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思維決定意識,思路決定行為”,美學設計的第一步,就是先明确思路。
以往,在面部輪廓中,很多人想到的方案是“由大減小,見凹就填”,比如:
輪廓手術矯正:下颌角肥大矯正、顴骨降低、隆下巴、面頰部吸脂等。
肉毒毒素:針對咬肌肥大,使發達的咬肌逐步萎縮變小,從而達到瘦臉效果。
面部填充:輪廓不流暢或者缺失,用填充材料進行局部填補。
......
針對輪廓特點鮮明的案例,對某一個部位進行調整是直接有效的。
但對于面部扁平,輪廓缺失精緻度和立體感的非“典型案例”,則需要考慮審美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避免出現突兀不協調的感覺。
美雖然是一種感性的顯現,但它的本質是視覺感知,如何找到這種感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同時兼顧審美尺度、個人風格與實際技術操作?
光影與輪廓達·芬奇說:“一切形體都被光與影包圍着。”
光影是視覺成像的基礎,有了光影,物體才能擁有立體形象,而且光的強弱、明暗都能起到調節物體視覺形象的作用。
“光影美學”,顧名思義,是在面部美學設計中融入高光暗影的考量,通過重塑明暗對比來調整面部的視覺面積與立體感。
物體受到光線照射後,會出現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兩大系統,面部也不例外。
立體感與面部折疊度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詞叫“面部折疊度”,簡單理解就是指側臉向後折疊的角度。
正面視角看,臉并不是攤開平闊地展現在眼前,而是在兩側有向内收的折疊轉折。
折疊度高意味着側臉更加往裡收,側面看更縱深,正面看顯臉小,有立體感;
折疊度低意味着側臉更往外攤開,正臉看顯臉大,更扁平。
面部折疊度影響的是面部的立體程度與視覺面積(大臉or小臉)。
骨骼是影響面部折疊度最主要的因素。
從整體的頭骨形态上,黑人、白人的頭骨比較窄長,像橄榄型,而亞洲人的頭骨前後徑比較短,但是更寬,像是球面,這就導緻了從頭骨上造成的折疊度差距。
從正面骨骼上,西方人的眉骨、鼻骨、下颏骨更加突出,顯得面部更有立體感,但亞洲人骨骼發育相對弱一些,骨骼起伏不明顯,再加上相對較寬的顴骨,正面看起來就顯得扁平。
中國女性、白人女性的模拟标準像
面部折疊度與光影面部折疊度和“光影”有什麼關系呢?
如果說面部折疊度是“骨相”的體現,那麼“光影”則是能僞造“骨相”的工具。
面部凡是有轉折的地方就會有明暗差别,從而制造出層次變化,也就是我們說的折疊度或者立體感。
在明暗的交界處,會自然形成一條區分光區和影區的轉折線,我們稱其為“光影線”。
光影線的存在,實現了面部視覺形象的分割轉折,光影線流暢清晰,銜接自然,會直接增加面部折疊度,讓臉看上去更精緻立體。
在化妝中,化妝師也經常利用這一點進行修容,以亮色高光強調臉頰受光面,深色陰影加強兩側影區,突出臉上的光影感。
光影線将面部劃分成光區和影區兩部分,光區是正面看到的内輪廓,影區是逐漸後折的外輪廓,二者是相互依存且“此消彼長”的。
内輪廓面積大,少外輪廓陰影,更顯臉大。内輪廓面積小,多外輪廓陰影,立體度更高
光影規律與輪廓接下來的内容要升級了哈~
已知光影線可以改變面部折疊度,在美學設計中,如何利用這一點打造“自帶修容”的精緻輪廓呢。
先明确兩個影響輪廓的核心問題:
1/面部本身沒有明顯的陰影形成和光影線。
2/面部平整度低,光影線走勢紊亂不流暢。
對于骨相上的臉寬,比如下颌角肥大、顴骨顴弓外擴、下巴寬大的臉型,颌面輪廓矯正能得到明顯的改善效果。
在不過多修飾外輪廓(暗影區)的前提下,想解決上面兩個問題的方案重點則是擡高内輪廓,從而通過高低差自然形成光影線和改變光影線走勢。
光影線走勢平緩,輪廓更偏柔和,大多數亞洲人都比較适合這種風格;光影線走勢銳利,會增強面部的硬朗感和立體感。
通過光影打造輪廓具有一箭三雕的優勢,首先,能通過調整視覺光影,增強面部折疊度,提升立體感,打造出精緻小臉。
其次,光影線的塑造需要考慮内輪廓的平整飽滿,能起到平滑面部,改善凹凸不平的效果。
第三,光影線上的高光點與面部支撐點息息相關,塑造光影線同時能得到輪廓提升固定的附加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操作時,要充分考慮光區和影區的轉折銜接。
如顴弓高點至側面、眉峰至太陽穴、口角至面頰以及下巴兩側的轉折銜接等,避免比例失衡造成的“人工感”。
内容截取自:面部折疊度關鍵點講解
除了塑造輪廓,通過權衡光影線與海平面之間的距離,還可以為中面部立體度的打造提供有效參考,兩條線之間距離越遠,中線立體度越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