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子兵法和吳起兵法?在《史記》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人,他寫下的兵書被人稱為兵家聖典,包含着無盡的智慧,蘊藏着高超的戰略思維這個人就是被後世譽為一代兵聖的孫子他寫下的兵書叫《孫子兵法》提到孫子,我們可能第一反應就是那個圍魏救趙的孫膑嗎?确實,我們都比較熟悉孫膑,畢竟“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或許都是從小聽到大的那個站在田忌背後指點他的人就是孫膑孫膑也是一位軍事大家,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都是他的手筆他也寫了一本兵書叫《孫膑兵法》但是《孫膑兵法》不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真正的作者是比孫膑更早的一位将軍,叫孫武,後世人尊稱他為孫子那麼,孫武和孫膑是什麼關系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孫武子兵法和吳起兵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在《史記》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人,他寫下的兵書被人稱為兵家聖典,包含着無盡的智慧,蘊藏着高超的戰略思維。這個人就是被後世譽為一代兵聖的孫子。他寫下的兵書叫《孫子兵法》。提到孫子,我們可能第一反應就是那個圍魏救趙的孫膑嗎?确實,我們都比較熟悉孫膑,畢竟“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或許都是從小聽到大的。那個站在田忌背後指點他的人就是孫膑。孫膑也是一位軍事大家,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都是他的手筆。他也寫了一本兵書叫《孫膑兵法》。但是《孫膑兵法》不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真正的作者是比孫膑更早的一位将軍,叫孫武,後世人尊稱他為孫子。那麼,孫武和孫膑是什麼關系呢?
《史記》裡記載,孫武即死後百餘歲有孫膑。并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是說孫武去世後100多年,孫膑出生了,孫膑就是孫武的後代子孫。
我們可以想象,孫膑大概是看着讀着孫武留下的兵書長大的。孫武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的一生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太多足迹,在《史記》中也僅僅是記載了他為吳王阖闾演練兵法,輔佐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的故事。
據一些其他史料記載,孫武出生于一個軍事世家,他的祖輩很多都是春秋時期的名将。孫武在家庭中耳濡目染,早早就奠定了軍事理論的基礎。青年時期,他曾在晉國等地壯遊,看清了各諸侯國的形勢,深刻的了解了百姓疾苦,于是退而作兵書13卷,将自己的軍事思想、技術凝聚其中,這就是《孫子兵法》。然後,孫武帶着這本兵書晉見吳王阖闾。阖闾大喜,用他為将。孫武在吳國訓練軍隊,東征西戰,打敗了強大的楚國,立下了赫赫軍功。但在破除之戰後,史書中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孫武的身影。據現代學者推測,孫武可能是不願參與吳國内亂,飄然歸去。傳授兵法以度餘生,并最終退隐山林。
雖然孫武的一生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太多痕迹,但通過他留下的《孫子兵法》我們就能從中體會到他卓越的智慧。在2500年前,中國就有了卓越的戰略思維。今天,我們重溫孫子兵法中的八句話,八條可以指導我們人生的戰略思維。
第一句,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對應的戰略思維是建立你的戰略縱深。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整部孫子兵法的開篇第一句。
孫子開篇就告訴我們,軍事乃國之大事,絕非一城一池的争奪,而是需要長遠的戰略與堅定地執行方能實現。面對國家危機、民族存亡,真正的大戰略是恢宏開闊,縱橫捭阖。
幾十年前,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争,制定了從北到南的作戰路線,妄想着三個月滅亡中國,但中國通過在上海部署中,以重兵迫使日本将其戰略路線由從北到南改為從東到西。這之後,我國戰略縱深的優勢就發揮了出來。結果就是,日本非但沒能三個月内亡我中華,反倒是在1945年9月9日正式地向我們遞交了投降書。這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真正的大戰略,有時候遠遠超出敵人的規劃和設想。真正的大戰略體現的是格局與境界。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有足夠的深謀遠慮,才能為自己謀篇布局,建立起真正的戰略縱深。比如說,一般而言,我們會制定戰略一年,想想我們是否可以給自己的人生制定戰略十年呢?
第二句話、孫子曰:兵者,詭道也——好戰略不怕對手知道,因為他即便知道了也讀不懂。
兵者,詭道也,在兵法當中都是智謀的較量。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就像武俠小說裡總有那麼一招,從某個刁鑽的角度出其不意的出現,一招緻勝,滿堂叫好。但詭道不是小道,真正的詭道是堂皇正大的謀略,甚至你的戰略都可以公之于衆。但是别人卻拿你沒辦法,因為他讀不懂也學不會。比如,我們可以跟同行比誰更愛客戶,不僅給予客戶更好的産品來和客戶一起學習成長,一起建設家庭,類似這樣的戰略,同行看見卻也讀不懂。
第三句話、孫子曰:故兵聞拙速未讀巧之久也。告訴我們,兵貴神速,要搶占先機。什麼是拙速呢?就是說哪怕做得很笨拙,也要快速的搶占先機,否則錯過了這樣一個機會窗口之後,哪怕有再巧妙的方案也難以彌補啦。那麼,如何快速搶占先機呢?一定是視線積蓄了足夠多的能量,才能厚積薄發,奪取勝利。急需能量是拙是普世大智慧,而與之相反的就是巧,巧就是小聰明。聖賢們最反對的就是這個巧字。巧做不了大事,拙速用笨辦法積蓄能量才能厚積薄發,一招制敵。
第四句話、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共情為上,以心除人。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最高層面的謀略。在孫子看來,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看似厲害卻并不值得而吹噓,因為戰争一旦開啟,就一定會造成損失,倘若能夠不經交戰就是對方為我所用,這才是高明的勝利。
就像陽明先生一封《告谕俐頭巢賊》使朝賊們望風而降,這背後就是攻心為上,以心服人。
何以以心服人呢?本質上是要在更高的層面上展開視野,才能夠赢得你的對手,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五句話、孫子曰: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我們說,建設自己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都看過球賽,球賽裡有一種打法叫防守反擊,就是讓自己通過絕對防守立于不敗之地,然後盯住對手犯錯的機會,一直把他擊破。這就叫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首先建設自己,使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不給敵人戰勝你的機會,然後等待取勝的時機。在我們的家庭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看,常常有人抱怨說,手機遊戲或者麻将、煙酒等不好的東西會壞了我們的家庭。但其實你可以為家庭建設起銅牆鐵壁,對家人好,讓愛在家中流動,家庭的防護牆堅不可摧,這不也是不敗之地嗎?
第六句話、孫子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何為先勝?先勝即心勝。孫子說啊,真正高明的兵法是提前鎖定的勝局,然後才上戰場。我們都渴望能做到先勝,但怎麼做到呢?我們都看過圍棋隊六段棋手而言,三段聚集的地方處處都是藍海,六段第三段就是先勝啊。
其實,本質上先勝及心勝真正比拼的還是我們的格局境界是否高于對方。因為站得足夠高,我們才能看清對手看不見的機遇,在更高的格局境界上,你才能鎖定勝局。
第七句話、孫子曰:求之于勢,不責于人。一流的戰略使得二流的人才都可以做出一流的業績。孫子說,一個真正厲害的将領總是尋求大事,而不過分依賴于人才。依靠着勢能,它能讓二流的人才都做出一流的事業,這是真正的智慧所在。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就是告訴我們要往勢上打,何為往勢上達呢?就是說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增加我們的勢能。比如說修建三峽大壩,積蓄能量,提升我們的勢能,所以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開閘放水。巨大的勢能轉變為勢不可當的動能,所以我們要謀求的就是往勢上達,提升我們的勢能,能在勢上達,才可以順水推舟,将勢能轉變為動能。所以這是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在勢上大企業中,有了一流的戰略,二流的人才,都可以做出一流的業績。
第八句話、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啟發我們别被過往的成功捆住手腳。孫子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兵法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模闆,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及時調整,最終取勝的人可以稱之為神啦。形勢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一定是随形勢的變化而調整自己,所以早上做出的決策,晚上就可以做出調整,這就叫法無定法,順勢而為,與時俱進。不拘泥于過往的經驗,也不被以前成功的模式捆住手腳,随機應變,大膽創新,這才是常勝之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