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廉養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廉是為官者的第一要務儉與廉作為兩種重要的品質,常被并稱人們常說儉以養廉,強調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為什麼将“儉”與“廉”連在一起?又為什麼說“儉”能夠養“廉”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以文化人以廉養德?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
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廉是為官者的第一要務。儉與廉作為兩種重要的品質,常被并稱。人們常說儉以養廉,強調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為什麼将“儉”與“廉”連在一起?又為什麼說“儉”能夠養“廉”呢?
《說文解字》解釋“儉”為“約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注釋“約”字時說:“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可知,儉的本義即為約束、節制,是指一種自我約束、自我克制的思想與行為,後引申為節儉、儉省等道德範疇内的含義。
《說文解字》解釋“廉”為“仄也”,段玉裁注釋時說“堂之邊曰‘廉’。”可知,廉的本義是指堂屋的側邊,因其平正修潔又棱角峭利,所以多用“廉”來比喻人清正、高潔的品行。
“儉以養廉”這個詞未見于史書記載,而是一個經歸納而成的成語,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其出自諸葛亮所作的《誡子書》。其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以養德”指節儉可以培養良好的德行,因為“廉”亦是一種高尚品質,且對于為官者尤為重要,于是人們便慢慢把儉和廉聯系在一起,便有了“儉以養廉”,強調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
關于儉與廉的關系,清代學者張鑒的《淺近錄》中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宋高宗時期,大臣孫樊進宮朝見皇帝,當兩人談到有關官吏如何做到公正廉明的問題時,宋高宗問:“何以生公?”孫樊回答說:“廉生公。”皇帝又問:“何以生廉?”孫樊答曰:“儉生廉。”儉與廉,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密不可分。儉為廉之根,廉為儉之果。持儉,方能守廉、興廉;為官清正廉明,其生活中也一定節約儉樸。
對儉與廉的關系,前代先賢多有論述。唐代司空圖在《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中說:“儉足養廉。”《元史·烏古孫澤傳》有雲:“士非儉無以養廉,非廉無以養德。”明代周順昌《第後柬德升諸兄弟》:“又謂惟淡可以從儉,惟儉可以養廉。”清朝順治帝在《禦制人臣儆心錄》中說“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儉。”清人汪輝祖更是直言:“欲為清白吏,必自節用始。”可見,廉為官之本,儉為廉之基。
那麼,“儉”又是如何滋養“廉”的呢?這主要體現在節儉則寡欲,而寡欲則可以養廉。司馬光的訓子名篇《訓儉示康》中寫道:“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意思是說,節儉可以減少貪欲,君子如果少貪欲就能夠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小人如果少貪欲就能謹慎處世、節省用度,使罪禍免除、家庭豐裕。這正是節儉的廉政意義所在。
儉以養廉作為一種重要的行為規範,對于為人、為官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而也成為了很多家庭家規家訓中的重要内容。古往今來,衆多名人的家訓中,都有關于儉以養廉的内容。
範仲淹一生節儉持家,清廉為官,樹立了“儉廉恕德”的範氏門風,堪稱曆代家族門風之典範。對于儉約之風,範仲淹以身垂範,始終将“儉”作為持家修德之首,時常告誡諸子:“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飨富貴之樂也”。範仲淹的次子範純仁娶妻時,想要辦得風光些,于是便列了一張購買金銀首飾和绫羅綢緞的清單,托大哥範純祐進京把自己的打算告訴父親,範仲淹看後,提筆在清單上寫了一個字謎:“一人站前一個卧,兩個小人地上坐,家中還有兩口人,退還嬌兒細琢磨。”純仁看後,悟出父親說的是一個“儉”(繁體為“儉”)字,于是決定簡樸舉辦婚禮。據《宋史》記載,範純仁“自為布衣至宰相,廉儉如一”,更是寫下了“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家訓。範家大院石柱上镌刻的“自喜奂輪光世澤,還崇廉儉紹家風”楹聯,映射的正是範氏家風中“以儉養廉,以儉助廉”的思想精髓。
古人的儉廉觀在今天看來,仍意義重大。儉和廉,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基石,是為官從政的道德根基。我們黨曆來提倡艱苦奮鬥、反對奢靡享樂,在生活中能否做到儉,手握權力時能否做到廉,映照着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和初心本色。對儉和廉的堅守與弘揚,應該成為共産黨員終其一生必修的功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