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作人
我是道地的越人,可是不曾看過越劇,所以連那最有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也都不知道,隻是聞名而已。有友人寫了一篇關于這個劇本的文章,拿來給我看,引起我對于這劇本的興趣來。
這劇本幾經改編,幾經上演,好是不成問題的,但描寫不充分的地方當然也不能免。如那朋友所指出的,祝家老頭子和馬家公子都是劇中代表封建思想與勢力的,必須加強描寫,才能顯得出他的兇惡,使得觀衆對它發生憎惡,若是輕描淡寫的說去,便不能得到這個效果。又如祝英台的性格也不宜寫得太軟弱了,她是反抗封建禮教、争取婚姻自由的代表,不可不有點革命的氣魄,至少是不可再有封建道德的氣息的了。越劇原名《梁祝哀史》,本來強調那哀的一面,改編之後雖然名字改過了,但這意思似乎不大改變,哀的分子還是很重要的,所以争取自由的女主人公終于成了自己犧牲的人,觀衆可以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對她表示同情與佩服,但不能引人去通過了她而反對封建制度,擁護婚姻自由。
我那朋友對于他們末次會見時,祝英台隻是一味的勸慰叫梁山伯斷念,另外娶一個好妻子,好好的過日子等話,很是反對,以為缺少剛決的表示,這意見我以為是對的。編劇的人的意思以為祝英台不願意愛梁兄反害了梁兄,所以甯可犧牲了自己,保全所愛的人,一方面這意思又不能為梁山伯所諒解,所以加倍的苦痛,這一層的确可以加強哀感,引起觀衆的感動,可是為這次要的效果卻把主要的目的放棄了。梁祝末後化為蝴蝶的神話雖是美麗,但這根本是悲劇,那是不成問題的。
又反抗封建道德去求婚姻自由,這是一種革命行動,它如成為悲劇,不能單隻是哀,這中間總應有烈的分子,否則隻是普通舊禮教壓迫下的一個女子罷了。那“樓台會”一場中的确有些毛病,第一是不願因了愛梁兄反而害了梁兄,甯可自己犧牲,這種道德不能不算是高,但這乃是舊東方道德,至少也是消極的,不大健全的。第二那麼的勸慰梁山伯,以為他就能聽從麼,那未免太看輕了愛人,結果使得他氣憤斥責,終于吐血而死,豈不是他要相信她真是負心了麼?這裡不如《孔雀東南飛》,新婦對府吏(她的丈夫)說:“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所謂“人生作死别,恨恨那可論”,更有力量,也更合情理。
總之這劇本既然是目的在于反對封建制度,主張婚姻自由,必須有些鬥争性,即使事實終于失敗,也要顯得悲壯,自己犧牲雖是美德,這裡卻不可成為主題,不但近于東方舊思想,而且是消極的、庸俗的,如祝英台那一套勸說的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