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丁克作曲家

丁克作曲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5 00:20:23

10月21日是荷蘭著名指揮家伯納德·海丁克(Bernard Haitink,1929-2021)逝世一周年紀念日。這位橫跨兩個世紀的指揮大師,因其卓越的技巧和跨越60多年的傑出指揮生涯,備受全球各大樂團和廣大樂迷的尊敬與稱頌。

從家鄉的阿姆斯特丹皇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到英國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憑借對音樂的執着與熱愛,海丁克始終站在古典演出第一線。他曾謙遜地告訴英國《衛報》,“每個指揮家,包括我自己,都有一個銷售日期”——但以耄耋之年,依舊寶刀未老,和全盛時期一樣受人尊敬。當世之上,寥若晨星。

澎湃新聞記者特邀中央芭蕾舞團音樂總監、上海愛樂樂團藝術總監、浙江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浙江音樂學院樂隊學院藝術總監張藝接受專訪,一同緬懷這位逝世一周年的大師。以下以受訪者口述形式呈現。

丁克作曲家(海丁克逝世一周年)1

2009年2月,海丁克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登台上海大劇院。

“20世紀是指揮家的時代,21世紀是交響樂團的時代”

我在國内第一次聽海丁克現場,還是2009年年初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音樂廳,當時他率領芝加哥交響樂團來首演“馬六”(馬勒《第六交響曲》)。我記得,當第四樂章最後一個音符落地,沉寂片刻之後,全場觀衆集體起立,長時間以最熱烈的掌聲送給這位白發蒼蒼的指揮大師,場面非常感人的。國家大劇院是北京奧運前後才落成,開門不久就能請到這位“大神”,足見他在樂壇的地位,也是中國樂迷的福氣。

海丁克是20世紀下半葉那撥指揮家中的佼佼者,同馬澤爾、阿巴多、普列文這些大師可以說是齊名的,他們都非常全面,什麼曲目、歌劇都能駕馭。他們之所以在20世紀好像沒那麼冒頭,這是代際問題,他們還有他們的上一輩兒,索爾蒂、伯恩施坦、卡拉揚等這些大師更是繞不過去的存在,光芒蓋過了後輩。所以改革開放後,大家買磁帶買唱片,一開始還是這些前輩的居多。

20世紀下半葉,随着錄音設備的發展,現在音樂會結束不久,唱片就出來了,現場的傳播力度越來越大。另外随着航空業的發達,交通太方便了,海丁克、阿巴多指揮的音樂會也比前輩們多了太多。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全球樂團的水平整體都提高了。在卡拉揚的時代,可能也就柏林愛樂和他般配——所以我一直有個觀點:19世紀是作曲家的時代,20世紀是指揮家的時代,21世紀一定是交響樂團的時代。現在樂團的水平絕對是人類有史以來整體水平最高的,維也納愛樂1960年代演奏馬勒的時候還要排練很長時間呢。現在基本上,這些大團都可以從容拿來。

海丁克和阿巴多有一點很像,就是他們隻指揮頂級樂隊。馬澤爾不然,他是什麼樂隊在下面,都敢上去。無分高下,指揮家個性使然。對于海丁克,早期的時候我并沒有特别在意,上世紀1980年代,聽他指揮的卡帶,當時有兩個感觸:一是他指揮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别人不大一樣;二是,他是西方指揮家中第一個錄制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樂全集的,那時候蘇聯還沒解體,東西方的意識形态分野還在,他怎麼就關注到了肖斯塔科維奇?這是我認識海丁克之初,印象深刻的兩點。

近些年來,因為我也在變化成長,對海丁克愈發刮目相看。他是一位這樣的指揮家,一生水準在線,從年輕到耄耋,沒有什麼起伏波瀾,不會說同一套曲子他指揮出兩個樣貌來,真正是一位持之以恒的大師。尤其在指揮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交響樂上,他特别厲害,而且是全套都指揮過,光是馬勒的全套海丁克就灌錄過好幾個版本。要知道,馬勒和布魯克納在西方尤其是德奧指揮家中,早年間是泾渭分明,指揮馬勒的就不再指揮布魯克納,反之亦然。

海丁克指揮馬勒,其中有一套1980年代的“聖誕系列”,就是在聖誕節的時候演奏,我現在也經常拿出來聽。尤其是馬勒第九,演奏得太棒了。海丁克同柏林愛樂合作,最後就差馬勒的八和九——柏林愛樂是希望海丁克兩年時間就把馬勒錄完的,指揮家卻說,我一年隻能錄一首。這是個很大的遺憾,但足見他對樂曲的認真和臻于郅治。他對音樂嚴謹的态度,值得我們所有後輩指揮家學習。

丁克作曲家(海丁克逝世一周年)2

海丁克 視覺中國資料圖

“能說出這樣的話,他對音樂是多麼地虔誠?”

今天網絡上有篇文章,談到海丁克當年第一次被樂壇關注到是首次亮相柏林愛樂,卻被另一場樂團活動搶去了風頭:克勞迪奧·阿勞演奏了貝多芬的五首鋼琴協奏曲。當時有媒體就做了預言,說一位真正的貝多芬指揮大師正在他身上萌芽雲雲。

這個事情,我倒覺得要這麼看:一般年輕的指揮家,剛出道的時候,大家不會太關注他指揮古典作品,尤其是那些經典名作。今天也是如此,年輕的指揮家哪有什麼機會指揮貝多芬、莫紮特呢?阿巴多、梅塔當年出名,都是指揮馬勒出名,到了晚年則都要錄貝多芬。

當時,大家關注的點肯定都是鋼琴家克勞迪奧·阿勞演奏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沒想到在場年輕的指揮家海丁克令人同樣印象深刻——但這隻是個預判,我想《鏡報》這樣的媒體也預言過很多别的冉冉升起的新星,能不能最後都達到海丁克的成就?肯定不然。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天才有的是,但大師之所以是大師,靠的是一生的積澱和成就。

馬勒第二交響曲,海丁克指揮演奏過多次,他在德累斯頓演過,在柏林也演過,在芝加哥、巴伐利亞也演過。他對馬勒太有心得了,大家也首推他來指揮。包括布魯克納,2019年6月15日,90歲的海丁克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的告别演出,也是以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樂作為華彩的告别。

馬勒二很特别,它又名《複活》,今天我們來紀念海丁克逝世一周年,提到它也别有感觸。與馬勒《第一号交響曲》比起來,《複活》要求管弦樂編制的規模更大,同時還要有聲樂部分。就是從這部作品以後,馬勒開始經常在交響曲中使用聲樂,呈現出的情感力量還是不一樣的。

海丁克同别的指揮大師相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謙虛。90歲的時候,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好像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誠惶誠恐地接受大家對我的稱贊,直到今天,我也常認為自己對指揮這個行業沒有那麼大的把握。能說出這樣的話,他對音樂是多麼地虔誠?不言自明。80歲之前,海丁克指揮的作品可以說是包羅萬象,除了西方經典,包括瓦格納歌劇、東歐俄羅斯的作品、包括日本武滿徹的作品,他指揮的曲目量是海量的。

丁克作曲家(海丁克逝世一周年)3

海丁克 視覺中國資料圖

不忘初心,“感佩他一以貫之的高水準”

海丁克是1929年生人,他同華裔指揮家林克昌也有交集。林克昌是印尼華僑,當年和海丁克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讀書時是同學。在林克昌的回憶錄《黃土地上的貝多芬》中,介紹過這段過往。林克昌本人不會說中文,但對中國交響樂有過很大的貢獻。他本身還是小提琴家,海丁克當年也學小提琴。這段過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海丁克大師走了一年了。坦白講,早年間我經常聽的是伯恩施坦、卡拉揚的指揮名作,這幾年我卻經常拿出海丁克的唱片聽。就是感佩他一以貫之的高水準,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不忘初心,畢生對音樂葆有熱情與敬畏。對于音樂,對于指揮,這就是他的信仰,一生都在求索、精進。

他的指揮水平是那麼地穩定,沒有一場可以說是差強人意的,一次都沒有。有些樂迷可能會覺得海丁克沒什麼個性,沒什麼“花邊兒”,那是他們的看法。我覺得做音樂、做指揮就是要有一顆恒心,以恒心持恒業。當然,馬澤爾是才華橫溢的大師,他的演出常有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偶有“馬失前蹄”。也正是這些大師的存在,世界交響樂壇才變得如此五光十色,讓整個行業那麼地迷人。

海丁克就是指揮家中的楷模。你看像倫敦愛樂、柏林愛樂、倫敦交響,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等,這些全球最TOP的樂團都和他有過合作,那麼地推崇他。你就能看出他的技藝精湛,更見得他的為人處世,他的人品無可挑剔,這是特别難得的。我們緬懷海丁克大師,最好的方式就是翻出他的唱片,靜靜地去聆聽。

作品說明一切。如果就以他指揮的馬勒交響曲為例,我建議大家先聽第二交響曲,從中我們不僅可以聽出作曲家的創作境界,更能感受到海丁克作為指揮怎麼去演繹,他們二者間的契合與交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