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史記80句經典語錄

史記80句經典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1:43:04

史記80句經典語錄(以史為鑒知得失)1

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注釋】選自《史記 秦始皇本紀》。

譯文: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2、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注釋】選擇《史記 魏世家》。思:思慕,懷念。亂:混亂,動亂。

【譯文】家境貧寒就會思慕賢惠的妻子,國家動蕩就會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賞析】:魏文候選相時有兩個人選,一個魏成子,另一個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該選誰為好,猶豫不決,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見。李克說:“平時考察他親近的人,富貴時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時考慮他舉薦的人,窮困時考察他不做的事,貧賤時考察他不要的東西。”這裡,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選拔人才的方法問題。即看一個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對貧窮與富貴、低賤與騰達時如何為人處事,而不是聽他自吹自擂。隻有言行一緻,表裡如一的人,才稱得上君子。也隻有這樣得人,才能擔當起扶危定傾、理亂興治的重任。

3、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注釋】

選自《史記 管宴列傳》。倉廪:倉庫。實:充實。榮辱:光榮和恥辱。

【譯文】

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裕,人民就知道光榮和恥辱。

【賞析】

管仲擔任齊相主持政務以後,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财,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管仲所說的“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财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管仲抓住了治國的根本,經過多年的治理,齊國逐漸強盛起來,成為春秋第一霸,曆史上也有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記載”。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注釋】選自《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譯文】能實行某種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夠說清楚,能說清楚某種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去實行。

【賞析】司馬遷引用此諺語是用來感歎孫膑、吳起有過人的才智,卻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難。孫膑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神明的,但不能早先防範受刑的災禍。吳起遊 說魏文侯利用險要的形勢不如給人民以恩德,但他在楚國執政時卻因為刻薄少恩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司馬遷認為這是很可悲的。後來,人們引用此諺語來指那些能 實際去做事的人未必能高談闊論,能高談闊論的人未必就是腳踏實地做事的人。

5、積羽沉舟,群輕折軸,衆口铄金,積毀銷骨。

【注釋】選自《史記 張儀列傳》。積:積累。沉舟:使船沉沒。群:衆,衆多。折軸:壓斷車軸。爍金:熔化金子。積毀:一次次毀謗。銷:熔化。

【譯文】羽毛雖輕,堆積多了也可以把船壓沉;一大堆不重的東西,堆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衆人異口同聲的言論,能夠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毀謗,積累下來也足以緻人于毀滅之地。

【賞析】

戰國時期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們憑自己如簧之舌,遊說于各諸侯之間,或合縱以抗橫,或連橫以破六國,影響極深。真可謂:“人言可謂”。它告訴人們,壞事雖小,如不加以制止,任其滋長,就會産生嚴重的不良後果。與此類似的論述是“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不為”,隻有積小善成大善,才能成就一個理想的人生境界;相反,小惡不斷,小惡積累多了,必定會成為大惡,徹底毀掉一個人。

6、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注釋】《史記 春 申君列傳》。斷:判斷,決定。亂:禍害。

【譯文】到了應該做出決斷的時候,而不能決斷,反過來就要遭受禍害。

【賞析】處事果斷是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意志堅強的表現。處事果斷的人,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能夠當機立斷,善于抓住時機,毫不遲疑地采取措施和行動。 那些遇事優柔寡斷,當決不決,躊躇不前的人,往往會坐失良機。司馬遷感歎當初春申君遊說秦昭王,以及獻身安排楚台子回國,頭腦是那麼明智。後來卻受制于李 園,沒能采納朱英的意見,又何其糊塗,因而當斷不斷是春申君晚景悲涼的原因,這是後人應引以為戒的深刻教訓。

7、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注釋】選自《史記 範雎蔡澤列傳》

【譯文】太陽中午以後就會偏斜,月亮圓滿以後就會虧缺。

【賞析】日月盈虧是自然規律,人生興衰也是不斷變化着的。“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就說明了天地間萬 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達到極盛之後就要衰落。人隻有随時勢變化進退伸縮,才不失為聖人。蔡澤以秦國的商君,楚國的吳起,越國的大夫文種的不行結局啟迪範 雎,在充分地肯定了範雎施展聰明才智,為君主安定危局,修明政治,平定變亂,排除災難,擴充疆土,發展農業,充實國庫,使百姓富足,君王顯赫,威鎮天下的 共計之後,用“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的道理,告誡他事物發展到頂點就會衰落,順應自然規律,适應形 勢變化,急流勇退才是聖賢之道。接着又從範雎個人怨仇已經了結,恩德已經報答,身高位尊,富貴榮華,心願全都實現為由,勸告他如不隐退,則會重蹈商鞅、吳 起和大夫文種的覆轍,而他們就是在功成名就之時,能伸而不能屈,能進而不能退造成的。一次勸範雎辭職,保全功名。

8、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注釋】《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兮:助詞,跟現代的“啊”相似。倚:靠,倚仗。伏:隐藏。

【譯文】災禍傍依着福,幸福隐藏着禍。

【賞析】一切事物都會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是哲學上的一條根本規律。這一規律揭示了“福”與“禍”之間的關系。如果人們遭受災禍而能夠吸取教訓,就可以讓災禍成為過去,而讓幸福來臨。如果人們在幸福種驕奢淫逸,那麼幸福就會離開而讓災禍來臨。老子關于福禍的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具代表性。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在喜憂禍福種之所以不動心,就是他明确了地認識了這個道理,所以能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中總能思慮危險的成分,在喜悅中總能探求不利因素。

9、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

【注釋】選自《史記 李斯列傳》。讓:辭卻,拒絕。就:成。衆庶:百姓。

【譯文】泰山不拒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流沒有挑揀細小的溪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遠;為國之君,不推卻百姓,就能申明他的美德。

【賞析】這就是李斯就秦國借韓國水工鄭國間諜案而驅逐客卿一事給秦王政的一封谏書,即《谏逐客書》。當時,秦滅六國是大勢所趨,入秦效力的客卿逐漸增多, 影響了秦國宗室貴族的權勢。于是秦國秦國宗室規則于秦王政十年借韓國水工鄭國在秦國做間諜被發覺而發難,煽動秦王政驅逐一切客卿,以圖趕走“外來戶”,從他們手中奪回失去的權勢。秦王政果然下令逐客,李斯自然也在被逐之列,臨走,他憤然給秦王政上了這封谏書。在谏書中,李斯以泰山、河海做比喻,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逐客”為一大失策,分析了用客與逐客對秦的利害關系,系秦國的安危、秦王的帝業于筆端,證明了客卿在秦的發展壯大過程中的獨特作用。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說服力強,達到了深刻打動秦王政之心,而使一代雄主當即收回成命的勸谏目的。

10、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注釋】選自《史記 淮陰侯列傳》。智:聰明,智慧。慮:思考,謀劃。愚:蠢笨,無知。得:得到,獲得。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賞析】這幾句成語包含了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說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聰明之人不可能永遠聰明,他也有失誤的時候,隻要正确對待失誤,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聰明的時候,隻要加以學習,就會有所收獲。

11、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馬之安步。

【注釋】選自《史記 淮陰侯列傳》。骐骥:泛指駿馬。跼躅:徘徊不前。驽馬:劣馬。安步:穩步走路。

【譯文】駿馬徘徊不前,不如劣馬穩步向前。

【賞析】這是蒯通遊說韓信背叛漢王的勸言。他認為,做事堅決不疑,才是聰明果斷的表現;遲疑不決,是辦事情的禍患。專在細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會忘記天下的大計劃。明知事情應該怎樣做,但決定了又不敢去執行,這是一切事情的禍根。所以說“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馬之安步。”說 明付諸行動是最可貴的。工業難于成功但容易失敗,機會難得卻容易喪失,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來。任何人無論自身條件如何,隻要有毅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 印努力向前,都會有所收獲。那些優柔寡斷,左顧右盼,徘徊不前者,即使自己條件再優越也不會成功。希望學有所成,業有所就的人都能以此為戒。

1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

【注釋】選自《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裘:毛皮衣。腋:腋窩,特指獸腋下的毛皮。榭:建在台上的高屋。榱:椽子。

【譯文】價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隻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樓台亭榭的椽木,不是一棵樹上的枝條能建成的;夏商周賽賽的工業,不是靠一個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賞析】司馬遷認為劉邦建立漢朝是集中了群雄智慧的結果。他說,漢高祖出身平民,評定天下,籌謀方略和領兵作戰的本領可以說是全都具備了,然而劉敬放下車 杆提了一個建議,就建立了長期安定的格局。叔孫通着眼世俗,根據當代事物而制定禮儀,進退去留依照時勢的變化,終于成為漢朝的儒家大師,因此,一場偉大的 鬥争,一項偉大的事業,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群衆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注釋】選自《史記 李将軍列傳》。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發布命令。行:做,行施。從:聽從,順從。

【譯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即使發出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

【賞析】此語出自《論語 子路》篇,司馬遷引用這句話是為了贊揚李将軍的為人,說他誠懇質樸,雖不善言談,但在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人和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他極盡哀痛。他的 品質确實得到了士大夫們的信任。由此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作為統治者要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不是用言語而是用自己的行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國家興旺起來。否則,“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會招緻國家的敗亡,人心的離散,導緻社會的混亂和無秩序狀态的産生。

15、興必慮衰,安心思危。

【注釋】選自《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興:興盛。衰:衰弱。安心:心情安定。

【譯文】興盛時要考慮到衰敗,平安時要想到時刻都會有危險。

【賞析】雖然人人希翼時時幸運、平安,事事順利。“萬事如意”,這隻不過是人們的良好願望而已。自 然界沒有不凋謝的花,人世間沒有無曲折的路,衰敗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時就種下禍根,機會和轉變的種子多半是在零落時就已經種下。所以君子應當在 平安無事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順利時要時刻想着困難、挫折甚至打擊會伴随而至,以便防範未來某種禍患的發生。隻有居安思危,才能摧人奮進,積極進取,面對困 難才能無所畏懼,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理想。

16、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

【注釋】選自《史記 遊俠列傳》。信:信用。誠:真心實意。

【譯文】人說話必須講信用,做事要果斷,已經許下的諾言一定要真心實意地去履行。

【賞析】這是司馬遷對遊俠品格的精辟概括。他認為遊俠的行為舉止雖然不依循于正義,但他們說話講信用,行動勇敢果斷,答應人家或者承諾人家的都必定真實, 不貪生怕死,敢于赴湯蹈火,救人危難,在經曆一番生死搏鬥之後,則不誇耀自己的能耐,不矜誇自己的功德,這就是可以贊美的地方。這也是我們做人最重要最根 本的思想品質。它時溝通人與人心靈的橋梁,是克服冷漠孤寂的良劑。惟有講求信用,講求真誠,才會赢得别人的信賴和幫助。隻有當機立斷,果斷處事,抓住時 機,付諸行動,才會有信心去接受生活賦予我們的每一個挑戰。

17、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釋】選自《史記 滑稽列傳》。善:友好,和氣。

【譯文】鳥将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時,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賞析】這句人們傳誦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對禽情人性進行長期觀察後總結出來的精辟之見,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來面目,人在生命走到盡頭時,回歸到了善的境界,總願将自己最美好的東西奉獻出來,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18、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注釋】選自《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垂堂:堂屋檐下。檐瓦落下可能傷人,用此比喻危險的境地。

【譯文】家中有千金,不坐在堂屋檐下。

【賞析】司馬相如上疏漢武帝說:“聰明的人能預見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智慧的人在無形中可以躲避危險,禍患往往藏于隐蔽的地方,但發生在人們忽略的時候。所以有這樣的諺語:‘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司馬相如以此告誡漢武帝在國富民安時也要做到居安思危,小心謹慎,要有深謀遠慮的智慧,做到防患于未然。

19、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諾,不如士之谔谔。

【注釋】選自《史記 商君列傳》。掖:通腋。狐皮的腋部價值最高。諾諾:随聲附和。谔谔:正色直言。

【譯文】一千張羊皮,抵不上一領狐腋,一千個随聲附和的人,抵不上一個正色直言的人。

【賞析】策士趙良向商鞅直言說了上述一番話,他認為周武王因為左右多正色直言的臣下而使國家興盛,殷纣王因為群臣不敢吱聲而滅亡。做為一國之君要有周武王 那樣的态度。商鞅對此極為贊賞,他也深知,表面應酬的話是虛浮的,出自内心的話是真誠的,苦口危言是治病的藥石,甜言蜜語是害人的病因。縱觀曆史也證明了 這一道理,倡導直言争辯的君主,國家往往昌盛,而喜歡聽阿谀奉承之詞的國君,國家必定不能長久。

20、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注釋】選自《史記 孟嘗君列傳》

【譯文】事物發展有它必然的歸宿,人情世态有它本來的面貌。

【賞析】自從齊闵王由于毀謗而罷免了孟嘗君,衆賓客都離開了。後來齊闵王召回并恢複了孟嘗君的官爵,馮驩去迎接他,孟嘗君深有感歎,馮驩說:“物 有必至,事有固然;富貴者有很多門客,貧賤者很少有朋友,這就是人情世态的本來面目。您難道沒有趕集市的人嗎?早晨,人們斜着肩膀争奪入口擠進去,太陽落 下之後,經過集市的人們,甩着胳膊走過去,看也不看一眼,他們不是愛好早晨厭惡傍晚,而是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在傍晚的集市裡已經沒有了。您失去了職位,賓客 都離開了,不值得因此埋怨士人,從而徒然斷絕了賓客的來路。希望你照過去那樣對待賓客。”雖然馮驩用剝削階級士大夫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人情冷暖、世态炎涼是理所當然的現象,然而他主張不以怨抱怨,而以豁達大度待人的處事态度則是值得人們稱頌的。

21、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注釋】選自《史記 滑稽列傳》。

【譯文】不叫罷了,一叫就使人震驚。

【賞析】齊威王喜歡使用隐語,即不直述此事而借它詞來暗示的話語。一次淳于*用隐語對他說:“國中有大鳥,止之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鳥是齊威王的自喻,用大鳥的一飛沖天,比喻自己雖然暫時不露聲色,實際上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一旦行動起來便是震驚天下的遠大舉動,充分表達了齊威王的遠大抱負何理想,以後的史實也正面了齊威王自喻的形象準确。

22、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注釋】選自《史記 貨殖列傳》。熙熙、攘攘:盛、多。

【譯文】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賞析】司馬遷在義利問題上有着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在探尋古今之變的曆史過程中,比較深刻地認識到物質利益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人們對物質利益追求是合理的。他認為求利緻富是:“人之性情,所不學而俱欲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都是為了求富取利而奔波忙碌。

2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譯] 苦口的藥雖然很難讓人吞咽,但利于病,不好聽的話雖然有點傷人,但卻能幫助我們的一言一行。

24﹑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史記·太史公自序)

[譯] 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将軍傳)

[譯] 桃樹李樹雖不會說話,但是它們果實甜美,惹人喜愛,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

26﹑ 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樂。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

語出《史記·樂書》,損:損減;持:制約;節樂:節制人們對快樂的無限追求。意謂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意思是滿而不損就會外溢,盈不扶持就會傾倒。大凡 作樂(yuè,月)的原因,是為了節制歡樂。使君子以謙虛退讓為禮,以自損自減為樂(lè,去聲,勒),樂(yuè,月)的作用就在于此啊。

27、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之大數。

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辦事堅決是聰明人果斷的表現,猶豫不決是辦事情的禍害。專在細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會丢掉天下的大事。

28、富貴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語出《史記·孔子世家》,是孔子要去周王室前,老子的贈言。意思是富貴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辭送人。

29、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

語出《史記·平準書》,意思是事物太盛就會轉為衰落,時事達到極點就會轉變,一質之後有一文,這就是事物終而複始的變化規律。

30、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語出《史記·範睢蔡澤列傳》,意思是有欲望而不知道滿足,就會失去欲望;要占有而不知節制,就會喪失占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