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動物,因此很多家長都非常看重孩子的群處能力。能夠融入群體中的孩子讓父母更放心,而總是獨處的孩子則容易被打上“有問題”的标簽。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認為還是要因人而異。
一、天性如此不必強迫
不合群是否是毛病,第一個要考慮的是孩子的本性。不知道為什麼,大人總是覺得小孩子都是外向的,因此才喜歡将對不合群的孩子特殊化。
但孩子跟大人一樣,有着各種各樣的豐富個性。天生内向的孩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喜歡也更享受自己獨處的時間。
外向的孩子會跟其他孩子一起是因為有趣,内向的孩子喜歡獨處也是因為有趣。你勉強孩子融入群體,得到的隻會是不開心的格格不入的TA。
所以,對待天性如此的孩子,父母更多地是要尊重TA的特質,在适當的時候做正确的引導即可。
二、鼓勵孩子克服依賴
如果孩子在家并不是内向表現,在外卻變得畏畏縮縮,那很大原因是依賴父母并抗拒陌生環境。
父母想要改善這種狀況首先要改變自己,不能再一手包辦孩子的方方面面,對孩子過度保護。“放手也是一種愛”,這句話不止形容愛情,親情同樣如此。
嘗試讓TA自己動手做些家務事,多進行戶外運動,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運動能力,在一次次獨立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TA将逐漸建立起自信心,膽子也就變大了。
當TA覺得外面的世界不再陌生可怕的時候,融入群體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三、給性格怯懦的孩子安全感
性情軟弱的孩子對融入群體感到畏懼,他們總會想:自己或許不會被接受。在靠近他人時,自己已經預想了最差的結果,因此更加不敢靠近。
為什麼會這樣?歸根結底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沒有表現出充足的愛與關懷,讓孩子沒有被愛的自信,經常感到害怕與孤單。
愛孩子要尊重孩子,不過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用愛填充孩子的内容,給TA自信自愛,讓TA擁有與其他孩子相處的勇氣。
四、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不愛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有可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
想要改善這一點,喜歡宅在家的父母應該帶着孩子積極接觸外界,并告訴TA一些待人接物的小技巧。
孩子一開始不适應很正常,因為TA之前沒有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相處的經驗,但與其他孩子接觸的多了,合群能力自然就培養起來了,和自己相處得好的孩子組成小群。
在與小朋友的相處中,TA會知道自己什麼樣的行為是受歡迎的,什麼樣的行為是被讨厭的,有很多你屢教不改的壞習慣,說不定在與群體的相處中,潛移默化就改變了。
父母的社交指導以及親身實踐,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并不難。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