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液壓泵的類型和工作原理

液壓泵的類型和工作原理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5-07 10:40:41

在現代工程機械中,基本上都離不開液壓工作裝置,即便主要工作裝置不使用液壓設備,通常也需要液壓系統來實現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因而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有着較為密切的關聯。

說到液壓系統就必定提到主要的泵,泵的誕生非常早,古代用于提水的器具就是最早的泵,如中國的水車,埃及的鍊泵。

液壓傳動在各領域廣泛應用,被稱為“工業的肌肉”,而在液壓傳動中液壓泵是動力元件,是其力量的”源泉“,特别是進入到機械化時代,到處都有它的身影,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一個完整的液壓系統由五個部分組成,即動力元件,執行元件,控制元件,輔助元件和液壓油。

執行元件(液壓缸和液壓馬達)的作用是将液體的壓力能轉換為機械能,帶動機械作直線往複運動或回轉運動。

控制元件(各種液壓閥)在液壓系統中控制和調節液體的壓力,流量和方向。

輔助元件包括油箱,濾油器,密封圈,壓力表等,液壓油是液壓系統中傳遞能量的介質,有礦物油,合成型液壓油等。

液壓泵的功能是把動力機(如電動機和内燃機等)的機械能轉換成液體的壓力能。輸出流量可以根據需要來調節的稱為變量泵,流量不能調節的稱為定量泵。雖然不同類型的液壓泵的結構大不相同,但是在安裝、使用維護方面存在許多共同點,如果不規範操作的話,可能會導緻故障的發生。

液壓泵的類型和工作原理(液壓泵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項)1

【常用的液壓泵種類】

1、按流量是否可調節可分為:變量泵和定量泵。輸出流量可以根據需要來調節的稱為變量泵,流量不能調節的稱為定量泵。

2、按液壓系統中常用的泵結構分為:齒輪泵、葉片泵和柱塞泵3種。

【液壓泵的工作原理】

1、齒輪泵

齒輪泵具有體積小,結構簡單,抗污染性強,價格便宜,以及洩漏大,噪聲大,流量脈動大,排量不能調節等特點。

齒輪泵是由兩個齒輪互相齧合,當馬達或者引擎帶動其中一個齒輪的時候,與之齧合的另一個齒輪會同時旋轉。

這對齒輪相互旋轉,在齧合齒的一側輪齒逐漸脫開,密封腔容積增大,形成了局部真空,油箱當中的液壓油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吸進來填補不斷增大的容積,被吸進來的液壓油将齒槽填滿,并随着齒槽旋轉,将油液帶到齧合區另一側的壓油腔中,兩個齒輪齧合線将吸油腔和壓油腔分隔開,使得吸油區和壓油區之間不會産生液壓油洩漏,齒輪不斷旋轉完成一次次的吸油壓油過程。

液壓泵的類型和工作原理(液壓泵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項)2

2、葉片泵

葉片泵具有流量均勻,運轉平穩,噪音小,工作壓力和容積效率較高,結構較複雜等特點。

葉片泵是由轉子與葉片形成一個偏心的結構,随着轉子在驅動軸的帶動下旋轉,葉片低端由于彈簧或液壓油的作用,始終保持足夠的壓力,使得葉片頂端能夠貼緊泵的内壁,在旋轉過程中,任意相鄰兩個葉片與泵體圍成了密閉的空間,密閉空間逐漸變大時,液壓油被吸入到裡面,當密閉空間的體積由大變小時,裡面的液壓油從液壓區壓出。

液壓泵的類型和工作原理(液壓泵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項)3

3、柱塞泵

柱塞泵具有容積效率高,洩漏小,可在高壓下工作,大多用于大功率液壓系統,但結構複雜,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高,價格貴,對油的清潔度要求高等特點。

柱塞泵有一個傳動軸,與缸體連接在一起,柱塞沿圓周均勻的分布在缸體内,柱塞一端壓緊在固定的斜盤上,另一端與泵體底面間裝有壓縮彈簧,斜盤相對于泵體軸線有一個傾角,活塞會始終壓在傾盤上。▼

液壓泵的類型和工作原理(液壓泵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項)4

柱塞泵工作時,在噴油泵凸輪軸上的凸輪與柱塞彈簧的作用下,迫使柱塞作上、下往複運動,從而完成泵油任務,泵油過程可分為進油過程和回油過程兩個階段。缸體一側的活塞與缸體周圍的密封容積逐漸增大為吸油區,另一側由于周圍的密封容積逐漸減小為壓油區。

4、氣體增壓泵

液壓泵的類型和工作原理(液壓泵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項)5

氣體增壓機

氣動增壓泵工作時主要是利用大面積活塞端的低壓氣體驅動而産生小面積活塞端的高壓流體。可用于壓縮空氣及其它氣體,輸出氣壓可通過驅動氣壓無級調節。

多種氣體驅動:壓縮空氣、液化氮氣和管道氮氣、水蒸氣。

【液壓泵連接注意事項】

1、液壓泵可以用支座或法蘭安裝,泵和原動機應采用共同的基礎支座,法蘭和基礎都應有足夠的剛性。特别注意:流量大于(或等于)160L/min的柱塞泵,不宜安裝在油箱上。

2、液壓泵和原動機輸出軸間應采用彈性聯軸器連接,嚴禁在液壓泵軸上安裝帶輪或齒輪驅動液壓泵,若一定要用帶輪或齒輪與泵連接,則應加一對支座來安裝帶輪或齒輪,該支座與泵軸的同軸度誤差應不大于Φ0.05mm。

3、吸油管要盡量短、直、大、厚,吸油管路一般需設置公稱流量不小于泵流量2倍的粗過濾器(過濾精度一般為80~180μm)。液壓泵的洩油管應直接接油箱,回油背壓應不大于0.05MPa。油泵的吸油管口、回油管口均需在油箱最低油面200mm以下。特别注意在柱塞泵吸油管道上不允許安裝濾油器,吸油管道上的截止閥通徑應比吸油管道通徑大一檔。

4、液壓泵進、出油口應安裝牢固,密封裝置要可靠,否則會産生吸入空氣或漏油的現象,影響液壓泵的性能。

5、液壓泵自吸高度不超過500mm(或進口真空度不超過0.03MPa),若采用補油泵供油,供油壓力不得超過0.5MPa,當供油壓力超過0.5MPa時,要改用耐壓密封圈。對于柱塞泵,應盡量采用倒灌自吸方式。

6、液壓泵裝機前應檢查安裝孔的深度是否大于泵的軸伸長度,防止産生頂軸現象,避免燒毀泵。

液壓泵的類型和工作原理(液壓泵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項)6

【液壓泵使用注意事項】

1、液壓泵啟動時應先點動數次,油流方向和聲音都正常後,在低壓下運轉5~10min,然後再投入正常運行。柱塞泵啟動前,必須通過殼上的洩油口向泵内灌滿清潔的工作油。

2、油的黏度受溫度影響而變化,油溫升高黏度随之降低,故油溫要求保持在60℃以下,為使液壓泵在不同的工作溫度下能夠穩定工作,所選的油液應具有黏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的油溫特性,以及較好的化學穩定性、抗泡沫性能等。

3、油液必須潔淨、不得混有機械雜質和腐蝕物質,吸油管路上無過濾裝置的液壓系統,必須經濾油車(過濾精度小于25μm)加油至油箱。

4、 液壓泵的最高壓力和最高轉速,是指在使用中短暫時間内允許的峰值,應避免長期使用,否則将影響液壓泵的壽命。

5、液壓泵的正常工作油溫為15~65℃,泵殼上的最高溫度一般比油箱内泵入口處的油溫高10~20℃,當油箱内油溫達65℃時,泵殼上最高溫度不超過75~85℃。

【更換液壓泵後的注意事項】

1、随時注意異常現象的發現

異常聲音、振動或監視系統異常信号等,必定有其原因,一發現有異常現象時,需立刻找來回路圖,查找出現異象的原因,評估是否需要停工處理。

2、液壓泵啟動後勿立即加給負荷

液壓泵在啟動後須實施一段時間無負荷空轉(約10分鐘~30分鐘),尤其氣溫很低時,更加需要經溫車過程,使液壓回路循環正常再加予負載,并确認運轉狀況。

3、觀察油溫變化

注意檢查最高和最低油溫變化狀況以及油溫與外界環境溫度的關系,明确冷卻器容量、儲油箱容量是否與周圍條件、使用條件互相配合,保證對冷卻系統的故障排除有迹可循。

4、注意液壓泵的噪音

新的液壓泵初期磨耗少,容易受到氣泡和塵埃的影響,高溫時潤滑不良或使用條件過載等,都會引起不良後果,使液壓泵發出不正常的影響。

5、注意檢查計器類的顯示值

随時觀察液壓回路的壓力表顯示值,壓力開關信号燈振動情形穩定性,以盡早發現液壓回路作用是否正常。

6、注意各閥内的調整

充分了解壓力控制閥、流量控制閥和方向控制閥的使用,對調整範圍和極限須特别留意,否則調整錯誤不僅損及機械,更對安全構成威脅。

7、檢查過濾器的狀态

對回路中的過濾器應定期取出清理,并檢查濾網的狀态及其所吸附的污物,分析質、量和大小,知悉回路情況,明确污染源等。

8、定期檢查液壓油的變化

每隔1~2個月檢查分析液壓油劣化、變色和污染程度的變化,以确保液壓傳動媒介的正常。

9、注意配管部分洩漏情況

液壓裝置配管是否良好,于運轉一段時間後即可看出,檢查是否漏油,配管是否松動。

10、新機運轉的三個月内應注意運轉狀況

在新機運轉期間内,應把握運轉狀況檢查,例如機件的保養,螺絲是否有松動,油溫是否有不正常升高,液壓油是否很快劣化,檢查使用條件是否符合規定等。

11、造成機械損失的原因

①.液壓泵工作時,各相對運動件,如軸承與軸之間、軸與密封件之間、葉片與泵體内壁之間有機械摩擦,從而産生摩擦阻力損失。這種損失與液壓泵的輸出壓力有關,輸出壓力愈高,則摩擦阻力損失愈大。

②.油液在泵内流動時,由于液體的黏性而産生黏滞阻力,也會造成機械損失。這種損失與油液的黏度、泵的轉速有關,油液越黏、泵的轉速越高,則機械損失越大。

由于上述原因,使泵的實際輸入功率大于理論上需要的功率。液壓泵的理論輸入功率與實際輸入功率的比值稱為機械效率,它表明功率損失的程度。液壓泵的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稱為液壓泵的總效率。

12、造成容積損失的原因

①.容積式液壓泵的吸油腔和排油腔在泵内雖然被隔開,但相對運動同總是存在着一定的間隙,因此泵内高壓區内的油液通過間隙必然要洩漏到低壓區。液壓油的黏度愈低、壓力愈高時,洩漏就愈大。

②.液壓泵在吸油過程中,由于吸油阻力太大、油液太粘或泵軸轉速太高等原因都會造成泵的吸空現象,使密封的工作容積不能充滿油液,也就是說液壓泵的工作腔沒有被充分利用。

與國内蓬勃發展的MRO電商平台相比,WKEA維嘉工業品深耕工業品行業24年,以最好的服務與最合适的價格提供給客戶,不僅保證了質量,更讓客戶感受到“買得放心,用得放心”。

大家還有什麼想要了解的,歡迎私信告訴小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