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膽小全因父母犯四錯
原因一:父母教養方式的問題
雖然寶寶的性格和遺傳有很大關系,但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後天的成長環境及父母的教養态度,比如:(1)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嚴格,常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地做事,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2)家規太嚴,對有些孩子感到好奇的東西常不準摸、不準玩,甚至不準問,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于按“規矩”辦事,缺少了探索精神。
(3)家長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動辄得咎,變得謹小慎微。
(4)孩子對突然變化的環境适應不良,比如先由祖父母撫養的孩子轉而由父母親自撫養時,因為教養态度不同,孩子一段時間裡會變得沉默、内向。
原因二: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對孩子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呵護備至,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
這種情況在城市裡更加嚴重,家長會時常灌輸給孩子過分的“安全意識”,比如“絕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太危險”,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吓的語氣來教育孩子,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會讓孩子覺得隻有在家裡、在父母身邊才是安全的,其餘地方都不安全。因此當孩子離開了家,便會出現害怕、退縮等表現。
原因三:看不到“閃光點”
對于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于發現并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别人
的标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
但做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
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而且經常拿别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麼,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台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
因此,家長對于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原因四:恐吓孩子
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過分擔憂,精神狀态持續緊張,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怯和退縮。巨大的響聲、突然從高處落下等,都會引起嬰兒的懼怕,此時孩子會本能地撲向母親的懷抱以求保護。6-9個月的孩子對陌生人的突然接近産生恐懼。認知和想象進一步發展後,對黑暗、動物、雷電或登高臨下等感到恐懼,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有的家長自覺管不住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時,就像找到了約束孩子的法寶,甚至還添油加醋,動不動就用來吓唬孩子,使其長期處于驚恐不安的情緒之中,孩子也就膽小了。
三招讓寶寶膽子大起來
孩子膽小的現象其實并不少見,所以家長們首先無需太過煩惱,隻要采取合适的策略,用心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和教育方式,寶寶會越來越大方和自信。
法寶一:在家别太寵溺
“膽怯型”的孩子并不少見。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自信地表達自我,敢說敢做,即使犯了錯誤也不唯唯諾諾。但是,一旦他們置身于相對陌生的環境或面對生人,便會完全“失去”聰明與靈巧,缺乏信心,不敢表達,尤其害怕失敗。與“膽怯型”相對,“表現型”的孩子倒是特别不怕生,人越多、場面越大,他們的一言一行就越精彩。“膽量的差異既受天生的性格因素影響,也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關。”膽怯表現比較嚴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過多的寵愛與縱容,與社會的接觸欠缺,這不免使其對公共場合、集
體活動産生了未知的恐懼。專家建議,在家時,家長可别讓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辦,而應适時放手,讓他多到社會上去見識見識。
法寶二:鼓勵使人大膽
一些孩子不太善于與别人打交道,遇到父母的熟人總不願意主動問好,要麼低着頭、要麼把臉扭向一邊、要麼漲紅了臉沒有一句話、要麼幹脆躲到爸爸媽媽身後。一些家長便向别人“解釋”:“這孩子就是害羞,不太愛說話,見到客人總是别别扭扭的”。
專家告誡,父母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膽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責隻會更加打擊本就自卑的他(她)。當孩子表現不如人意時,父母應當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勵:
“第一次見面誰都會緊張,以後和阿姨熟悉了,你一定會說得更好。”“這次沒完成沒關系!下次我們繼續努力,媽媽相信你能行!”在尴尬的節骨眼上給孩子一個溫暖堅定的
眼神,(她)的信心才會慢慢增長,直到把過度的羞怯抛到腦後。
法寶三:不要操之過急
對待膽怯型的孩子,創設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膽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長與老師都不能操之過急。當孩子不願意與其他更多的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塊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願意稱呼别的長輩時,家長不要勉為其難,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願意在客人面前表現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做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将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
與此同時,父母也可與老師一起輕輕“推一把”,引導孩子多多參與社會活動、參與同齡人集體行動,以培養其交往能力和溝通技巧。鼓勵為主、推動為輔,讓孩子由“兩面派”蛻變為“表裡如一”的“自信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