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引發關注。文章出自湖南湘西永順縣鄉村語文教師李田田,質疑了學校頻繁迎檢、耽誤課程的現象。文章作者告訴新京報記者,文章描述屬實。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15日22時45分,李田田在朋友圈中稱,當地教育局要求她“馬上趕進城,因為那篇文章,局長要見我”。
李田田的微信朋友圈截圖,目前該信息已被删除。
據了解,這通電話來自李田田的姑爺、永順縣教育局人事股肖股長。“深夜約談”隻為一篇文章?對此,縣教育局矢口否認,表示打電話隻是表達對李田田的“關心”。但按事後其親戚的說法,是領導要求他第二天早晨就這件事進行彙報,所以他才要求李田田連夜進城了解情況。而在李田田拒絕後,其姑爺親自登門,但并不是什麼“關心”,而是要求她在一份承認自己的眼光片面與言辭過激的材料上簽字。
不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此事爆出後,很多人擔心,這樣的“危機公關”再次出現。客觀說,李田田文章中确實有些情緒化因素,相關問題目前也是一家之言,到底情況有多嚴重,是否達到了“毀掉鄉村孩子”的程度,還有待深入調查。但當地在尚未調查清楚前,急匆匆地施壓要求删稿,倒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事實上,李田田文章的本意隻是對“迎檢停課”提出正當批評,一個鄉村教師的幾句肺腑之言,卻被當地有關部門冠以“給縣裡帶來了巨大損失”的“罪狀”,也給人“欲加之罪”的觀感。而從扣大帽子、深夜冒雨約談、要求親屬彙報、逼其簽字等做法看,當地顯然是在将李田田文章當重大負面輿情,并針對其做出了過度的反應。
問題是,批評也是一種監督方式,對政府部門工作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當下很多地方還明确鼓勵社會監督,鼓勵媒體當啄木鳥。在此情況下,若提下意見和批評都是當地的“巨大損失”,那隻能說,批評權、監督權在湘西永順縣打了折扣。而當地有關部門過度敏感的反應,也與應有的開放開明姿态不符。
再就李田田質疑的頻繁迎檢問題看,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已強調,今年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提出要全面清理和規範進學校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活動,實行目錄清單制度,未列入清單或未經批準的不準開展;為教師減負,就是“教育的歸教育”,目的是為了把時間和精力還給教師,讓他們安心從教。這樣的要求有沒有在湘西這所鄉村學校得到響應,恐怕得打個問号。
“減負”政策未落實,基層教師能說出來嗎?答案恐怕沒什麼疑問。法律和常識鼓勵講,個别官員卻不許講,當地教育局的“深夜約談”之舉,眼下就給人這樣的印象。
當此之時,也隻有直面問題、反思檢讨、有則改之,恐怕才是正确的“危機公關之道”。
□金聞君(教師)
編輯 孟然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