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華社批娘炮風不是審美

新華社批娘炮風不是審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23:57:54

在新華社炮轟”娘炮“是一種病态文化之後,人民日報也以《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為題發布了評論。評論稱:涵養現代社會的男性氣質,關鍵是塑造有勇氣、有擔當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開放的現代風度,培養守法律、有教養的行為習慣。我們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貶損性的說法,但也呼喚在青少年中有着廣泛影響的明星們,呈現更加積極、向上的形象。

新華社批娘炮風不是審美(新華社炮轟娘炮)1

(圖文無關)資料圖:2018年8月12日,走紅全球網絡的澳洲僞娘“辣妹”Ladybeard現身北京,來自澳大利亞的這位“胡子女神”現身北京國際動漫展(BICAF),現場賣萌并與粉絲互動。視覺中國

男性氣質是什麼?究竟怎樣才是男性應有的形象?長期以來,對這些話題的探讨不僅在學術界長盛不衰,更在輿論場激起一波又一波熱潮。最近,曾經參加過《真正男子漢》節目錄制的特種兵王威退出現役,微博開通後短短幾天時間,就收獲了30多萬粉絲。一名普通軍人在脫下軍裝後備受關注,成為名符其實的“網紅”,也可成為觀察社會對男性氣質認知的一個切入口。

新華社批娘炮風不是審美(新華社炮轟娘炮)2

軍營中站過崗、訓練場上流過汗,因為陽光硬朗的氣質得到網友如潮點贊,王威這樣的軍人不在少數。近年來,從武警戰士楊明鑫被網友親切稱為“最帥兵哥哥”,到救援過程中舍生忘死的潛水員官東,再到被譽為“中國男子第一天團”的國旗護衛隊,他們之所以受到關注,出衆的個人形象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軍人的血性和勇敢,讓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當然,這種精氣神并非軍人獨有,無論是比賽場上奮力拼搏的運動健兒,還是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英雄機長,抑或者是平常生活中的凡人善舉,構成了時代的一道風景,也構成了我們對男性形象的一種認知。

新華社批娘炮風不是審美(新華社炮轟娘炮)3

從對于熱血男兒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問題的關鍵,内涵才更深刻地決定着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其實,關于到底什麼是男性應有的氣質,從來沒有一個标準答案。“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中國傳統所推崇的男性畫像,從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緻、文雅的一面,而那種五大三粗的個人形象、不修邊幅的生活習慣、大男子主義的做事方法,曆來受到人們的摒棄。“重質不重形,魂到品自高”,這樣的認識應該說是主流。即便在少數人眼裡“顔值”可以成為硬通貨,甚至有“靠臉吃飯”之說,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會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閃現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内在美”。

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的場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為對男性的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種基于性别特征進行的價值判斷,将男性氣質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種簡單化的做法。精緻細膩也好,粗枝大條也好,都是自己審美的選擇,一個理性、成熟、寬容的社會理應包容。而關注男性氣質的構建,也更應該發揚内在的勇氣、堅強和擔當等諸多品質。這種品質,我們在保家衛國的軍人身上可以看到,在為國争光的體育運動員身上可以看到,在梅蘭芳、程硯秋等傑出演員身上同樣也能看到,他們外形或許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國情懷同樣值得推崇。

新華社批娘炮風不是審美(新華社炮轟娘炮)4

其實,在一個強調權利和平等的法治社會,基于性别差異而帶來的不同評價,也逐漸被抹平。傳統所謂“男性氣質”中,為人們所推崇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現代公民精神的内核,成為一種帶有普遍共識性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涵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男性氣質,關鍵是要塑造一種有勇氣、有擔當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開放的現代風度,培養守法律、有教養的行為習慣。

基于此,我們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但也呼喚在青少年中有着廣泛影響的明星們,呈現更加積極、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陽光的審美,以應有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精神成為真正的偶像。擯棄矯揉造作的風格,扭轉娛樂至上的傾向,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病态的審美乃至“審醜”,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說到底,精緻、細膩、溫柔,可以是對于男性多元化審美中的一種;而以更多更有意義的“内在顔值”,塑造剛健勇毅的時代氣質、自信自強的社會風尚,也應該永遠是公共傳播中的主流。

這正是:審美多元尊重為先,涵養氣質莫缺包容。

(文 | 桂從路)

新華社炮轟“娘炮”是病态文化

清代名士龔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對病态審美造成的不良社會後果表達憂思。讓他沒想到的是,在互聯網時代的流行文化中,類似“病梅”一般的審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場。

“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這句順口溜描述的正是時下某些所謂“小鮮肉”偶像令人錯愕的形象與做派。當越來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為一些人熱捧、哄擡的對象,人們對這種“辣眼睛”的反常現象不斷表達擔憂和反思。

與出于藝術表現考慮的“反串”“異裝”不同,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并扭曲呈現的“人設”:他們看起來性别模糊卻妝容精緻,長身玉立卻如弱柳扶風,動辄把“讨厭”“吓死寶寶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邊;他們既在電影電視中這樣演,在綜藝節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樣“入戲”……

由“嫩”到“美”進而“娘”,這種病态審美的遞進耐人尋味。“娘炮”不是一天養成的,它是“顔值消費”和眼球經濟跑偏的結果,更是文娛圈子奢靡浮誇之風的新變種。借助各種匪夷所思的造星運動,“花樣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臉吃飯”變成了“顔值正義”,資本沖動和浮躁風氣推波助瀾,硬生生把“小鮮肉”弄成了“小鮮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嬌”。

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審美自可參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應有度,越過底線就會走向反面——不是審美,而是“審醜”。熱捧“小鮮肉”、渲染“娘炮風”的娛樂造勢傳遞出讓人擔憂的傾向:在“論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員的自我修養”顯得無足重輕,一些人演技很爛卻拿着天價片酬,各種任性都被慣出來了;在“娛樂至上”“流量為王”的誤區中,一些影視作品、網絡平台、綜藝節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費各種“奇葩”“怪咖”,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戰社會公序良俗,散發着獵奇、拜金、頹廢的氣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現象之所以引發公衆反感,還因為這種病态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網絡上“少年娘則國娘”的批評盡管不無戲谑,但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流行文化擁抱什麼、拒絕什麼、傳播什麼,确乎是關系國家未來的大事。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更需要優秀文化的滋養。

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告誡人們: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面對眼花缭亂的各種“泛娛樂化”現象,重溫和思考這種理性之聲,很有必要,也很有價值。

(文 | 辛識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