管官員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論說:“祭天地的小牛,角要像蠶繭、栗子那樣的小。現在陛下親祭後土,後土應在澤中圓形的高地上建五個壇,每一個壇要用一頭小黃牛為大牢進行祭祀,祭完後,祭品都埋掉,陪祭的人穿上黃色的衣服。”于是天子駕車東行,依照寬舒等人議定的辦法,在汾陰高丘上立後土祠,皇帝親自望後土而拜,用祭上帝的禮儀。

《漢書·郊祀志》說:之後又遇了一年,天子郊祭雍,說:“現在上帝由朕親自來郊祀,但後土無人來祭祀,是禮所不能對應的。”有關官員就同太史令司馬談、祠官寬舒商議:“祭天地的牲,其牛角大小如繭如栗。現在陛下親自祭祀後土,後土應在大湖中的圓丘上建立五壇加以祭祀,每壇用一頭黃犢祭品。祭完後全埋在土中,跟随祭祀的人員都穿黃衣。”于是天子東到汾陰。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人見汾陰旁有光芒如深紅色,皇上便在汾陰的小土山上建立後土祠,一如寬舒等人的建議。皇上親自去望祭,跟祭上帝禮一樣。

故而汾陰後土祠又稱漢武帝祠,但今天的萬榮後土廟已非漢時的廟宇,是宋金以後因黃河泛濫易地而建的,廟内現存有重槍歇山頂漢武樓,正殿,配殿,前後山門等建築。隻是漢武帝時将遠古的“澤中方丘”改為“澤中圓丘”,并分立五壇,主持祭祀儀式的官員着黃衣,用癱埋之禮将黃色的牲口奉獻給神靈。而後又在祭祀儀式中加人歌舞,《漢書》:這年,已經消滅了南越,皇上的寵臣李延年以美妙的音樂來進見。皇上很贊賞,下交公卿讨論,說:“民間祭祀尚且有鼓舞音樂,現在郊祀卻沒有樂章,難道這樣合适嚒。”公卿們說:“古時祭祀天地都有樂章,這樣才能以禮祭祀神靈。”又有人說:“泰帝使素女彈五十弦瑟,音調悲切,泰帝忍不住悲泣起來,所以破開她的瑟為二十五弦。”于是為讨伐南越的勝利而舉行賽祭,禱告祭祀泰一、後土,開始用樂舞,又增招歌童,制作二十五弦的瑟及箜篌瑟是從此開始的。

平帝:

平帝元始5年,大司馬王莽奏言:“......孝文帝十六年使用新垣平,剛開始建造渭陽的五帝廟,祭祀泰一、地神,用太祖高皇帝來配享。太陽冬至的時候祭祀泰一,夏至時祭祀地神,都一同祭祀五帝,共用一牲,皇上親自郊祀拜禮。後來新垣平被誅殺,皇上才不再親自前去,而派有關官員去辦理事情。”。後莽又奏言:“......建始元年,遷移甘泉的泰時、河東的後上到長安的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因未有皇孫,又行甘泉、河東之祭。綏和二年,因最終未獲福佑,又行長安南北郊祭。”漢武帝專門建立後土祠,親自祀拜,“如上帝禮”,後土崇拜從此成為定制,曆代皇朝都列入祀典,歲時祭祀。

哀帝:

最後一位祭後土于汾陰的漢代皇帝是哀帝。《漢書·哀帝本紀》說:......“皇帝孝順,禀承聖人業績,沒有懈怠,但久病不愈。早晚憂思,大概是繼承體制的君主不适合改造建作。令恢複甘泉的泰時、汾陰的後土祠到以前的樣子。” 因為哀帝有病在身,不能親至汾陰,故派有司代為祭祀。但三年後,哀帝還是不治而亡了。兩代皇帝為祈求福佑而祀汾陰後土,終無靈顯出現,故後來的漢代帝王放棄了對汾陰後土的祭祀,将後土祭祀遷于京城北郊。

漢武帝後來的皇帝,包括魏、晉至宋、齊、梁、陳、隋的南北朝,後土信仰依然受看重。必須注意的是,上述用的條文都有一共同特點:當時并不能證明後土是何性别——祭後土常是以皇後配享卻又是事實。

道教十大娘娘(民間祭祀後土娘娘起源與來曆)7

祭祀:

後土祭,又稱“祭土主”,是梁河一帶阿昌族為祭祀先祖遮帕麻和遮米瑪而舉行的民間宗教節日,一年舉行3次,分别在農曆二月馬日,五月廿八日,六月廿五日。第一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子民平安,第二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六畜興旺,第三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五谷豐登。祭日要停工一天,禁動土、舂米、外人進寨。

立誓永遠保佑藏土的十二尊主要地祇女神:遐迩名揚地母、頁岩孚佑地母、普賢地母、魔後地母等為四魔女神;獨具支眼地母、賢德明妃地母、剛烈尊勝地母、白衣龍後地母等為四藥叉女神;藏土孚佑地母、太一濟世地母、麗質冰心地母、翠聰綠炬地母等為四女醫神。

民間祭祀:

由于古人認為天陽地陰,加上《楚辭》的流傳,因此又有後土神主掌幽都的說法;這種說法也因此不易消失。既然東漢王逸《楚辭》注:“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因此,早在唐宋以來,古人常在建墓、上墳或舉行喪禮時,也已把祀後土神相沿成俗。

明《道藏》的《儒門崇理折衷堪與完孝錄》卷八《祠後土》說:“按古禮,無所謂後土氏者,惟唐《開元禮》有之。溫公《書儀本》《開元禮》《家禮》本書儀,喪禮開茔域,乃窆與墓祭俱祀後土。”又說《家禮》曰:“祀以後土恐其潛竊也”,它也說“擇遠親或賓客一人吉服冠素告後土氏。”可見這也是儒家推行“天地父母”教義的結果。

道教十大娘娘(民間祭祀後土娘娘起源與來曆)8

聖母廟宇:

後土聖母廟位于平陸和芮城兩縣交界處,殿山寺坐北朝南。除了兩側的廂房部分塌損外、其它建築保存完好,是一處明代古寺廟建築群。正殿内塑像共三組,十三尊。中間是後土聖母坐像,東側是九天聖母坐像,西側是使令聖母坐像。聖母兩側各有兩尊侍女站像。正殿的東、西兩側有豆生娘娘、催生娘娩的坐像,以及兩名女官的站像。

正殿後土聖母的發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間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發式。九天聖母、使令聖母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與後土聖母一緻。三位聖母均用垂花耳墜,面部豐腴,額中央飾有金色額黃,與娥眉、紅唇相得益彰。服飾方面,三位聖母均為外着披肩,穿交領大衫,胸背有補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環帶,足穿雲頭鞋。整個塑像極具程式化,唯有兩側的聖母頭略向中間偏斜,這給傳統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潑的氣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