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裡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說臨摹漢印的事兒,到今天為止共發布了42方漢印臨摹作業,最初大家很起勁的臨,而到近兩個月的時候,就有人跟不上隊了,或者臨的不認真,或者臨得不好,或者幹脆放棄了,臨的不認真,是态度問題,臨得不好,是方法問題,幹脆放棄的,大緻是覺得臨摹太枯燥了,沒意思,不臨了。
于是,需要再強調一下臨摹的一些問題。
一、範本的選擇
目前發布的作業大都是漢印範圍内的,這是有原因的。孫虔禮在《書譜》裡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複追險絕”,篆刻跟書法一個道理,也先從平正的漢印入手,容易上手,且進境更快。吳昌碩在他的“俊卿之印”邊款裡說:“撫拟漢印者,宜先從平實一路入手,庶無流弊矣。”另外,臨漢印也是“取法乎上”的做法,而“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下,斯為下矣。”意思是說,選取上好的範本臨摹,隻能學到中等的水平;如果選擇中等水平的範本臨摹,那就隻能學成下等的水平了。
因為篆刻初學,所以選的作業範本都是漢印中平正的,如:漢印中平正的淮陽王玺、假司馬印。
而漢将軍印、戰國古玺等相對險絕的印章,還有個性鮮明的明清流派印,都沒有放到作業裡去,遵循的還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篆刻新手大可跟着作業的進程走,不疾不徐,日久自見成效。
二、讀範本印
範本既然選定,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馬上拿來上石,馬上開刻,而是應當平心靜氣地對範本進行觀察。如何觀察?
1、先确定範本的風格,是雄肆,是古樸,是典雅,是秀逸,這是在心裡對整個印章的風格有個初步印象。比如:
廣漢大将軍章,就是雄肆豐滿的,這樣印線條多堅決果斷,用沖刀就容易達成效果。再比如:
和福,這樣的玉印,就是典雅莊重的,就要注意白文和紅地的勻空,還同時要注意線條的均等。再比如:
薛令之印,這樣的印,就是大刀闊斧的爽利、古樸,線條的變化就多,有粗有細,往往需要沖切結合。再比如:
皮聚,這樣的印,就多是秀逸風格的,刻起來,直線條和曲線條的結合就要注意。
各種風格的印,在刻之前心中就要有數,這方印大緻的特征是什麼樣的,往什麼方向努力。
2、範本的局部特征
這一條比較細節一些。
首先就要看這方印是總體形狀,是正方,長方,還是梯形、倒梯形、三角形、圓形,不規則形等(方印外的印章陸續會涉及到。);
其次就要對文字的結構形态及所處位置作出判斷,線條如何走的,是向上,還是向下,是向左還是向右,是曲弧線還是直弧線,線與線之間的向、背,每條線的粗細漸變如何;
其三還要注意每一個字的具體位置跟其他字之間是擡升了,還是下降了,或者是在一條水平線上,或者是傾斜的,傾斜的角度大緻是多少等;
第四還要注意線條的形狀,是均勻的直線,還是中間細兩頭粗,還是中間粗兩頭細,或者線條是釘子形;
第五還要注意整方印的分朱布白情況,對章法也有大緻的了解。比如
整方印中每個字都是方正的,字與字之間占的地位是均等的,是漢印裡的滿白風格,每一條線條又都是中間細,兩端粗線條中間都有向内的弧度,中間隐約能看到十字形的界線,筆畫兩端基本均以齊齊的切平為主,玺字四個叉中間的兩個點大小不一,外面的那個小,裡邊的那個大,廣字的兩隻腳高低也各不同,外面的那條高,裡面的那條低,廣字頭頂的一點隻是略微刻去了一點石頭,廣字中間的黃字略微有點扁平的隸意,陵字的耳朵三個方框大小并不均等而略有區别,玺字上部兩點距離中線的位置内點較外點稍大,王字的中橫并不同于普通的王字的稍上位置,而是稍下移,王字整字的線條均較其他字的線條粗一點,玺字中線較其他線條又稍細,中橫有向處稍移的情況,印石左上角有圓轉的角,其它三角則較方正,章法是漢印中典型的三密一疏……
三、描印稿上石
這部分内容也較細緻,打算專門寫篇文章出來,至于如何摹寫印稿,不同的印用何種方式摹寫,在下一篇文章裡說。這裡隻先說:不管是反寫上石的還是各種上石(風油精、稀料、洗甲水、複寫紙……),完成後,上石後的石面效果都要平正,清晰,沒有好的、清晰的石面效果,不要動刀刻。可以再次上石,别拿一方歪歪扭扭、模糊不清的上石結果來刻印,刻得再認真,也拿不出手。
四、刻完後的原印對照
臨摹的初級階段,一般是實臨狀态的臨摹,就是原印是什麼樣的,就刻成什麼樣的,要求很簡單,自我檢查也很簡單,就是“亂真”,“畢肖原印”,跟原印一模一樣,放到原印邊上基本看不出來誰是原印。
這裡一定要克服一種情況,就是:我認為這一筆應當如何表現,我以前如何處理的這樣的字等,要完全做到“無我”。這種情況,有一定基礎的初學者易出現,一定要清楚,之所以你又回過頭來臨習漢印,就是為了克服你之前刻印中出現的困難,尋找以前學習和實踐中的不足,再回到自我狀态,實臨就失去了價值。
臨得像并不是目标,是過程。
實臨的目标是:
1、訓練眼睛的觀察力。比如刻前的讀印,讀出細節需要眼力;比如摹寫印稿時的細線鈎描,沒有眼力,就算是描紅,描出來的字也相差很大;比如刻印過程中入刀點的準确選擇,眼力不好,刻刀一着石或者左了或者右了,或者上或者下,得出來的線條位置就不準确。
眼睛的觀察力高低,直接影響後期的創作。
2、訓練手的控制力。比如入刀後,是打算沖的,就一定是沖,打算切的,就一定是切,想快速奏刀的,就能夠入石快沖而不至于浮于石面滑刀刻壞石面,想碎切行刀的,就不至于在擡刀一刻離石過高,而二次入石的入石點又難夠準确,這些細節,不是經過長期的訓練,都不能達成。
比如作業中有原印:弋居丞印
在作業中完成的有下面這樣的作業,大家一看就能看出高下來:
有的問題出在石料上,石料太脆爽,石料選擇的經驗要增長,這樣的脆石刻不出來清雅的原印效果(臨摹的過程也是對不同石料的刀感體驗的過程),比如左上一方;有的是印石形狀沒有處理到跟原印一緻,比如下中一方;有的則是在刻印的過程中丢不掉自己,比如下左一方;有的則是細節上某些筆畫不看原印,比如上中一方;當然,也有刻得較好的,放在群裡大家一看,就覺得刻的較好,賞心悅目,沒見過原印的,也覺得好,比如右邊一方,雖尚有不足,但足得原印精氣神,所以好看。
臨摹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長期過程,甚至因為有原印對照,要求還顯得過于苛刻,但正是這種苛刻,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有可能夯實刻印的基本功,才有可能達成真正的“心手相應”,想刻成什麼樣的效果,才有可能真的在手上表達出來,腦子裡的設想效果,才能真的通過刻刀達成。
實臨到意臨,再到仿刻,再到創作,這是必須走的道路,别想着抄近道。
(【老李刻堂】之89,部分圖片來自網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