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處:《論語·述而》
釋義: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卻又做到了哪一樣呢?
學而不厭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讨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良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贊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其師德之偉大首先表現為“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他不僅熱愛學習,而且也熱愛教育,他曾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不承認自己是“聖”,但從不否認自己是個“學不厭而教不倦”的人,甚至以此為榮。在孔子看來,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是教師應當具備的兩種重要品質。“學而不厭“體現着教師内心的開放、自強不息和不斷進取,而“誨人不倦”則體現着教師的愛心、耐心和敬業精神。
誨人不倦“誨人不倦”就是樂教和善教,蘊含着教師的愛心和耐心,是教師最寶貴的品格和最崇高的境界所在。孔子可謂“樂教”的典範,他“有教無類”且毫無保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堅持教學,晚年也沒有停止傳授,把“仁者愛人”的精神全部傾注在學生身上,即便是一個品德惡劣的學生,他也不會放棄去說服教育,而是耐心誘導,造就成才。子路就曾被人視為庸才一個,并且侮辱過孔子,但是孔子經過努力硬是把他“雕”成一個大賢人,這不就是“樂教”的結果嗎?如果說“樂教”體現的是教師的愛心,那麼“善教”就是涉及到“教育藝術”了。面對學習成績一時較差的學生、目前學習較為費勁的學生、貪玩而又調皮搗蛋的學生……諸如此類,如果教師對之一味的訓斥和挖苦,除了傷害了他們的感情和他們耳根的老繭會更厚以外,不會有再其他的功能,弄不好還會毀了他們。此時,需要我們去做的是摒棄那種“朽木不可雕”的消極态度,認真研究“誨”的方法,創新“誨”的途徑,更新“誨”的内容,實現“誨”的最佳效果。隻有這樣的“誨人不倦”才是受歡迎的,才能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的學生來。
學教結合
“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之間是教學相長的關系,不能偏面地強調了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别一個方面。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有30年教齡的曆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人都入了迷,凝神屏息,竟然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有人問這位教師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他回答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的。” 這位老師實際上指出“學而不厭”與“誨人不倦”是一個學與教之間的互動關系,備課是一個學習過程,而在課堂上教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需要在下次講課中改正、完善,周而複始。對此,《學記》中也有精辟的表達:“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 所以說,學與教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為“教”而日進,而日深;“教”因為“學”而益精,而益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