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書法用筆顫掣波發筆道的美稱。《談荟》載:“南唐李後主(煜)善書, 作顫筆摎曲之伏,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宣和書譜》謂:“後主又用金錯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為一格法。後主金錯刀書用一筆三過之法,晚年變而為畫,故顫掣乃如書法。”②字體名。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載有金錯刀書一體。具體形式與風貌今已不可稽查。
延伸閱讀:掌握了這些知識就能提高你的毛筆書法水平□垂露
書寫直畫的一種形态。其收筆處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鋒的筆勢,不同于“懸針”。唐代孫過庭《書譜》稱:“觀夫懸針垂露之異。”
用筆的一種技法。指行筆至筆畫尾部而反收其筆鋒。東漢蔡邕《九勢》稱:“護尾,點畫勢盡力收之。”護尾與藏頭的用筆方法,筆勢逆入而反收,逆則強健得勢,收則顯示筆有餘力。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論點,即從“護尾”擴展而來。
□逆入平出筆畫起落筆和出鋒收筆的一種用筆技法。逆入,指起筆時,筆鋒要朝書寫筆畫的反方向入紙,随即轉鋒行筆,以達到“藏鋒”于點畫之中, 均勻地萬毫齊力,平鋪紙上形成中鋒運筆的勢态。平出,指筆畫至末不收,勢盡出鋒,回腕空收。
□疾澀用以對筆勢的評述。筆勢由用筆的速度快慢、力度強弱、筆鋒順逆諸因素産生。疾筆求其勁挺流暢,澀筆求其凝注渾重。東漢蔡邕《九勢》稱: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内。”“澀勢,在于緊駃戰行之法。”然精于疾澀筆勢者往往寓澀于疾。東晉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稱:“勢疾則澀。”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稱:“古人用筆, 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
□方圓指字的用筆和形體上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從用筆上講究方圓之術的, 如元代劉有定《衍極·注》稱:“執筆貴圓,握管不可不直,直則方。字貴方,得勢不可轉,轉則圓。篆圓也,圓其用而方其體;隸方也,外雖方而内實圓。”從字的形體上講究方圓之術的,如南宋姜夔《續書譜》稱:“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方中寓圓,圓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統一,才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若“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方不變謂之鬥,圓不變謂之環,此書之大病也”。(《變通異訣》)故方圓也可用來評價書法藝術的優劣。
□柳穿魚比喻應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諸字,其右側的豎三撇,須有仰、平、覆三種有變化的筆勢,似三條小魚,用柳枝穿連起來,故名。
□激石波用筆時平捺稱“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筆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湧過。這種捺筆稱為“激石波”。如《蘭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筆意者即是。
□牽絲亦稱“遊絲”、“引牽”、“引帶”。指書寫點畫時由于筆勢往來留存于先後筆畫之間的纖細筆道。纖細如發絲,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應、意氣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現出書家功力。
□一波三折用筆時平捺稱“波”,一波三折,指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換筆鋒。經過三折之後,筆畫才波發矯健。明代豐坊《書訣》載:“锺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即是記載宋翼原先寫波往往犯平拖直過的毛病。經锺繇指導,才獲得正确的用筆方法。北宋黃庭堅晚年的書法具有明顯一波三折的特點。
□一筆三過指每作一點畫雖微如黍米,皆須三折筆鋒,始得完成。其法:落筆藏鋒為第一折;提筆轉鋒頓挫引筆為第二折;回鋒收筆為第三折。作書忌順筆平拖,而點畫經過三折,始能圓滿渾成。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載:
宋代唐希雅學南唐後主李煜金錯刀書,有一筆三過之法,雖若甚瘦,而風神有餘。
□過折收縮運筆過程中的一種技法。過折,即指每畫一波,常三過折筆的意思;收縮,即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說之略稱。運筆切忌直來直去, 缺乏内含。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曾舉例:“學書如學拳,學拳者, 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内氣通而外勁出。……若徑以直來直去為法,不從事于支積節累,則大謬矣!”
□萬毫齊力指作書時非但主毫要絲絲得力,而且要調動副毫的作用,使筆毛一無扭結地聚結運動。這樣寫出的點畫才力量彌滿,圓健得勢。南朝梁王僧虔
《筆意贊》:“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
□内擫外拓内擫,指意在收斂的筆勢;外拓,指意在縱放的筆勢。近人沈尹默認為: “大凡筆緻緊斂,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後人用内擫外拓來區别二王書迹,很有道理,說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獻之)則是外拓。試觀大王之書,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小王之書,剛用柔顯,華而實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氣)勝之書,外拓是筋(筋力)勝之書。”
□屋漏痕比喻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顔真卿論草書》載:顔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 一一自然。”顔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迹。”
□折钗股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钗原系古代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質堅而韌:後被借以形容轉折的筆畫,雖彎曲盤繞而其筆緻依然圓潤飽滿。南宋姜虁
《續書譜》稱:“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馬宗霍《書林記事》載:“相傳魯公與懷素同學草書于邬兵曹(彤),或問曰:‘張長史見公孫大娘舞劍器得低昂回翔之狀,兵曹有之乎?’懷素以古钗腳
(折钗股)為對。魯公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曰:‘老賊得之矣!’”
□錐畫沙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以錐子劃沙,起止無迹,具有“藏鋒”的效果, 而兩側沙子勻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鋒”,故用錐畫沙以比喻書迹的圓渾。唐代褚遂良《論書》稱:“用筆當如錐畫沙。”宋代黃庭堅稱:“如錐畫沙……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相傳褚遂良曾将此法
傳于陸彥遠。《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載:“(陸彥遠)思而不悟,後于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着。”
□壁坼比喻用筆如泥牆自然坼裂的痕迹,無做作習氣。南宋姜虁《續書譜》稱: “用筆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
□綿裡裹針比喻字體筆畫肉豐見骨、外柔内剛。北宋蘇轼自論:“餘書如綿裹鐵。”明代解缙稱:“東坡豐腴悅澤,綿裡藏針。”
□銀鈎虿尾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銀鈎指丁、亭、甯等字的趯筆;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筆。南朝梁庾肩吾《書品》:“或因挑而還置,……是以鷹爪含利,出彼兔毫,龍管潤霜,遊茲虿尾。”挑而還置,是指遇到趯筆,必先駐鋒蓄力而後趯出,獲得筆短意長、凝注有力的效果。此語并非專指趯筆,西晉索靖對自己的章草書很矜持,名其筆勢如“銀鈎虿尾”。
□衄用筆的一種技法。指筆鋒退而複進。清代蔣和稱:“筆既下行,又往上
也。與回鋒不同,回鋒用轉,衄鋒用逆。”蔣骥稱:“衄者,即老芾(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意。”
□搭用筆的一種技法。指行草起筆及字與字之間的承接順應關系。順勢而下, 不用逆勢的起筆稱為“搭鋒”。南宋姜虁稱:“下筆之初,有搭鋒者, 有折鋒者,其一字之體,定于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鋒,第二、 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在其左故也。” 清代蔣和稱:“筆鋒搭下也。上筆帶起下筆,上字帶起下字。”朱履貞 稱:“書法有折鋒,搭鋒,乃起筆處也。用強筆者多折鋒,用弱筆者多 搭鋒。”
□搶折鋒筆法的虛和者稱為“搶”。清代蔣和稱其:“意與折同,折之分數多,搶之分數少;折之分數實,搶之分數半虛半實。”對于折與搶在運用上的差别,元代陳繹曾稱:“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筆燥則折,筆濕則搶,筆燥實搶,筆濕空搶。”
□轉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區别于折鋒。《雪庵運筆八法》稱之為圍,有圓轉回旋之意。東漢蔡邕稱:“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一般真書多用折鋒,草書多用轉筆。南宋姜夔稱:“轉、折者,
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滞,滞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但轉筆與折鋒的方圓效果又存在于一種字體的書寫過程中,必須交替使用,才能豐富書法的藝術性。
□駐用筆的一種技法。運筆若行若住,清代蔣和稱:“不可頓,不可蹲,而行筆又疾不得,住不得,遲澀審顧則為駐。”杜之堂稱:“走而稍停謂之‘駐’。駐非終止也。畫之長短,至此适可,不再行走,稍停其筆而已。”駐筆不同于頓筆。蔣骥稱:手不運而以筆按下為“頓”;運筆時而意有所顧,因用遲澀出之者謂之“駐”。
□挫用筆的一種技法。頓後将筆提起,使鋒轉動離開原處,稱為“挫”。是轉換筆鋒時常用之法。不僅用于轉角及趯筆,凡行筆換鋒時皆用之。清代蔣骥稱:“頓挫與提頓相連,欲挫仍須提,既挫又須頓。”
□頓蹲停筆重按稱“頓”,輕按稱“蹲”。《雪庵運筆八法》稱其為“疊”。清代蔣和解釋“筆重按下”為“頓”,“用筆如頓,特不重按”為“蹲”。
□骨法亦稱“骨力”。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 也是表現神情的依憑。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字有果敢之力, 骨也。”唐太宗李世民嘗謂: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中首先提出,畫有六法,其二為“骨法用筆”。論者認為:骨法用筆,能把筆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提按起倒,挺拔矯健,渾身都是解數才行,乃從長期懸肘中鍛煉得來。
□肉法比喻書寫時筆墨濃淡、肥瘦、粗細的一種技法。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一則中稱:“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捺滿即肥,提飛即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筆道由筆醮水墨寫成,故在運用時,又稱:“初學提活、蹲輕則肉圓;老成提緊,蹲重則肉**。”“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幹研墨則濕點筆; 濕研墨則幹點筆。墨太濃則肉滞,太淡則肉薄;粗則多累,積則不勻。”
□背抛法亦稱“外略法”。指“乙”字趯筆書寫的技法。寫趯筆貴于寬圓,如背手抛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稱:“蹲鋒緊掠徐擲之,速則失勢,遲則緩怯。”
□八病
泛指書寫點畫經常出現的弊病,俗稱敗筆。八病都是以接近這類點畫的
實物形态定目,如: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稜角、折木、柴擔等。
□布白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布置字、行之間空白關系的方法。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 靈活多變。布白得當,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産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稱“布白”。
□燕不雙飛前人将隸書橫畫出筆的挑腳比喻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腳,二次出現就會筆畫雷同,字形拖沓。“燕不雙飛”即比喻捺腳的不可複用。但也有因隸書橫畫出鋒形如折刀頭,和雁尾之齊平相似,故亦稱“雁不雙飛”。
□散水俗稱“三點水”。寫法因字體與書體而各别。唐代張懷瓘《王堂禁經·散水異法》稱:“‘氵’此名遞相顯異。意在或藏或露,狀類不同;法以剛側而中偃,下潛挫而趯鋒。則右軍《黃庭經》、《樂毅論》用此也。‘氵’此名潛相矚視,外雖解摘,内則相附,此蓋锺(繇)法。上‘*’ 下以潛鋒暗衄,下以迅趯而捷遣,右軍遵用之,于真隸常為之。‘氵’ 此行書。法以微按而饷揭,意以輕利為美,锺(繇)、張(芝)、二王
行書,并用此法。”
□雁陣
指字下四點排列之勢。《書法三昧》:“急雁陣,緩雁陣,‘燕’、‘然’、 ‘樵’三字外不可用。”
□向相運筆造型的一種技法。與“向背”相輔相成。詳“向背”。
□向背運筆造型的一種技法。與“向相”相輔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筆畫避免平行和雷同,盡量做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樣,又統一。例:“()”即向相,“)(”即向背。
□展促
指書法結體造型的一種技法。有從單字間筆畫繁減懸殊上去理解的。如唐代顔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稱:“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為稱。”北宋米芾則不以為然,稱:“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且如寫‘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将‘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又稱:“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滿,各各自足,隸興乃始有展促之勢。”也有從一個字的偏旁結構的處理上去理解的。如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稱:
“少師(楊凝式)結字,善移部位,自二王以至顔柳之舊勢,皆以展蹙
(促)變之,故按其點畫如真行,而相其氣勢則狂草。”楊凝式書有《神仙起居法》。
□俯仰指書法結構點畫偏旁之間的聯系。俯要下應,仰要上呼,使文字組合的偏旁,或字與字之間,書寫時有映帶顧盼之姿,顯得氣貫意連,生動有緻。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北碑畫勢甚長,雖短如黍米,細如纖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備具。”
□墨豬比喻字體筆畫豐肥、臃腫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團,故名。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東晉衛夫人《筆陣圖》稱:“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書寫粗筆道的字而不見筋骨,易犯此病。
□行氣
指書法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映帶關系。一般要求筆斷意連, 聯綴成行,積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書寫中,既有變化, 又能和諧,如清代宋曹《書法約言》稱:“勿往複收,乍斷複連,承上生下,戀子顧母。”行氣在行草書中的關系尤為重要。
□擔夫争道
書法典故。意謂略甚狹窄,而又勢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讓之間,能違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國史補》,謂張旭自言嘗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從而領悟到書法上的結構布白,偏旁組合,應進退參差有緻,張弛迎讓有情。
□計白當黑
字的結構和通篇的布局務需有疏密虛實,才能破平闆、劃一,有起伏、對比,既矛盾、又和諧,從而獲得良好的藝術情趣。清代鄧石如稱:“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凡作書, 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筆畫的密(實)處,也要注意到字畫間及行間之白的疏(虛)處。黑處要精心結撰,而白處--字裡行間的布置也須措置得宜,使疏密有緻,兩者相映生輝。
□用墨墨色有焦枯濃淡幹濕之分,作書使毫行筆燥潤相間的技法稱為“用墨”。
《續書譜》稱:“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竹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滞,燥則筆枯。”元代趙孟頫稱:“古人作字,多不用濃墨,太濃則失筆意。”明代李君實則認為:“羲之書,墨嘗積三分,何也?東坡真迹墨濃如漆,隐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謂其用墨太豐, 而風韻有餘,然則松雪所雲,特楷書耳,行書則不然。”明代董其昌對用墨獨多心得,曾稱:“凡強紙用墨,使墨有餘,濃墨用筆,使筆勿竭。飲墨如貪,吐墨如吝,不貪則不贍,不吝則不清。”又稱:“磨墨須奢,
用墨須儉,漬墨須塗,用墨須淺。”其作書濃淡互用頗得用墨之秘,清代王澍評董曰:“始以畫法用墨,初覺氣韻鮮妍,久便黯黮無光,然其着意書究未有不濃用墨者,觀者未之察耳。”用墨作風,往往因人而異, 如劉墉喜用濃墨,王文治專尚淡墨,故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說。近人吳昌碩則善用焦墨,另具一格。
□血法比喻書法用墨用水的技法。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在“血法”一則中稱:“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故稱。認為水墨的運用:“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捺以勻之,搶以殺之、補之;衄以圓之。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合作唐代孫過庭《書譜》稱:“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舊時行家們習慣于将書寫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稱為“合作”。如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張懷瓘、二王等書錄:“(王)獻之嘗與簡文帝十紙,題最後雲:‘下官此書甚合作,願卿存之。’”
□書奴1 比喻學書墨守成規而不能創新者。唐代亞栖《論書》:“凡書通即變。王(羲之)變白雲體。歐(陽詢)變右軍體,柳(公權)變歐陽體,......
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号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2 有書法嗜癖者,寄興書學,也往往自稱為" 書奴”。
□集字指将前代某一書家的字迹搜羅并集成的書法作品。《徐氏法書記》所載“梁大同中,武帝敕周興嗣撰《千字文》使殷鐵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賜八王”,便是最早的集字。唐初懷仁集王羲之行書成《聖教序》,是最早的集字碑刻。近人康有為稱:“古今集右軍(王羲之)書,凡十八家。”可見此風之盛。2 指臨習古人書法,食古不化,亦步亦趨。清代劉熙載
《藝概·書概》稱:“元章(米芾)書大段出于河南,而複善摹各體, 當其刻意宗古,一時有集字之譏。迨既自成家,則惟變所适,不得以轍迹求之矣。”
□生熟①指學習書法的熟練程度。初學者生,久習則熟。北宋歐陽修稱:“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全。”②指法書的神采氣質。一般認為太熟則媚俗,熟而能生則高雅。清代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随筆》稱:“董思翁(其昌)雲:‘作字須求熟中生’此語度盡金針矣。山谷(黃庭堅)生中熟,東坡(蘇轼)熟中生,君谟(蔡襄)、元章(米芾)亦尚有生趣。趙松雪
(孟頫)一味純熟,遂成俗派。”
□習氣對書法情調的品評語。泛指用筆、結體等方面流于熟濫的情調。寓有貶義。清代王澍論趙孟頫書:“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為勝,晚歲成名後,因難簡對,不免浮滑,甚有習氣。”
□碑志指镌刻于石碑上的書法、文辭。為安葬設立的稱“墓碑”,也稱“墓表”、“墓碣”;列于墓道前者稱“神道碑”,入墓穴者稱“墓志”, 或稱“墓志銘”、“圹銘”。
□楹聯亦稱“楹帖”、“對子”、“對聯”。書法藝術的一種幅式。由上、下聯組合,是懸挂或粘貼在壁、柱上的聯語。如新春時節張貼于門上的“春聯”。字的多寡無定規,一般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特多的長聯,叫“龍門對”。相傳由五代後蜀少主孟昶在寝門桃符闆上的題詞: “新年納馀慶,嘉節号長春”(見《蜀檮杌》)演化而來。楹聯發生幹明末而盛行于清代。是十分普遍的文學和書法相融合的藝術形式。記述楹聯的專書有清代梁章鉅所撰的《楹聯叢話》等。
□烏絲欄指在紙或絹素上畫或織成的黑色界格。亦泛指有這種黑色界線的書法用紙。唐界墨濃而細,宋界墨淡而理粗。北宋黃庭堅服膺五代楊凝式書法,有詩曰:“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
下筆便到烏絲欄。”前人也有把其解釋成書法用筆的,《書法三昧》稱: “烏絲欄者,鋒正則兩旁如界。”
□題跋書寫于書籍、碑帖、書畫作品的品評、追述故事、考證版本及淵源等方面的文字。書寫于作品前面的文字一般稱“題”,後面的稱“跋”。清代段王裁《說文解字注》稱:“題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後。”朱駿聲稱:“題者,領也,猶*也; 跋者,足也,猶茇也”今多将跋尾稱為“稱為“題跋”。
□行書
亦稱“行押書”。書體名。相傳為漢末劉德升所創。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認為行書“以筆老為貴,少有誤失,亦可晖映。所貴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态俱備。”
□榜書亦稱“榜署”。泛指書寫于匾額上之大字。古稱“署書”。漢代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阙。今亦稱“擘窠書”。
□署書亦稱“榜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叙》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擘窠書大字的别稱。古人寫碑為求勻整,有以橫直界線劃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顔真卿《乞禦書放生池碑額表》稱:“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筆大書用擘窠。”後用以泛指大字。
□漆書書體名。① 以漆書寫的文字。相傳在孔子住宅的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書, 以漆為之,故名。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漆書壁經。”② 書法形體。清代金農把字的點畫破圓為方,橫粗直細,似用漆帚刷成。
□飛白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進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
到啟發而作飛白書。唐代張懷瓘《書斷》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雲:“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
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北宋黃伯思稱“取其若絲發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明代趙宦光稱:“白而不飛者似篆,飛而不白者似隸。”今人将書畫的幹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
□瘦金書亦稱“瘦金體”。楷書的一種。宋徽宗趙佶楷書學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腴潤灑脫的風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初為薛稷,變其法度,自号瘦金書。”近人葉昌熾《語石》稱其書:“出于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稱瘦金書也。”存世作品有《楷書千字文》、《神霄玉清宮碑》。今之仿宋體,亦是從此中脫出。
□指書亦稱“染指書”。用手指蘸墨作書,故稱。北宋時已有。馬永卿《懶真子》載,“溫公(司馬光)私第在縣宇之西北,褚處榜額皆公染指書。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頭;指頭微曲,染墨書之。”學習指書須在筆書具有相當造詣後攻習。
□院體用以對書法氣格的品評,一般含有貶意。北宋黃伯思題《集王書聖教序》稱:“《書苑》雲:‘唐文皇制聖教序,時都城諸釋诿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劇迹鹹萃其中。’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纖微克肖,《書苑》之說信然;然近世翰林侍書輩多學此碑,學弗能至,了無高韻,因自曰其書為院體。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學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嘗俗也。非深于此者, 不足以語此。
□經生書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經敬奉,佛經多以端正工穩的小楷手抄而成, 抄寫佛經的人被稱為”經生”,其字則你為“經生書”。這類手抄的經 卷,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已相當普及。但後 人襲稱之“經生書”,則含有貶意。
□六分半書清代鄭燮(闆橋)法書的别稱。鄭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面筆出之,自成面目。此書體介于楷隸之間,而隸多于楷,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送燮谑稱自己所創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
□南北派南宋趙孟堅《論書》“晉、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樸,有隸體, 無晉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則明确分正書、行草為南北
兩派,稱:“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南派由锺繇、衛瓘及王羲之,獻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锺繇、衛瓘、索靖及崔悅、戶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趙文深、丁道護等,以至歐陽詢、褚遂良。南派不顯于隋,至貞觀始大顯。” 又稱:”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牍。”“北派則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并稱:“至唐初,太宗獨善王羲之書,虞世南最為親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時王派雖顯,缣楮無多,世間所習猶為北派。趙宋《閣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 阮元此說,在晚清頗具影響,但據近代考古發現的南北朝書迹,雖體勢多樣,性情有别,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異。然自阮元倡南北書派之說後,遂有人稱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執筆法寫毛筆字以手指執筆管的方法。執筆,是進行寫字活動的基本手段。大緻有如下幾點:如雙苞(即*雙鈎)、單苞(即*單鈎)、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傳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筆法”(即擫、壓、鈎、格、抵)。經曆代書法家長期書寫的實踐, 鹹認為是符合生理機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撥镫法運筆的一種技法。镫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筆運指如挑拔燈芯的。主要有二說。一、《書苑菁華》引晚唐林韫《撥镫序》語:“镫,馬镫也,
蓋以筆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镫也。足踏馬镫淺,則易轉運。手執筆管亦欲其淺,則易于撥動矣。推、拖、撚、拽,訣盡于此。”二、《桃源手聽》引北宋錢若水語:“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壓、鈎、格、抵,用筆雙鈎,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镫法。”但《唐詩紀事》及《宣和書譜》所記陸希聲五字執筆法并無“撥镫法”字樣。案林韫的運指四字訣和陸希聲的執筆五字法系兩種不同含義的方法。不少學者對執筆法多主陸說。
□雙鈎
一種書寫“空心字”的技法。據載:宋代蒲元,嘗以雙鈎字寫河上公注《道德經》,筆墨精細,若遊絲萦繞,孤煙袅風, 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分布勻穩,風味有餘。③執筆法的指法名稱,與“單鈎”相對。北宋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鈎, 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與中指上節、中節之間相疊,鈎住筆管,稱為“雙鈎”。雙鈎書法在現在的書法家也有很多人去研究,比如書法家葉根友就專業研究了雙鈎書法的創作,有單字雙鈎和連筆雙鈎法等。
小編總結,以上這些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技法詳解,大家不妨認真研習,對初學者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有什麼問題您也可以在這裡提出,我們共同交流探讨。(編輯:藝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