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晨曦透過窗簾射進來,家住北環附近的易行先生伸了個懶腰,然後準備起床了。
“小白,給我來段相聲嘛。“易先生朝着兒子剛給自己買的機器人說了句普通話,這時,機器人的眼睛開始發光,回答:“将為您送上嶽雲鵬的相聲。”然後,印象裡傳來小嶽嶽那令人捧腹的相聲段子。
“回想當初用傳呼機,感覺就像昨天,沒想到,今天,智能機器人都能陪我生活了。”想到這裡,易行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如果說改革開放40年的光陰似箭一般飛逝而過,那麼,那些留在歲月長河裡的物件,就像這條光帶上的記憶碼,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家裡那個還寫着“重慶市人民政府”的傳呼機,就像時光最好的見證者,見證着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劇變。
易先生拿出自己的第一代bb機,機身用全真皮的機套包裹。
第一代傳呼機
見證開放的友誼産物
易行是重慶攝影界的前輩,第一個傳呼機,也是重慶最早的傳呼機使用者之一。之所以能夠接觸到第一代傳呼機,其實和工作也有不少的關系。
在觀音橋附近的一個咖啡廳裡,易行從口袋裡拿出來一個盒子,裡面裝的是傳呼機,乍一眼望過去,包裝完好無損,盒子外面寫着“樂聲牌傳呼機”的字樣,一個動漫中的人物一手拎着箱子一手拿着傳呼機,象征着那個時代的潮流。
“這個傳呼機是1988年時我拿到的。“盡管時間過去了快30年,這個傳呼機卻保存得非常好,外表幾乎沒有一絲劃痕,易行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後,中國成為開放的熱土,當時,日本政府給重慶市政府送了100台傳呼機,希望通過傳呼打開中國的市場。
機身上印有“重慶市人民政府”
但那個時候的情況是,有傳呼卻不知道如何使用。作為一名記者,易行在前往電信局采訪時,對方把“見多識廣”的記者作為了突破口:“小易,要不你拿一台去試用一下,你是記者也好宣傳宣傳,你們見識的人多,萬一這個東西在重慶可以打開市場呢?”
帶着各種好奇,易行拿到了這台傳呼機,一節七号電池放進去,傳呼機傳來了好聽的聲音,“這是個好東西。”易行認定,一方面開拓市場,一方面當時的重慶市政府也開始組建無線通信小組戰備台,為了傳呼機的推廣做好全方位的準備。
電信局一位姓遊的工程師開始為即将投入使用的傳呼機進行寫碼試驗,打進一個短号,呼叫對應的傳呼機,通過寫碼程序為機主留言,然後機主回撥到傳呼台,就能知道誰找他,找他有什麼事兒了。
很快,126傳呼台誕生了,身為記者的他就像個遊走的廣告一樣,在名片上印下傳呼機的号碼,成為當時的“紅人”。
從左到右 各個bb一字排開 保存完好
生意人必備傳呼機
有傳呼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
随着時光的推移,傳呼機就像港台流行歌曲一樣,在改革開放後的重慶流行起來,不僅僅是因為傳呼機的大小比煙盒還小,更重要的是,這個小家夥找人确實方便。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個春天,易行正在家裡擺弄膠片,這時,一個緊急的采訪要派他去南山,想來想去,報社一位領導想到他正在用一個新玩意兒叫“傳呼機”,抱着試一試的心情,這位領導給他打了傳呼。
看到一連串兒号碼,易行趕緊到住家附近的煤店裡的公用電話亭回了電話,得知有采訪,他趕緊朝着南山趕,從那以後,整個新聞界也知道了傳呼機的好處,記者開始相繼配傳呼機。
看着用過的收藏 易先生很是高興
自那以後,報社領導派線索、線人找他,幾乎都通過傳呼機聯系,最終,易行也因為傳呼機确實方便,将這台傳呼機購買下來,成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
易行說,其實那個時候,使用傳呼機的絕大多數是生意人,所謂“傳呼一響,黃金萬兩”,傳呼機就像一個小小的聚寶盆,加緊了生意人之間的信息往來與聯系。
時髦的“大屏”bb機 可以顯示文字
沿海來渝買傳呼機
中文機讓回複call機成為往事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使用傳呼機的人越來越多,相比沿海城市,在重慶使用傳呼機的好處是:上戶費比較便宜。于是,很多廣東和福建沿海等地的人來重慶大批量購買傳呼機,寫重慶的号碼,拿着全中國做生意。
易行的第二個傳呼機,是摩托羅拉數字機。這個傳呼機和火柴盒大小差不多,“第一個根本沒用壞,因為除了新款,字幕顯示又很清楚,我就換了第二個。”
再接下來,傳呼機顔色也比較活潑可愛了,女生有粉色,男生有藍色,易行的第三個傳呼機就是藍色。
而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是看上去非常“資格”的傳呼機,也是傳呼機的最高版本——中文機。中文機基本上是傳呼機的尾聲,流行于上世紀90年代末。
裝上電池,打開開關,還有“摩托羅拉公司”六個字顯示出來,看到這台傳呼機,他的回憶裡充滿了感慨。
“當時很多新聞線索都通過傳呼機直接發送給我們。以前數字機時代,接到呼叫信息還要去找個地方回傳呼台電話,查看傳呼的内容。有了中文傳呼機,一條相對完整的線索隻需要傳輸兩到三條中文短信就能完整傳送完畢,非常方便。
2006年晚報報道“重慶最後一個尋呼台告退”
2006年3月,當時的重慶市通管局發布消息,重慶最後一個傳呼台——“中鐵尋呼”退出營運,标志着伴随了一代人近20年的傳呼機徹底進入曆史的過去時。市通管局數據顯示,傳呼機在重慶存在了足足18年,54家尋呼台有130萬用戶,從1998年開始繁榮持續到2002年。
據工作人員回憶,當時最繁忙的時候,一個話務員1分鐘要接8個電話,月收入在1000多元,那會兒,許多高職都會給傳呼台輸送員工,到傳呼台當一名傳呼小姐,透過電話和傳呼機給用戶傳遞信息,成為一份時髦的職業,甚至還要找關系,才能進去。
如今還在石橋鋪賣電腦的曾雪蓮回憶,當時到關停的時候,一台價值上萬元的尋呼設備,最低僅80元就賣掉了,自己賣傳呼的店開始賣手機,2005年,藍盾、聯通、中鐵等僅剩的尋呼大佬們開始申請退市,轉而開始銷售手機卡和上網卡。
大哥大腰間一别
别人就知這人是個有錢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哥大應運而生,電信局也成立了移動分局,開始為大哥大的進入而服務。
長度在30厘米,重量超過500克的大哥大拿在手裡感覺沉手,别在腰間感覺會連累褲子,但就是這樣打都舍不得打的高檔貨,就像雨後春筍一樣,開始在生意人之間傳播開來。
易行的大哥大,也是為了新聞采訪而購買。那會兒買個大哥大,比現在買個房子感覺還要貴,因為包含号碼在内,一個大哥大的價格就要高達4萬多、3萬多、1萬多等不同的價位。
基站設立也少得可憐,僅南山、江北、渝中、沙坪壩四個地方,信号覆蓋整個主城。跑電信局的易行說,當時,來自郵電大學的專家們全部來對重慶推廣大哥大進行論證,現在看來,四個基站确實少得可憐,而在當時,卻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第一批大哥大首發儀式在霧都賓館舉行。易行還記得,最貴的一個大哥大拍賣了六萬多塊錢,第二天的新聞占據了絕對頭條。
這麼貴買來的大哥大是不是就能想打就打呢?錯了。在1998年就開始用大哥大的重慶市金龍路140号A幢4-4居民方成本表示,那會兒打電話一分鐘市内價格就要1塊多錢,而當時的房價才幾百塊錢,可以說,很多人買大哥大,買得起,也打不起,甚至有的人看到電話來了,挂掉,然後找公用電話回複。在一些電視劇裡看到主人公拿着大哥大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的場景,在當時也的确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盡管為了面子而購買,但大哥大的便捷性确實也讓很多人改變了觀念。
由于大哥大價格昂貴,為了防止被盜後帶來的巨大損失,很快,保險公司推出傳呼機的意外丢失險種,“我當時覺得好玩,也給自己的大哥大也買了一個。”易行說。
沒想到,在後面的一次火災采訪中,大哥大被遺失在火場,最終,保險公司根據保單賠償了易行同樣一台摩托羅拉8800X大哥大。
座機進入千家萬戶
如今手機已經成為了必需品
上世紀90年代初,易行就在家裡安裝了一部座機電話,電話号碼開頭是8,代表所屬電信分局為大坪電信分局,813636的号碼,這輩子他都忘不了。
“為了跑新聞,我的名片上印了傳呼機和座機電話,有時候傳呼是半夜三更打來的,外面的公用電話一旦關了門,我也沒法回複,索性安了個座機,方便随時接打。“到上世紀90年代末,私人安裝電話的費用為500元,這個被稱為初裝費的費用到2000年時一度高達4000多元,座機的普及也讓重慶的無線通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各種營業廳相繼問世。
伴随着座機、大哥大的發展,重慶的城市也開始了悄然的變化,下海經商的越來越多,晚上的夜市越來越鬧熱,就像被移動通訊喚醒的城市一樣,打個傳呼、打個大哥大,約上三五個朋友出來吃個飯,已經成為當時盛況。
再看看光陰荏苒之後的2018年,中國自主品牌的手機開始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AI智能時代的到來讓人工智能成為新的研究方向,易行感慨這光陰過得太快,也感慨遇上了最好的時代,“以後還真不怕悶了,要是閑得無聊,我說不定還能叫機器人給我做頓飯、洗個碗呢。”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文 李野 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