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甘谷美麗的渭河

甘谷美麗的渭河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30 19:22:18

(甘谷在線美女小編4374012)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1

春風又綠渭河岸

冀城風筝飛滿天

盼望着,盼望着,天空中的風筝飛起來了,甘谷的春天便來了。這時候放眼望去,冀城大地萬物複蘇,風和日麗,春意盎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天空中也因風筝的點綴,熱鬧了起來。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2

甘谷的孩子們,大多喜歡放風筝——春天,便是甘谷的孩子們放風筝的最佳時節。星期天,我經過新廣場的時候,看到好多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放起了風筝。孩子們放飛的風筝有大蜻蜓,長蜈蚣,小燕子,花蝴蝶,大金魚……不一會兒,新廣場的上空就被五顔六色、千姿百态的風筝描繪成了美麗鮮豔的屬于春天的畫卷。

不知不覺中,我看着新廣場上被孩子們放飛的風筝入了迷,思緒也跟着風筝開始在蔚藍的天際自由翺翔。蓦然間,開始追憶起屬于自己童年時代放風筝的美好時光……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3

風筝,亦稱“紙鸢”,起源于中國,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曆史,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清代詩人高鼎曾在《村居》中寫到:“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由此可見,放風筝是孩童們在春天酷愛的活動。小時候,我在春天做的最歡愉的事莫過于放風筝了。我和小夥伴們放的風筝都是我奶奶做的。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4

那時候,一旦春天的腳步近了,我和小夥伴便開始纏着我奶奶,讓給我們做風筝。奶奶拗不過我們幾個“小不點”,就放下手中的家務活,開始給我們做風筝:首先是紮,奶奶從舊掃帚裡抽出幾根細竹條,然後将竹條從中間劈開,再将劈開的竹條有的訂成十字,有的折彎做框架,之後拿線接起來,紮的時候,必須要講究對稱;其次是糊,奶奶選取平整的紙,裁剪好圖案後,便糊在了原先紮好的底架上。糊的時候,必須要講究幹淨利落;最後是繪,奶奶在風筝上繪的圖案,小夥伴都誇好呢。繪的時候,必須要講究遠看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通過以上“紮,糊,繪”三大步驟,再綁上一捆細線,一個惟妙惟肖的風筝便“誕生”了。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5

其實,放風筝才是我和小夥伴做過的最給力的事。說實話,放風筝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裡面可是大有學問。無論是起飛,還是收回,都必須要考慮到風力,風向等。在時間和場地、天氣條件與個人拉放線技術的選擇上,也必須要慎重。換句話說,放風筝要“天時地利人和”。我和小夥伴常常是在春天,根據天氣及風力,拿着風筝去山上空曠的地方放的。等從山上放完風筝下來時,整個人全身都是土,看到我的樣子,每次母親都想嗔怪,但最後都被我傻氣十足的眼神給擺平了。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6

後來,我長大了,自己不放風筝了,但春天來的時候,我還是會陪弟弟去放奶奶做的風筝。後來的後來,奶奶走了,沒有人給我們做風筝了,春天來的時候,我便給弟弟買風筝放,但弟弟告訴我,買的放起來沒有奶奶親自做的好,我們便再也沒有放過風筝。原來,小時候與放風筝有關的不僅僅有春天,還有濃郁的那份親情,小夥伴間的那份友情,童年裡孕育的那份真情。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7

突然,一隻風筝落在我的面前,打斷了我翺翔于天際的追憶思緒。我順手撿了起來,遞給了跑到我面前尋風筝的小女孩手裡,小女孩用稚嫩的聲音說:“姐姐,我可以和您一起放風筝嗎?”我會心的點了點頭,那一刻,我發現春風吹綠了新廣場,風筝飛滿了冀城的天空……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8

作者簡介:

史娟娟,女,25歲。甘谷縣模範中學教師,兼職學校通訊員。自小熱愛文學創作,高中時代便在校報發表文章。曾發表的作品有詩歌《闆車》《中秋寄思》《你是冀城四月天》《沁園春·盧溝橋》《鋤頭》《冀城吟雪》等,都市情感文《情殇》《流年裡缺色的愛情》等,雜文《中國文學的寂寞》《甘谷的年味》等,小小說《親情恩約》《逾越不了的愛情鴻溝》《藏在舊時光裡的琴》等。作品見于《甘谷文苑》《冀風》《靈感》等刊物

甘谷美麗的渭河(春風又綠渭河岸)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