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現實世界中,人們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自己的身份。在不同的境遇關系中,每個人的身份也是不同的:公民、丈夫、父親、領導……那麼一個人的身份到底是什麼?數字身份又是什麼?
社會語言學中,身份(identity)概念至今未得到學術界的共識,目前存在三種不同的中文譯詞,分别為“認同”、“身份”、“同一性”。社會心理學家泰弗爾認為,identity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包括知識、價值觀和情感意義,源于他/她所屬社會群體的成員資格。社會心理學中強調認知層面,而“認同”突顯個體的主觀傾向和自覺意識。社會語言學中的identity注重行為,亦即自我呈現。譯為“同一性”則是參照了identity的拉丁詞源“同一”,強調和其他人的相似性。
不管identity如何翻譯,人們在現實社會中都需要個體身份在社會層面得到認同,并且與政府檔案中的“我”具有同一性。首先來說身份,身份一詞所涵蓋的範圍囊括了文化、社會、地域、心理、政治、信仰等多個維度。今天所說的身份隻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即身份是國家或社會對一個人的定義,這個定義會陪伴人從出生到死亡。
理論上說,每個人出生後都會有一個身份,這個身份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主權國家賦予本國公民的法律或者公民屬性的身份;另外就是大衆常說的出身決定命運的社會階層的身份。對于國家來說,你有着公民身份,通常用身份證代表,公民身份代表了你有着納稅的義務,代表着你有選舉投票的權利。但就聯合國ID2020統計的數據來看,全球仍有将近11億人是缺少法律或公民屬性的身份。
再說數字身份,數字身份是指将真實身份信息濃縮為數字代碼,可通過網絡、相關設備等查詢和識别的公共密鑰。在互聯網時代,數字身份信息是分散的,如支付寶存儲着人們的交易信息,微信存儲着社交信息,遊戲存儲着相關娛樂信息,這些不同屬性的信息都是個人數字身份的一部分,屬性越全面,身份就越完整。數字身份可以通過整合新的信息,對用戶有一個全面的刻畫。例如國家的身份證具備唯一編号,編号本身不具備信息,僅作為個人的認證,但基于編号,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号、照片等進行信息的填充,完善數字身份的内容。
目前,數字身份的主流做法是eID,即以密碼技術為基礎、以智能安全芯片為載體、由“國家公民網絡身份識别系統”簽發給公民的網絡身份标識,該标識與身份查詢渠道以及身份證信息綁定,并實現相關證件的第三方核實驗證,是目前相對比較成熟的一個應用。
其實,數字身份覆蓋的範圍非常廣,小到可以是個人身份,大到可以是公司主體,甚至物和資産也可以具有數字身份,身份信息可以來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交、看新聞、購物、運動、指紋信息、運動信息以及商業交易等,這卻是eID無法觸及的場景。
數字身份的發展階段大緻經曆了四個階段:中心化身份、聯盟身份、以用戶為中心的身份和自主主權身份。中心化身份時代的标識符就是個人的郵箱賬戶,郵箱背後代表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聯盟身份可以類比為QQ、微信、微博的跨平台登錄;以用戶為中心的身份和自主主權身份,則相互關聯緊密無法分離。
自主主權身份是搭建在區塊鍊上的數字身份,也是用戶對數字身份掌控度最高的形式,此類數字身份因為結合了區塊鍊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共識機制、哈希加密等特性,因此在自主、安全、可控層面更上一層樓。
另外,生物特征也是數字身份的一部分,包括獨一無二的臉、指紋、虹膜、靜脈等。如今,指紋支付已經得到普及,但指紋支付必須基于固定設備,可以通過生物膜的模拟方式被竊取;虹膜識别比指紋識别更安全,但成本更高。刷臉支付與設備無關,在智能收銀台甚至智能貨櫃都能直接刷臉支付,有更好的便捷性。人臉識别雖然是構建在線身份認證能力的基礎,但依然還有很多漏洞,如戴面具、化妝、僞造3D視頻等。
總的來說,數字身份将最大化釋放用戶價值,讓社會的運轉效率、信息共享以及互信程度大幅度提高。任何一項技術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技術的局限性,數字身份要成為通用基礎設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